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腦中?!痹诮照匍_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直通人民群眾”的要求,不僅是對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同志的叮囑,更是對全黨同志們的希望。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人民”二字出現的次數高達145次之多,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再次宣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年來,這句話落地生根,并發(fā)展成為一整套治國理政的行動方案。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人民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這已經成為黨中央推動改革發(fā)展事業(yè)的基本方法論。
共產黨員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呢?毛澤東同志說得好:“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生根于人民之中,他們是人民的兒子”。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只有同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才能生根開花。
河南省內鄉(xiāng)縣清代縣衙有副名聯(lián),上聯(lián)說:“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聯(lián)說:“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末尾之句,可謂是點睛之筆?!叭嗣竦膬鹤印?,自然要視人民為“父母”,自然要自覺為人民服務,脫離了人民,就如同魚兒離開了水,瓜兒離開了秧,必然干渴和枯萎,失去生命的色彩。
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真正以人民為中心,不把黨和人民割裂開,更不會“帽翅”光鮮擋住眼,“公仆”不分顛倒位;只求一時香風飄,不求長久樹遮陰。
增長不等于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本目的在于增進人民福祉,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當做人民群眾獲得幸福感的“探測器”。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力大無比的巨人,名字叫安泰。他身體任何一個部分只要接觸到大地,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越戰(zhàn)越勇、百戰(zhàn)百勝。因為他的母親蓋婭是地神,在母親大地那兒,他有取之不盡的力量。但這一秘密被大英雄赫拉克勒斯識破了,在一次搏斗中,他把安泰舉到空中,用手扼死了安泰。劉少奇同志曾多次借用這個故事來更好地說明黨和群眾的關系,人民群眾才是我們黨戰(zhàn)無不勝的“大地母親”。黨在自己9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之所以由小而大,由弱而強,正是由于扎根人民中,才汲取到無窮無盡的力量。
古人曾講:“敗莫大于不自知”。共產黨人要常自省身份,常問自己從何而來,向何而去,常記“初心”,一心一意當好“人民的兒子”。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一扇窗口的《人民周刊》,更是要堅持“人民”的屬性,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把為黨立言與為民鼓呼統(tǒng)一起來,常到群眾中“洗洗澡”,常找群眾“充充電”,講真話、辦實事,樹正氣,日拱一卒、久久為功,不斷接地氣,必有新“顏值”。
2017新年開篇,謹以此文和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