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明+李才根
長期以來,三疣梭子蟹養(yǎng)殖采用水泥池工廠化人工育苗。近幾年,筆者采用土池生態(tài)育苗技術,不但使養(yǎng)殖苗種做到自繁、自育,滿足了生產需要,而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一、土池條件
1. 池塘面積。根據蟹苗需要量確定池塘面積,一般育苗池塘與養(yǎng)成池塘面積比為1∶10。育苗池面積不可太大,以10~15畝為宜。環(huán)溝水深1米左右,池底為泥沙質,淤泥要少。
2. 進排水系統(tǒng)和增氧機配套。每池相對設置進、排水閘各1個,進、排水閘口均安裝100目大型篩絹錐形濾水網。每池再配備1.5千瓦增氧機2臺。
二、育苗前的準備工作
1. 清池消毒。浙江省舟山地區(qū)4月初,采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消毒7天后排掉池水,干池備用。
2. 親蟹準備。4月底至5月上旬,自然海區(qū)捕撈抱卵蟹,挑選規(guī)格為每只350克左右、卵呈黃色、活力好、健壯、離水時間(空氣中干露時間)極短的抱卵蟹。親蟹暫養(yǎng)密度為每池130只左右。
3. 親蟹暫養(yǎng)。親蟹暫養(yǎng)有兩種方式:砂池暫養(yǎng)與籠暫養(yǎng)。養(yǎng)殖面積大的采用砂池暫養(yǎng),蟹苗需要量少的采用暫養(yǎng)籠。暫養(yǎng)籠直徑60厘米左右,高50厘米左右。每籠養(yǎng)蟹2~3只,并將盛蟹籠沉入池中。暫養(yǎng)池水深1.2米左右,鹽度控制在25‰~28‰,pH值為8.0~8.3,水溫為18~20℃。每天投喂1次新鮮小雜魚、貝類肉等,投喂量為抱卵蟹體重的10%~15%。生產中,要經常清洗暫養(yǎng)籠,還要常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一般情況下,蟹卵變成淡灰色,心跳達140次/分,預示當天即可孵出幼體,此時應將親蟹的暫養(yǎng)籠放入幼體培育池或直接放入養(yǎng)成池中。卵內胚胎發(fā)育成熟需要10天左右。
4.基礎餌料生物培養(yǎng)。幼體孵出前5~6天,池塘用100目篩絹網過濾進海水40厘米深,進水時在進水口撒漂白粉,使用量為50千克/畝,漂白粉消毒海水48小時后施尿素1克/米3、過磷酸鈣0.5克/米3,如果連續(xù)晴天,經過一個星期水色變濃,表明藻類已繁殖成功,此后水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即可。
三、幼體培育
1. 布苗。5月上旬,在幼體即將孵出前,將裝有親蟹的暫養(yǎng)籠置于濃度為10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浴10~15分鐘,然后放入幼體培育池塘中,每池放親蟹130只,一般2~3天后移走,以保證同池孵出的幼體變態(tài)發(fā)育同步。
2. 餌料投喂。針對各期幼體,選擇不同的餌料、適量進行投喂。
①Ⅰ期蚤狀幼體。主要攝食水中植物性餌料生物,不足時投喂人工餌料加以補充。人工餌料主要有螺旋藻粉和豆?jié){,螺旋藻粉每天投喂4~5次,每次1克/米2,投喂前用80目篩絹網袋搓洗、過濾后全池潑灑;豆?jié){每天投喂2~3次,每次0.25克/米2(黃豆量,以下同),全池潑灑。投喂豆?jié){的主要作用是肥水,池水培肥后停投。
②Ⅱ期蚤狀幼體。投喂少量鹵蟲無節(jié)幼體,增投蛋黃漿,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克/米2,用100目篩絹網過濾后投喂。
③Ⅲ~Ⅳ期蚤狀幼體。投少量鹵蟲成蟲,增投熟魚糜,蝦片,魚漿(雜魚清洗后蒸熟、打漿),每次0.75~1克/米2;同時用干酵母粉化漿投喂,每次0.1克/米2,并視池塘中橈足類存池量適當增減。
④大眼幼體階段。投喂生魚漿,每天早、晚各投1次,每次2~2.5克/米2。
⑤稚蟹期。投喂經粗磨加工的近洋張網捕獲的小魚蝦,每天4~5克/米2,全池遍撒。
各期幼體的投餌量不能固定不變,須視幼體攝食情況而定,少量多次,每次投喂后注意觀察攝食情況,再確定下一次的投餌量。
3. 水質調節(jié)。Ⅰ~Ⅱ期蚤狀幼體,基本上不換水,根據池塘水色的變化加注新水或經過培養(yǎng)的池水。Ⅲ期蚤狀幼體開始隔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30~40厘米深。Ⅳ期蚤狀幼體開始根據池塘水色情況決定換水次數與數量。在換水全過程中始終用沉淀池中經消毒、培養(yǎng)的肥水來換水。
四、病害防治
蟹苗一旦發(fā)病較難治療,所以要以防為主。換水時必須使用既經過消毒又經過培養(yǎng)的肥水,禁止外部海水中致病菌的傳播。餌料魚、蝦、貝類肉盡可能采用新鮮的,加工餌料時必須處理干凈;盡可能多投活體餌料,如橈足類、鹵蟲等。投餌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以防投喂過量而污染水質。
五、誘捕出池
自繁自育蟹苗時,各池按需繁育。但在特殊情況下,所育苗也可出池以補充密度低的池塘。一般在大眼幼體長到Ⅱ期仔蟹時出池最佳。蟹苗出池方法:選擇晴朗天氣,提前停食半天;夜晚來臨前,在池塘邊用長竹竿吊好燈,并罩上燈罩;后半夜開燈誘捕,蟹苗會集中在燈下水面,當達到一定數量時用抄網撈起放入事先準備的大盆里,然后過秤,轉池或出售。
(作者聯系地址:吳凱明 浙江省舟山航海學校 郵編:316000;李才根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處 郵編:3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