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朝俊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300)
胃癌(gastric cander)屬消化道惡性腫瘤,臨床較為常見。胃癌的診斷分期對臨床質量方案的選擇及預后判斷起著重要作用[1,2]。一直以來,胃鏡和胃雙重對比造影診斷胃黏膜表面的病變敏感度高,是首選檢查方法。隨著CT技術的發(fā)展,利用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可清楚觀察胃壁的異常增厚及胃內腫塊,并判斷腫瘤擴散情況,逐步顯示出對胃癌診斷分期的優(yōu)勢。本研究通過比較術前MSCT診斷及術后病理結果,探討其在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6年4月~12月我院收治并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齡38歲~71歲。所有患者診治資料完整?;颊吲R床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痛、黑便等,部分患者出現(xiàn)胸骨后疼痛、嘔血等癥狀。
患者于MSCT檢查前禁食至少6 h,檢查前20 min口服800 mL~1000 mL溫開水充盈胃腔,經(jīng)肘靜脈注射對比劑碘海醇(300 mg/mL,100 mL),半分鐘后采用16層螺旋CT掃描,取仰臥位,從胸骨劍突初掃描至臍,層厚5 mm,螺距3:1-3.5:1,一次屏氣完成掃描。所有患者給予平掃及增強掃描,年齡65歲及以上患者各時期掃描時間延遲5 s~10 s,掃描結束后利用多平面重建技術觀察分析患者病情。
參照胃癌TNM分級機分期系統(tǒng)(2010)進行胃癌診斷及分期[3]。統(tǒng)計患者MSCT檢查結果及臨床表現(xiàn)。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SCT檢查結果顯示,胃底賁門部病變6例,胃竇部病變5例,胃體部病10變例,皮革胃1例,均判斷為胃癌。臨床表現(xiàn):(1)胃壁異常增厚,本研究中22例均出現(xiàn)胃壁異常增厚情況,可見胃壁厚度10 mm~35 mm,自然形態(tài)消失、局部胃腔變窄,胃部僵化、失去柔韌性,2例可見潰瘍。(2)腔內腫塊,18例可見不規(guī)則腫塊影,向腔內或腔外生長,密度不均勻,表面凹凸不平,局部壞死。(3)胃腔擴張,12例患者觀察到胃腔擴張,主要由胃體彌漫性增厚、胃竇部梗阻等所致。(4)腹腔內淋巴結腫大,檢出10例。(5)胃周圍臟器病變,2例表現(xiàn)為病變胃壓迫肝、腎及脾臟等,使周圍臟器出現(xiàn)移位。胃壁輪廓不清,與周圍臟器分界模糊甚至消失。
根據(jù)MSCT檢查進行分期判斷,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MSCT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比較
胃癌在我國屬高發(fā)病,每年新增發(fā)病人數(shù)占全球總發(fā)病人數(shù)約50%。胃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4],患者中位生存期5個月左右。早期診斷、合理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質量[5]。當患者無法通過胃鋇餐或胃鏡檢查時,CT則成為首選檢查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MSCT可以清晰顯示患者胃壁結構,利于判斷胃壁異常增厚、腔內腫塊、胃腔擴張、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和胃周圍臟器病變情況;可清晰的觀察到胃部浸潤情況,有效的幫助醫(yī)師判斷是否需要開展切除術,確認合理的治療方法。本研究結果中MSCT用于胃癌患者分期診斷中雖較為準確,但尚有局限性。
綜上所述,MSCT用于胃癌患者術前診斷,具有檢出率高、視野清楚直觀、操作簡單、患者不適感少等優(yōu)勢。可作為胃癌診斷的推薦方法,尤其對無法進行常規(guī)檢查方法的患者應作為首選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1] 魏文洲,吳華旺.64排多層螺旋CT在胃癌病灶檢測和術前腫瘤分期中的作用[J].癌癥進展,2012,10(4):399-404.
[2] 王西昌,施耀軍,魏正清,等.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在進展期胃癌診斷的應用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11):1927-1930.
[3] 談瑞生,蔡順達,王小仁,等.多層螺旋CT對胃癌的診斷及T分期價值探討[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7):977-981.
[4] 朱 勇,何光武,傅燕飛,等.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對胃癌病理分化程度評估的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31(1):75-78.
[5] 劉英強,姬社青,龔建平,等.多層螺旋CT在胃癌術前分期及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4):36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