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營
眾所周知,教育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間良好的溝通在其中顯得尤為重要。
有這樣一則題為《北風與南風》的寓言: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它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猛烈,行人總是把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則是輕輕拂動,人們熱得敞開了懷,不一會兒就紛紛脫下大衣。讀完這則寓言,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教師在學生教育溝通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有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所采取的方式跟寓言中北風的做法十分相似,一出場就展示自己的強勢,企圖盡快達到自己的目的;對待犯了錯的學生,一些人往往會采取簡單的方式,輕者是說教、斥責、罰站、罰抄班規(guī)等,重者是打罵、停課、叫家長、紀律處分等;還有教師采取冷暴力行為的,比如冷淡、無視、厭棄等。但是,所有的這些舉措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我們不懷疑這些教師的良苦用心和出發(fā)點,但結果與初衷大相徑庭,都是因為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一個是“師道尊嚴”的慣性思維,認為我是你的老師,你就應該聽我的;一個是“家長式”的傳統(tǒng)觀念,我這樣做是為你好,所以我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都是對的。很顯然,這兩種認識都是不合時宜的,也不會為學生所接受,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第二逆反期”,其特點是追求人格獨立,要求社會地位平等、精神和行為自主,反抗有關方的控制,而逆反的對象則主要是家長和老師。如果我們不了解學生的這些特點,簡單粗暴或以冷暴力對待學生,學生就一定會產生逆反和抵觸心理,個別學生還會出現(xiàn)過激行為,給教師的教育和管理帶來嚴重挑戰(zhàn)。
心理學中有一個“倒U形曲線”理論,描述過程與結果的一種假定關系:人們?yōu)閷崿F(xiàn)某一目標而生成的動機水平、焦慮心態(tài)、刺激強弱等,與所期望的目標結果呈倒“U”字形的曲線關系,在動機、焦慮、刺激等程度過強或過弱時,目標結果均較差;只有程度適中時,目標結果才最理想。比如,教師要對一名學生實施教育,目標是促其改變某種壞習慣,教育溝通過程中,教師的期望值太低或太高,心態(tài)無所謂或很急躁,效果都不會很理想。特別是批評的強度,對教育效果的作用更為直接,輕描淡寫引不起學生的重視,而疾風暴雨式的批評則會引起抵觸,形勢一旦失控,后果往往會很嚴重。該理論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師把握好一個“度”。另外,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和與學生溝通的頻度,也遵循“倒U形曲線”理論,對學生過度關注或溝通次數(shù)過于頻繁,都會帶來事與愿違的結果。
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期待教師的春風化雨。在與學生溝通中講究方法,懂得運用溝通藝術,便會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反之,溝通中簡單隨性,方法欠科學,就會適得其反。有一名張姓學生,中考時以正取生資格入校,家長通過關系給班主任打招呼,要求對孩子多加關照。班主任為不辜負家長、朋友托付,對該學生管教十分嚴格,不容有一點閃失,經常提醒、批評、談話、處罰等。時間剛剛過去三個月,學生就不堪忍受,師生關系惡化,最后連家長也與教師“鬧掰”了??偨Y該教師的教訓,正是與這名學生“緊密接觸”得太過了,使教育變成了壓力。
學生教育中的溝通藝術,簡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師做到: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在個性心理上了解學生,在情感溝通上充分共情,采取方法科學對癥、強度頻度適當。同時,在溝通中還要善于使用肢體語言,比如一瞥會意的目光、一個肯定的手勢、一句溫暖的問候等。再者,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教師的沉默,是對學生的默許和寬容,有時會是學生一個難得的反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