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悅
摘 要:在中國歷史上,元代從總體來看是一個思想文化衰落的時期,但以關漢卿為代表的一批元曲大家為這個衰敗時代的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生命力。在無數(shù)嘖嘖稱贊關漢卿這位“本色派”戲劇大家的聲音中,也有不少人認為他的戲劇在結構方面存在弊端。殊不知,在元代的時代背景下,已齋叟戲劇結尾在“完整框架”“回味余地”和“思想情懷”等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從中可以以小見大地窺見元代文人的思想價值。
關鍵詞:關漢卿戲劇結尾 完整框架 回味余地 思想情懷 元代文人思想
元代的思想文化從來不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因為在他們看來,元代是漢文化遲滯、思想敗落的時期:科舉取士形同虛設,大批的漢族文人被無情埋沒;朱熹理學繼續(xù)傳播,日益禁錮人們的思想;全真教等宗教自由發(fā)展,失落文人和百姓從中尋求慰藉。在這樣一個漢族思想文化近乎真空的時代,失意文人紛紛轉向俗文學,借以抒寫自己的理想抱負,施展自己的才華才情,創(chuàng)造自己的叱咤天地。
在這批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洪流中,關漢卿的戲劇可謂獨樹一幟,但他的諸多戲劇也被不少人認為存在強弩之末的弊端,所謂的強弩之末,是指他的作品結尾寫得不夠出彩,甚至沒有必要,有畫蛇添足之嫌。比如,有人認為,在《竇娥冤》中,竇娥的三個愿望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所以在結尾處,父親竇天章為女兒雪恥的內(nèi)容就顯得多余蒼白了些,完全可以將故事戛然而止于三樁誓愿的兌現(xiàn)處。但在我看來,已齋叟如此處理卻有他自己的道理,既保證了戲劇結構的完整性,又為讀者造成一種余音繞梁的回環(huán)之感,且流露出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觀點。這些用心是作者創(chuàng)作理想的具體外在表現(xiàn),反映了元代沒落漢族文人的思想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正如關四平所說:“從元代文化的特殊性角度觀照關漢卿雜劇,還可透視關漢卿所代表的元代戲劇家乃至整個士林的共性心態(tài)?!眥1}所以強弩之末的說法并不能成立。本文將從上述三個角度加以詳細論證。
一、提供完整框架
故事是講究完整性的,何況雜劇本身就有緣起、發(fā)展、高潮、結局之說,不能因為高潮的相對精彩就否定結局的地位。如果《竇娥冤》沒有第四折,前面竇天章去考取功名的情節(jié)就沒了后文,人們也不知道竇娥的冤屈有沒有昭雪,諸多疑惑會困擾讀者,讓人覺得少了些什么;如果《單刀會》里缺少了關羽最后登舟歸去時的【離亭宴帶歇指煞】曲子,我們就只能體會到關羽英勇機智、豪邁大氣的一面,只能看到充滿緊張氛圍的宴席斗智,斷不能感受到關羽得勝后的優(yōu)游、閑淡又略帶嘲弄的英雄氣概;如果《望江亭》省去最后楊衙內(nèi)找到白士中仍想治他的罪的戲份,那么譚記兒在這段戲里的智謀就被擱淺了,人們會隱隱覺得戲還沒結束。
縱然關漢卿的高潮部分寫得精彩,但結尾也不是像一些人說的遜色很多甚至沒有必要,許多人所謂的結尾沒有高潮精彩,是因為較之結尾,高潮存在更激烈的戲劇沖突,人物大部分神韻已經(jīng)淋漓盡致地鋪展在觀者們面前。殊不知,結尾其實是高潮的序曲,它在使一部戲結構圓滿的同時讓戲劇沖突強勁的脈搏漸漸趨于平緩,將人物精神的余韻以另一種略顯淡然的筆調(diào)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
所以不能因為結尾沒有高潮就覺得是冗余,不能因為結尾沒有高潮那么扣人心弦就認為其可以刪去。結尾至少保證了一部戲劇的完整度,不至于讓人產(chǎn)生虎頭蛇尾之感,不至于將前面某個細節(jié)置于沒有呼應的尷尬境地。
二、留有回味余地
進一步看,關漢卿的雜劇結尾也是值得玩味的,經(jīng)常給讀者留下回味無窮的余韻,讓讀者在經(jīng)歷跌宕的高潮之后,逐漸平靜下來感受事物的其他層面,引發(fā)一些其他的感悟和情思。
以《單刀會》中最后一支唱曲為例:“我則見紫袍銀帶公人列,晚天涼風冷蘆花謝,我心中喜悅。昏慘慘晚霞收,冷颼颼江風起,急■云帆扯。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謝、多承謝。喚梢公慢者,纜解開岸邊龍,船分開波中浪,棹攪碎江心月。正歡娛有甚進退,且談笑不分明夜。說與你兩件事先生記著:百忙里稱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漢家節(jié)?!睆倪@段唱詞中,雖然我們看不到前面高潮橋段智慧交鋒中關羽的銳勇無比,但從“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謝、多承謝”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了關云長英雄豪邁的余威,從“百忙里稱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漢家節(jié)”看到了關二爺忠義雙全的余力,這正是作者留給我們回味的念想,讓我們可以看到關羽一些其他層面的性格特征,讓讀者對關羽在單刀會中的表現(xiàn)有更為全面的看法和思考,“可見,關羽不僅神勇威猛,而且具有高尚的‘漢家氣節(jié)”{2}。這樣,從高潮到結尾,從振奮到平息,讀者自然會有一種品茗后嘴里余香氤氳的感覺。一部作品之所以流傳不衰,就在于它有讓人回味不已的魅力,關漢卿的戲劇創(chuàng)作就有這種魅力。
三、體現(xiàn)思想情懷
除了留給讀者回味的空間,關漢卿的雜劇結尾還有體現(xiàn)思想的效果?!陡]娥冤》結尾處寫張驢兒、賽盧醫(yī)這兩個惡人被正法,“豈可便推諉道天災代有,竟不想人之意感應通天。今日個將文卷重行改正,方顯的王家法不使民冤”,向人們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當時的人普遍存有的“天人感應”的觀念和借助天力報仇雪冤的思想。另外,有人認為寫竇天章為女兒申冤有強弩之末之嫌,竇天章險些放過這卷案宗,而且在還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責罵女兒,這些在某些人眼里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我倒是很肯定這部分,因為這部分就像相聲里的“抖包袱”,故意賣個關子,讓觀眾為竇天章一遍又一遍將冤案壓置案底而焦急,為他不分青紅皂白就罵女兒而憤慨,更為竇娥為讓父親看到自己的冤案所做的努力而欣慰。觀者的情緒、心緒隨著劇情一波三折,從而讓人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而且,作者在這部分還寄予了對清官的渴望,雖然存在虛幻性,但也是作者思想的部分折射。
類似的還有《哭存孝》的結尾曲子【太平令】:“也是你爭弱,拿住你該剮該敲!聚集的人員好鬧,準備車馬繩索,把這廝綁了,五車裂了,可與俺李存孝一還一報!”其中就表達了當時中國民間“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間一到,一切都報”的思想。除了這兩部戲,關漢卿在其他作品中也利用結尾點明了自己的價值觀,比如強調(diào)下層婦女的勇敢和機智,或者展現(xiàn)英雄人物的不凡氣概等。
不可否認,一部戲的主題思想是貫穿全劇的,關漢卿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是他在劇作的結尾處常常進一步地點明主旨,有時還能加以升華。我想這是關漢卿堅持利用戲曲的形式宣傳自己的善惡標準,宣傳邪不壓正的理念,宣傳資產(chǎn)階級萌芽時期的女性權利意識,宣傳對于清官政治的希冀,力圖以此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更加美好。所以這樣升華主題的結尾方式不可視為“強弩之末”,更不可視為不必要,雖然它可能沒有高潮那樣充滿驚心動魄的感染力,但是它的魅力是蘊藉含蓄的,需要讀者細細體會,反復琢磨。
四、結語
如果將關漢卿劇作的高潮比作是西方寫實主義的油彩畫,色彩性強,直接給人以感官的沖擊,讓人在跌宕起伏中清晰地看到矛盾沖突,那么他的作品結尾就像是中國寫意的水墨圖,在淡淡筆觸中流動著一股強勁的內(nèi)力,讓人在留白中回味余韻,體悟情感。
正如吳玉琴、武秋麗所說:“元代作家社會地位低下,但由于元代思想文化統(tǒng)治的薄弱,給了作家充分的創(chuàng)作自由,使他們得以用戲曲來宣泄、抒發(fā)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眥3}以關漢卿為代表的元代文人在戲劇這種俗文學中傳遞自己的思想觀念,展示自己的價值取向,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情懷。他們不像謝枋得、文天祥、鄭思肖等可被譽為思想家,但這批戲劇文人也在劇作中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從關漢卿等人的戲劇中,可以看到在衰敗的元代文化中漢族知識分子思想的暗流涌動。
{1} 關四平:《論關漢卿雜劇的士林人生理想》,《北方論叢》2008年第1期,第17-22頁。
② 李占鵬:《論關漢卿的歷史劇〈單刀會〉》,《甘肅大學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18-23頁。
{3} 吳玉琴、武秋麗:《談元雜劇興盛的社會原因》,《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第6-8頁。
參考文獻:
[1] 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M].史仲文,胡曉林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 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第3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 李艷.狂狷與“知重”——由《救風塵》《望江亭》《竇娥冤》看關漢卿的人生價值取向[J].濟寧學院學報,2009(1).
[5] 郭青.從秦腔影視《竇娥冤》談元代知識分子的人文意識[J].電影評介,2015(6).
[6] 熊澤文.論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態(tài)[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7] 杜文明.淺議元代文人地位變遷與元雜劇繁盛之間的關系[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