周紅星
放學后走訪了兩個學生,家住得近,一個村一個組的,都是留守兒童,但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第一個,家里修了座大樓房,看上去很漂亮,但是屋內不怎么好看,沒有秩序,清潔也不太好,小孩沒有專門讀書做作業(yè)的地方。原來讀過的書本丟得到處有,孩子做作業(yè)的桌子前面就放著一臺電視,家中的爺爺說,邊做作業(yè)邊看電視,休息時一吃完飯就看電視,叫他看書讀書也不聽,書包自己也不收拾。走到另一家,父母也在外面務工,家中有爺爺奶奶,還有個姐姐在讀初中,但學習都好,同樣修的樓房,走進家門感覺清爽整潔,兩個孩子各有各的學習空間,雖沒有書架,但在桌子上碼得整整齊齊,和爺爺談起,從小就培養(yǎng)自己動手做事,學習獎罰有度,要自己洗自己的內衣、鞋子等,看到孩子有禮貌,清潔而可愛。這也許就是家教的力量吧,好的家教形成良好的家風。
說到家教家風,不得讓我想到了有名的《曾國藩家書》,“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辫b古觀今,許多達官貴人之家曾紅極一時,然而由于家教不嚴家風不正,往往好景不長,有如曇花一現(xiàn)。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教訓皆是觸目驚心的。然而曾國藩家族的眾多后裔恪守祖訓,人人刻苦自勵,自強不息,和窮苦子弟一樣克勤克儉操持家務,堅持體力勞動,發(fā)奮半耕半讀,因此能吃苦耐勞,從小便磨煉出一副鋼筋鐵骨,加上知書達理,德才兼?zhèn)洌S時可以適應種種惡劣的環(huán)境。所以,歷經百年幾次改朝換代內戰(zhàn)外患天災人禍,唯曾氏書香門第欣欣向榮,人才輩出長盛不衰。曾國藩家族至今綿延至第八代,240余人中,大多數(shù)成為教育界與科技界的名家大師,沒有一個紈绔子弟。如此人才輩出的家族,確實值得整個中華民族細細研究,為之效法。我專門在網(wǎng)上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曾氏家教中有許多值我們學習和推崇的地方:“治家八字訣”甚為推崇:“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讀書、種菜、養(yǎng)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八件事情)。八本即: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八本是曾氏書香門第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國藩兄弟及其子孫后代終身行之不懈。此外,曾氏祖?zhèn)骷乙?guī)家風還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師公),不信地仙(風水先生),不信醫(yī)藥(凡藥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儉孝友”四字要訣:勤勞儉樸持家,孝敬父母長輩,友好兄弟姐妹,團結左右鄰居。
如果我們去細細品味這些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曾氏家訓,無論從言傳身教上,還是讀書做事上都給后人指出明確的方向和范圍,讓一個人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價值道德觀,有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家庭教育也有系統(tǒng)的理論作為支架,不會教而無方,這對每一個家都十分重要。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經常會和學生家長交流,當他們對于孩子的教育舉手無措,我常會從規(guī)矩和道德兩方面去建議,《曾國藩家書》成功將家教理論系統(tǒng)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任何時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種普遍的家庭道德。傳統(tǒng)中國人所提倡的孝老愛親家庭道德就是這一類。孝親是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道德要求,是維系家庭和諧的根本紐帶。在孝親之外,家庭成員還要將孝親的美德擴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國家。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國家,忠于同時代人的美好事業(yè),是所有人都應該遵循的道德。古人雖有忠孝不能兩全的說法,但是,只要每一個人在家庭中盡到孝親、在社會上盡到忠誠的職責,兩者就可以得到統(tǒng)一。因為這是家風最基本的要求。忠孝道德的不同,只是因為我們在家庭和社會中角色轉換導致的要求不同而已。一個孝老愛親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會的人,一個忠誠于民族和國家事業(yè)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家風最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優(yōu)良國風的基礎。時代變遷帶來家庭結構的改變,家風自然也就發(fā)生變化。新時代的家風自然要脫去傳統(tǒng)社會封建家長制度下的壓迫和苛責。隨著現(xiàn)代中國大家族制度的解體,三從四德之類的傳統(tǒng)家風就不再適應時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諧的家風。目前中國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對老年人的關心和對孩子的教育。不要讓老人空巢,不要讓孩子留守,這是當前家庭最重要的職責,也是好的家風的最突出標志。
教育不單是學校的責任,家庭、社會都有巨大而不可忽視的責任,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家庭都需要良好的家教,充滿正能量的家風,家興則國興,家和萬事順,這樣我們國民素質會更上一個臺階,我們的祖國會變得更加強大。
參考文獻:
胡亞玲.家風研究的文獻綜述[J].學理論,2016(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