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性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DNA揭示的嫌疑人,竟然比這名女性先死了幾星期。這是怎么一回事?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但它仿佛來自現(xiàn)代偵探小說。1997年,一名女性在英國倫敦被殘忍殺害。法醫(yī)在她的指甲下面發(fā)現(xiàn)了其他人的組織樣本,這可能表明她在死前抓扯了襲擊者。
其中一份樣本接受了檢測,檢測結果被輸入英國國家DNA數(shù)據(jù)庫進行比對,很快就比對出一名嫌疑人。令人驚訝的是,這名嫌疑人也是一名被謀殺的女性,而且她死于前一名女性死前整整3星期。她倆分別死在倫敦的不同區(qū)域,各自的查案團隊也不同。由于這兩件案件之間看來沒有任何關聯(lián),也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這兩名女性相互認識或見過面,因此最“可能”的情況是:她們的樣本當初被混合過,地點最可能是在她們待過的一個地方——英國法醫(yī)學服務部法醫(yī)實驗室。于是,高級調查官對此發(fā)出了投訴。
當時,英國法醫(yī)學服務部客戶經理、著名法醫(yī)學家西爾弗曼受命調查法醫(yī)實驗室是否在此案中出錯。他首先想到,有可能第二名遇害人(稍晚遇害者)的指甲切屑被錯誤標示,這些切屑實際上來自第一名遇害人。但西爾弗曼一開始調查相關樣本,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推測是錯的。第二名遇害人的指甲上有明顯的豹紋美甲圖案,而受檢的指甲切屑有與之完全相同的圖案。也就是說,這些指甲切屑肯定來自于第二名遇害人。
接著,西爾弗曼核查該實驗室記錄,看是否有可能這兩名遇害者的樣本被偶然混合過。這被發(fā)現(xiàn)也不可能,因為這兩套樣本不僅被分開放置,而且取出的時間也不同。無論怎樣,這兩名遇害人的指甲切屑檢驗相隔幾星期,并且檢驗人員也不同,因此兩份切屑樣本在實驗室里被搞混的可能性也不存在。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西爾弗曼決定更仔細調查這些指甲切屑究竟是怎樣被采集的。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雖然這兩具尸體到達停尸房的時間相隔好幾個星期,但它們是在同一間停尸房接受解剖檢查的。與標準的非犯罪性尸體解剖不同,針對謀殺或可疑死亡的法醫(yī)學尸檢(尸體解剖)要細致、復雜得多。除了其他多種檢查外,法醫(yī)學尸檢中還要提取死者血液和器官樣本進行毒理學檢驗,提取胃內物進行檢驗,以及刮取和切割指甲進行檢查。
在檢查這間停尸房的記錄時,西爾弗曼終于茅塞頓開。這些記錄表明,較早那起謀殺遇害人的尸體被放在冷藏箱中保存了好幾個星期,在此期間警方對其進行初始檢查。在第二名遇害人的尸體到達該停尸房的前一天,第一名遇害人的尸體被移出冷藏箱,讓病理學家提取更多的指甲切屑。第二天,他們用了同一把剪刀來提取第二名遇害人的指甲切屑。西爾弗曼推測,盡管這把剪刀在兩次使用之間經過仔細清洗,卻依然難以確保清洗過程能夠從剪刀上消除第一名遇害人的任何基因材料。也就是說,第一名遇害人的基因材料完全有可能經過這把剪刀傳遞到第二名遇害人的指甲上,并且在稍后的檢驗中產生DNA圖譜。
西爾弗曼的法醫(yī)學生涯始于20世紀70年代晚期。當時,從幾滴血就能辨識一個人的理念看來是來自于科幻小說。當時,法醫(yī)學家們很少穿防護服進入犯罪現(xiàn)場,也很少擔憂潛在的污染,原因是當時沒有辦法檢測任何小到肉眼可見的生物樣本,更不要說檢測DNA。
今天,每個進入犯罪現(xiàn)場的人都必須穿戴新的防護服、套鞋和手套?,F(xiàn)在的DNA提取技術如此敏感,哪怕只是觸碰了一件物體(例如門把手或刀柄),也可能會留下足夠的痕跡,從而能進行一次成功的DNA檢測。而在這樁“時間旅行”謀殺案或稱“死人殺活人”案所發(fā)生的1997年,DNA分型技術問世不過幾年時間。但該技術發(fā)展如此迅速,以至于一些以往根本預見不到的問題接踵而至。
西爾弗曼立即安排對來自停尸房的指甲剪進行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這把指甲剪上竟然存在3種不同的DNA基因圖。進一步檢測發(fā)現(xiàn),該停尸房的多件其他器具上也存在DNA污染。但是,只有在指甲剪上這個問題才得以暴露。例如,雖然解剖刀上也被發(fā)現(xiàn)存在多人的DNA痕跡,但由于從來不會在切口處提取DNA,所以交叉污染沒有直觀地反映出來。
西爾弗曼立即向英國所有驗尸官、停尸房和法醫(yī)病理學家發(fā)出一份緊急備忘錄,強調法醫(yī)工具等的交叉污染問題,并且指出:從此以后,所有指甲切屑的提取都必須使用一次性剪刀,所用剪刀必須被放入裝指甲切屑(通過這把剪刀提?。┑淖C據(jù)袋,確保剪刀只用過這一次。直到今天,這一規(guī)定在英國仍然在執(zhí)行。
多年來,DNA被視為一種能以微量證據(jù)打擊犯罪的終極工具,但從許多方面來說,DNA檢驗已淪為自己的巨大成功的犧牲品。法醫(yī)學家有能力僅憑幾只人體細胞創(chuàng)建DNA圖譜,而所需的微量證據(jù)在幾乎任何地方都能采集到。但因為我們在自己去過的所有地方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DNA痕跡,所以發(fā)現(xiàn)這些DNA并檢測它們的,其意義將面對越來越多的質疑,除非現(xiàn)場有足夠多的材料來消除二次接觸或交叉污染。
DNA檢測
法醫(yī)學家或許會被請求比較發(fā)現(xiàn)于受害人指甲下面的皮膚DNA,以及來自疑似嫌疑人的血液DNA。首先,從細胞中分離出DNA。運用一種被稱為“聚合酶鏈反應”(簡稱PCR)的方法,制造數(shù)百萬個DNA拷貝。采用一種天然酶PCR反復復制DNA的一個特定片段。擁有大量DNA,能讓對基因標記的檢測更容易。接著,在一些特定部位把DNA分子切斷,把分子分解成“塊”。檢測“塊”上的編碼,創(chuàng)建DNA指紋。再比較來自兩個不同樣本的DNA指紋,看它們是否匹配。
DNA檢測的準確度如何呢?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DNA檢測結果有時候是一樁重要案件中的唯一證據(jù)。兩個不相干的人擁有完全相同基因圖譜的概率,不到10億分之一,所以很容易看出來自兩個生物學樣本的DNA不匹配。但就算匹配,也不能完全肯定兩個樣本來自同一人??偸谴嬖谝环N較小的可能性:兩個不同的人的一部分基因標記可能相同,尤其是當他們有親緣關系時。
為了減少差錯,科學家會測試不止一個基因標記。然而,檢測的基因標記越多,也越花時間和花費越昂貴。法醫(yī)DNA檢測通常要檢驗6~10個基因標記。
通過DNA破解的案例
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安娜名聲大噪,因為她自稱是俄羅斯沙皇家族唯一的幸存者——安娜斯塔西婭大公。安娜死后,DNA檢測證明她與俄羅斯沙皇家族毫無干系。
連環(huán)殺手斯潘塞,是美國第一個因為DNA證據(jù)被處死的罪犯。瓦斯奎斯被錯誤指控在斯潘塞系列案中殺死一人,他也是美國第一個由DNA檢測結果洗清罪名的人。
1912年,4歲的美國男孩鄧巴在隨家人釣魚途中失蹤,在8個月后被找到。他回到家中后,卻有另一名婦女聲稱他是她的兒子。2004年,DNA檢測發(fā)現(xiàn)這個男孩并不是鄧巴,而鄧巴的下落至今不明。有專家猜測,鄧巴當年墜入湖中身亡,遺骸被鱷魚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