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
摘 要:對胡適文學的研究是學者對中國現(xiàn)代翻譯理論的重新認識。胡適用白話翻譯的詩歌、小說成為廣為流傳的文學范本,開創(chuàng)了白話文翻譯的新里程。同時,他還注重翻譯文學的文化背景和對民眾的教育意義;配合 “五四”文化的運動思想啟蒙。他注重文學翻譯思想的嚴謹性,對譯界同仁熱情鼓勵和支持,對中國文學翻譯事業(y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奠定了中國文學翻譯的理論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胡適 文學 翻譯理論 影響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桂林特色多語種旅游服務平臺(201613641055)
一、引言
胡適(1891.12—1962.2),他是一位翻譯家,翻譯過眾多對翻譯事業(yè)頗有影響的譯作,而且十分重視翻譯理論的建設(shè)和實踐,曾大力支持和鼓勵專家傳譯名著。他秉承著“但為開風氣不為師”的態(tài)度,在中國文學翻譯發(fā)展進程上具有開拓之功。關(guān)于胡適的文學翻譯研究,有袁錦翔的《胡適與文學翻譯理論》,從胡適主張翻譯西方名著和他對佛經(jīng)的翻譯兩個方面概述了胡適對中國文學翻譯理論的貢獻;有史云波的《胡適對中國現(xiàn)代化翻譯事業(yè)的貢獻》,指出胡適在翻譯文學的文化意義和對中國翻譯事業(yè)的推動有著巨大貢獻;曹而云在《翻譯實踐與現(xiàn)代化白話文運動》中,肯定了胡適運用白話文學開啟了中國近現(xiàn)代翻譯文學新的里程碑,建立起現(xiàn)代文學的譜系。胡適在新文化運動的特殊時期,用開拓的精神將白話文翻譯寫入中國文學翻譯的歷史,為中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胡適文學翻譯貢獻
胡適一生翻譯的文學作品巨多,涉及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眾多領(lǐng)域,其中有30多篇詩歌和17篇小說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這些作品對中國翻譯事業(yè)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一)詩歌翻譯
胡適對詩歌的鐘愛使得他的詩歌翻譯作品極多,同時也因此奠定了胡適翻譯的重要地位。30多篇詩歌包含早期的五言詩和七言詩,中期的騷體詩,和后期的白話自由詩。早期胡適希望通過翻譯名著啟發(fā)國人民智,宣揚西方先進思想進而激發(fā)民眾而翻譯了一批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詩歌。詩歌采用的五言和七言詩體形式,代表作有《軍人夢》、《驚濤篇》、《晨風篇》。這些詩歌是胡適對當時謀求社會進步和政治圖強的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中期是胡適在留美期間,詩歌數(shù)量不多,但在異國他鄉(xiāng)對國內(nèi)政治格局的認識有了不同的感受,對文學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guān)系有了新的認識,戰(zhàn)斗性和革命性減弱,對自己早年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中期代表作有《樂觀主義》、《康可歌》,反映的是對人生和宗教的思考。同一時期胡適用接近白話風格的騷體翻譯了拜倫的《哀希臘歌》,行文不受詩體格式限制,參差有致,流暢易懂,是未來白話詩歌的奠基。胡適回國后投身于新文化運動中去,主張用白話文替代五言七言詩,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文化革命。胡適的翻譯思想在經(jīng)過多年的海外游歷和深思熟慮后觀點已經(jīng)成熟,白話文新詩的出現(xiàn)迅速掀起了一場關(guān)于白話文新詩的激烈討論。胡適認為,西方文學有其閃光點,要做到辨?zhèn)稳ネe極引進西方文學的楷模進行借鑒。這樣既可以為中國文學注入新形式,又可以接受新思想,故此需要多多輸入。與此同時,白話文也受到國內(nèi)諸多學者的抨擊:認為胡適的詩歌是“俗話詩”,“幾乎找不到一首真正真摯的詩”,沒有美感可言,但胡適的《嘗試集》,其價值真正在于“與人以放膽創(chuàng)造的勇氣”。胡適稱:“《關(guān)不住了》是我的新詩成立的紀元”。同一時期是譯詩有《老洛陽》、《清晨分別》和《應該》等。胡適的詩歌和譯詩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蝴蝶》、《希望》等被廣為流傳。
(二)小說翻譯作品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胡適早在1921年就嘗試用白話文翻譯了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這篇小說描述了小學生弗朗茨的最后一堂法語課,用細膩的語言描述了佛朗茨的心理活動,通過學生們依依不舍的心態(tài)和法語老師滿懷無奈心情的描述,反映出法國人民對侵略者的仇恨。韓麥爾先生說,當了亡國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題目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蹲詈笠徽n》的成功翻譯,契合了國內(nèi)當時政治格局動蕩不安,又有外敵入侵的現(xiàn)實社會,因此引起當時學界的巨大反響。它對民眾的愛國熱情激發(f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來一直被選為中學教材的示例范文。這充分說明白話文通俗易懂、易于傳播的優(yōu)勢,也顯示出了胡適的翻譯能力,符合當時民眾對外來侵略的仇恨情緒。同樣作品還有《柏林之圍》等。兩篇小說都是以普法戰(zhàn)爭為背景,通過白話文的形式表達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傷害。盡管此時的胡適并不能提出改變國內(nèi)現(xiàn)狀的主張,但兩篇文章都是他對中國時局的擔憂和民族情結(jié)的表達,是民眾不甘當亡國奴的悲憤情感的表達,為激發(fā)民眾愛國意識提供了感情媒介。
胡適一生只創(chuàng)作了一部短篇小說《一個問題》,開啟了中國問題小說的時代,但胡適的小說創(chuàng)作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不及小說翻譯,但他在引進小說翻譯這一文學形式上還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戲劇翻譯
胡適是“五四”文學運動的倡導者,他對戲劇的改良理論是文學進化的體現(xiàn)。胡適的留美經(jīng)歷使他認為“西方的文化實在比中國完備不少”,借鑒國外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是胡適提倡改良戲劇的原因。胡適認為,戲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的進步必然影響戲劇的改良,他主張廢除束縛中國戲劇自由發(fā)展的臉譜、嗓子、臺步等形式,認為這是“遺形物”,“不掃除這種遺形物中國戲劇永遠沒有完全革新的希望”。他主張寫實,他認為,“易卜生是文學,易卜生的人生觀,只是一個寫實主義”。胡適極力推崇易卜生的作品,認為易卜生把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和家庭生活的矛盾都寫了出來,看了讓人動容,讓人覺得家庭悲哀和社會的黑暗現(xiàn)狀不得不改革。胡適翻譯的《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描述的是女主人公娜拉在不甘于繼續(xù)做為玩偶而毅然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離家出走的故事。她要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自己的生活,是當時婦女思想解放的先遣之作。胡適的翻譯目的就的為配合國內(nèi)為婦女解放運動而譯,為婦女解放樹立了榜樣。胡適翻譯易卜生作品的初衷是看中了易卜生戲劇寫實主義的現(xiàn)實社會意義,是有著強烈的目的性的。他介紹的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易卜生,《玩偶之家》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凡響,對當時婦女思想解放是一個引導。胡適的戲劇作品《終身大事》就是一部關(guān)于婦女解放題材的,可以說是《玩偶之家》的仿作。它原本是受人之托為同學提供的一個劇本,但因找不到女演員而作罷。胡適曾說,《終身大事》是一部類似于寫實主義的戲劇,但又高于現(xiàn)實。戲劇有一位類似娜拉的女主人公田亞梅,和田先生、田女士、女仆李媽、算命瞎子五個人為主題的話劇。該話劇劇情簡單,是以父母干涉女兒婚姻,女兒田亞梅以出走的形式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愛情自由的渴望。這是一部“易卜生式”的戲劇,但這樣離經(jīng)叛道的戲劇以致于沒有女演員敢于出演而被迫放棄搬上舞臺。胡適表示的確出乎意料,對婦女解放事業(yè)所遇到的阻力是無奈的?!督K身大事》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新紀元。它改變了傳統(tǒng)戲劇以唱腔為主的程式化表演,在藝術(shù)創(chuàng)新上具有開拓性意義。同時,這也是“五四”時期強烈反封建解放思想的清流,推動了婦女解放事業(yè)的進步。
三、胡適文學翻譯思想探究
胡適的翻譯思想包含了對翻譯選材、翻譯的目的、翻譯方法、語言形式、翻譯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認識,許多作品具有很強的針對意義和啟蒙意義,因此研究胡適對中國文學翻譯理論的影響必須認識到胡適翻譯思想。
(一)翻譯的現(xiàn)實意義
胡適認為翻譯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是為了輸入西方先進文化和先進文學,是為了發(fā)揮西方文學名著對中國新文學的借鑒作用。他主張的打破舊文學的的五言七言格式,創(chuàng)造簡單易懂的白話文新文學。他說“現(xiàn)在中國所譯的西洋文學書,大都不得其法”,“趕緊多多的翻譯西方的文學名著做我們的模范”。他提出了翻譯方法:“只譯名家著作,不譯第二流以下的著作”,“我以為國內(nèi)真懂西洋文學的學者應該開一個會議,公共選定若干不可不譯的第一流文學名著,一期五年譯完,再選第二部”?!段餮笪膶W叢書》的選題,正是依據(jù)這一思想完成,對于小說的、散文等具有選擇性的翻譯,詩歌不易翻譯,可以從緩??v觀胡適在不同時期的翻譯目的:早期是出于愛好和家境需要;中期是面對中央集權(quán)和外敵入侵的愛國主義情懷,作品多為救過訴求和開化民智;而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主要是輸入文化,為服務文學革命。
(二)白話文翻譯
文言文作為傳承已久的統(tǒng)治階級文字,是主流社會慣用的高雅文字,而白話文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但隨著中西文化沖突的加劇,知識分子通過白話翻譯文章以達到開啟民智,啟蒙思想的目的。胡適說,佛經(jīng)的翻譯是對中國文學白話文的最大貢獻。佛經(jīng)用最平直的白話文,但求人人知曉,便于傳播,易于接受的新文學體使中國講求工整、對仗的文言文有了新的生機。胡適對舊文學的破壞從根本上顛覆了文言文和白話文一雅一俗的傳統(tǒng)觀念,使白話與國語畫上等號,開啟了白話文翻譯的先河。他主張廢除模仿古人那種無病呻吟,只講排比的陳詞濫調(diào),改用不加辭藻的白話文。胡適強烈抨擊封建文學,曾發(fā)表“文學改良奏議”稱,一日不用典,二日不用成套語,三日不對仗,四日不避蘇子俗語,五日須講求文法之結(jié)構(gòu),六日不作無病之呻吟,七日不摹仿古人,八日須言之有物?!叭冒自捨闹畱蚯捕甲g為白話散文”,原因是用文言文翻譯必然失去原文的精妙之處。譬如林琴南將莎士比亞的的戲曲翻譯成了記敘題的古文,稱之為“莎士比亞的大罪人”。胡適主張使用白話文,目的是使翻譯的西洋名著能夠?qū)χ袊膶W起到范文作用,忠于原著,且能表達原著的韻味。
(三)翻譯態(tài)度
胡適與友人的信中多次強調(diào)翻譯的難處,“翻譯是件很吃力的工作,比寫作要吃力”,“(寫作)一個鐘頭可以寫七百到一千字,翻譯則一個鐘頭職能譯一百五十字左右”。翻譯要有遠比的知識,精通原著的語言和土話,還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翻譯時,胡適更是嚴格要求自己。他說,我們寫文章有三種責任,一是對自己負責,求不致自欺欺人;一是對讀者負責,求他們能懂;一是對原著作者負責,求不失原意,不能亂寫??梢姺g的難度有多大。即使如此,胡適仍然堅持翻譯了許多名著,為后世留下了翻譯的范本。胡適總結(jié)了翻譯常出現(xiàn)的錯誤,因粗心和語言文學不足的兩個普遍的原因,還有一個是主觀成見。胡適說:“我們都是練習翻譯的人,誰也不敢保證沒有錯誤,正當?shù)膽B(tài)度是‘宜哀矜而勿喜吧”,這樣的翻譯觀點對后來的翻譯事業(yè)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
(四)翻譯標準是“信”和“達”的統(tǒng)一
胡適認為翻譯的標準應該是“信”和“達”的統(tǒng)一,他主張采用直譯的方法,“不應該多費精力去做轉(zhuǎn)譯”。胡適在早年就注意到意譯的問題,“感覺很大的失望”,他認為翻譯的結(jié)構(gòu)應該是信和達的統(tǒng)一,明白流暢的基本原則,“與其譯而失真,不如不譯”。在《文學革命運動》書中提出“直譯的方法,嚴格的盡量保全原文的方法與口氣”,既要在內(nèi)容上忠于原文,又要在形式上力求譯文暢曉,是要求譯文與原文在形式上達到信與達的契合。胡適曾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里說:“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而止,而曾五毫發(fā)出入于期間,夫而后能使閱者得所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有研究表明,自新文化運動以來胡適更重視直譯,他主張譯者要努力使譯文能被大眾讀懂和接受,是為了借助西方文化改良當時的現(xiàn)代文學。
(五)翻譯選材
在翻譯選材上,胡適主張只譯名家名作,“努力多譯些名著,給國人造點救荒的糧食”,可見胡適對選題上的基本出發(fā)點。同時,在選材上胡適嚴格要求,甚至頗為挑剔,在1917年至1940年間,面對諸多的西方文學作品他僅選取了其中12篇短篇小說及詩作。他痛斥當時的文學翻譯充斥著低俗、齷齪的二三流外國作品流入中國。他認為翻譯的選材要是時代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能夠鼓舞人生的向上的作品,是為面對中國內(nèi)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下激發(fā)民眾愛國義氣的共同抵御侵略的。比如,從《最后一課》可以看出胡適選材具有的啟蒙性和現(xiàn)實性??梢?,胡適在對作品選材上十分注重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主張作品要緊跟時代趨勢,以啟蒙為己任,多多翻譯權(quán)威的,有教育意義的作品。
四、胡適對中國翻譯理論的重要影響
(一)胡適翻譯思想不是簡單的堆砌,是胡適在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等眾多知識方面綜合理解而提出的翻譯思想,其包含很豐富的內(nèi)容:既有語言層面的研究,如原文與轉(zhuǎn)譯對原著的差別,方言翻譯的準確性等;也有胡適對救過救民的愿望表達,如翻譯普法戰(zhàn)爭題材的文章,反映被壓迫人民的疾苦和不甘當亡國奴的氣節(jié),與國內(nèi)政治環(huán)境相呼應,號召人民起來反抗;還有沖破舊文體,改良國語文學的思想體現(xiàn),如主張棄用文言文改換白話文;除此之外在批評翻譯方面指出譯者難免有錯誤,應有寬容之心,對翻譯批評的嚴謹態(tài)度也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
(二)胡適的眼光是具有世界性的,他能夠看到文化的本質(zhì)是相通的,各民族文化是可以互相借鑒的;他認為,“我們拿歷史的眼光去觀察文化,只見各民族都在‘原本生活的路上,不過環(huán)境有難易,問題有緩急”。胡適的這種思想影響了他對西方文化引進的態(tài)度和白話文的提倡,大力引進西方著名作品做我國翻譯的模范,使得我國的翻譯事業(yè)有了方向,不致于盲目和盲從。白話文的提倡是胡適對中國文學的巨大貢獻,是為我國文學和翻譯的開先河之風,白話文翻譯的成就是不可磨滅的。
(三)雖然胡適對待舊文體的態(tài)度方面有些偏頗,但不可否認他對我國創(chuàng)造新文學做出的貢獻。他做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開啟了白話文翻譯的時代,他對翻譯理論的認識奠定了中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基調(diào);他的“名著觀”和現(xiàn)實主義取向,推動了中國翻譯事業(yè)的建設(shè)和進步,推動了新文學發(fā)展;他為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翻譯大量的名著作為后世的范本,一生筆耕不輟;他對翻譯同仁極大的支持的和鼓勵,使得其他同仁完成了一大批西方優(yōu)秀的作品,梁實秋在胡適的鼓勵和支持下最終耗時30余年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
五、結(jié)語
胡適一生翻譯了30多篇詩歌17篇短篇小說等,大多收錄在《嘗試集》和《嘗試后集》中,其中有都德、莫泊桑等人的名著,為中國翻譯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翻譯依據(jù),是文學翻譯的模范。這無論在翻譯理論倡導還是在實踐中都對我國的翻譯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書信和文章也是胡適翻譯思想的表達,對推動新文化運動及后期的中國翻譯事業(yè)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胡適為古老陳舊的中國文學吹進了一縷科學進步之風,促進了中國翻譯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張亞楠.胡適的文學翻譯成就概述[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17-118.
[2] 潘蒙科.從權(quán)力話語理論探析胡適翻譯思想[J].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16):2 5-26.
[3] 徐蘇.試論胡適翻譯思想及其貢獻[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26(3):138-139.
[4] 陳吉榮.解析胡適的翻譯思想[J].外國語文,2007,23(5):112-116.
[5] 石永霞.論胡適的文學翻譯思想[J].重慶師范大學,2011,9(5):33-35.
[6] 袁錦翔.胡適與文學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6(4):51-53.
[7] Maxiao. HuShi′s Translation Career and His Contri-butionnto Translationwork [J] 1996,(1):58—62.
[8] Lei Yi.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Thought of Hu Shi and Ding Wenjiang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J].2006,Vol.39(3):33-50.
[9] Ouyang,Zhesheng.Hu Shi and Sino-American Cultural Exchange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J].2008,Vol.42(2):56-83.
[10]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2-100.
[11] Bassnett,S and Lefever,A.Construc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