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航
應對高考我們應當如何高效學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小林重做題,小華重方法, 小敏重體魄。這三種觀點均有道理,但高考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我認為,真正的高效學習,應當體魄、訓練和方法兼顧。
朱顏白發(fā)方強壯,要看梧孫長碧枝。
擁有強壯的體魄會給我們的學習提供有力支撐,使我們在激烈的拼搏中輕裝上陣,恣意揮灑。相反,倘若沒有好的身體作保障,再宏偉的藍圖,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在緊張的備考中,我也深感早起的無奈,熬夜的疲憊,常常感冒發(fā)燒,身心疲憊。長此以往,我將如何應對高強度的學習?到頭來,只怕是只能面對高等學府望洋興嘆!
當然,健強的體格為更好地學習提供了體力保障,但絕不等于有了這個先決條件就打開了成功之門。試想,體格強健者千千萬萬,事業(yè)成功者又有幾何?具備了過硬的體質(zhì),再輔以適量的訓練,你就離成功的彼岸更近一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雖然“高考之路是用試卷鋪出來的”的說法有失偏頗,但不可否認,沒有適當?shù)挠柧?,要想在考場上力挫群雄,拔得頭籌,只怕是白日做夢。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自以為很熟悉的知識,在應考中還是屢屢出錯。正是因為平時訓練不到位,對所謂“司空見慣”的題目不屑一顧。這樣,做起題來要么審題不清,要么方法不當,要么計算出錯。因此,適量做些訓練是很有必要的,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唯有如此,才能胸有成竹,蟾宮折桂。
不可忽視的是,訓練既要有量的積累,更要注重方法的探究。如果不加選擇盲目做題,最終可能被題海淹沒;假使不講方法“死做”,其結(jié)果可能會“做死”。
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方法筆有神。
小到修身養(yǎng)性,大到國計民生,世間萬事都應遵循規(guī)律,講究方法。倘若主次不分,思路不明,方法不當,其結(jié)果必然是事與愿違。學習同樣如此。唯有找到方法,才能下筆如有神。阮元《吳興雜詩》寫道:“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狈N花種糧有道,因地制宜,各得其所,別有一番風景,學習何嘗不是如此!真可謂題海茫茫,唯方法是岸。
由此觀之,高效學習應兼顧體魄、訓練與方法。有道是“道義平生無捷徑,風波隨處有虛舟”。三管齊下,平衡發(fā)展,才是高效學習之道,事業(yè)成功之道。
經(jīng)過升格,從整體上看,文章前呼后應,過渡自然,邏輯嚴密,成功晉升為結(jié)構(gòu)完整、一脈貫通的議論文佳作。換用之后的事例和詩句,素材鮮活新穎,富有文采,并且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文化底蘊,吸人眼球,為發(fā)展等級提高了得分率。在表達方面,語言精練,辭彩飛揚,句式優(yōu)美整齊,增強了論證力度。
這是一道貼近生活實際、與高考題型緊密接軌的任務驅(qū)動型作文試題。本題的論題是關(guān)于“學習經(jīng)驗”,具有廣闊的開放性,可以有效避免空洞的杜撰和宿構(gòu)。同時,三位同學的不同觀點都有一定道理,無可厚非,但都有些偏執(zhí),不全盡然,孰是孰非不能簡單而論,論題又具有強烈的思辨色彩。“題海戰(zhàn)”看似很勤奮,很刻苦,但物極必反,如果不懂“游泳”技巧,只是蠻干,浩瀚的題海也照樣會淹死人;只講方法缺乏操練,做一個口頭理論家,難免紙上談兵,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也很難取勝;而一味強調(diào)體格的健壯,把汗水大把灑在運動場上,極有可能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縱然再強壯的體魄又有何益?不難看出,不同的三種方法各有利弊,選擇其中一點行文未必不可,但綜合立意,三管齊下更為嚴密,辯證色彩更濃。另外,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寫作本題,務必注意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否則可視為扣題不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