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廣儀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工商管理系,南寧 530007;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成都 620860)
近代廣西圩鎮(zhèn)建筑的“利商”理念與文化傳承分析
——以靈山縣武利鎮(zhèn)老街建筑為考察視角
龐廣儀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工商管理系,南寧 530007;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成都 620860)
靈山縣武利舊圩是近代口岸開放之后廣西沿江沿海興起的眾多圩鎮(zhèn)之一。武利老街街屋主要由竹筒屋、騎樓和廣府西關大屋構成,與寺廟、街巷和碼頭公共場所及其設施一起構成時代特征明顯、地域色彩濃厚的商業(yè)民居聚落。老街的選址和規(guī)劃,街屋、寺廟建筑的結構和裝飾風格,很好地將商人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儒道釋文化、百越地域文化和異域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體現了近代市井文化中傳承傳統、兼容并蓄、經世務用的內涵與精髓。
近代;老街;商業(yè)民居;文化內涵
近代廣西北海、龍州、南寧和梧州等口岸開放后,外省商人紛紛入桂貿易并逐漸入籍廣西,八桂各族子弟舍農經商現象也蔚然成風。隨著時間的推移,廣西各地農村新興了眾多商業(yè)圩鎮(zhèn),原有的圩鎮(zhèn)規(guī)模也大為擴大。很多圩鎮(zhèn)皆臨街而建,其建筑以竹筒屋、騎樓和廣府西關大屋為主,既傳承了中國傳統和嶺南特色的民居文化內涵,也融進了時代和異域文化色彩,更體現了商人務實的追求。茲以桂南靈山縣武利鎮(zhèn)老街建筑為切入點對此進行剖析。
武利老街建筑群的選址和宏觀布局既傳承了傳統民居文化的內涵,也體現了商人趨利避害的現實追求。
商人們選址武利建圩,首先是青睞該地深厚的商業(yè)底蘊和得天獨厚的的交通位置。武利位于南流江支流武利江上,順江直下北海僅100余公里。南流江流域有著悠久的貿易歷史和濃厚的商業(yè)氛圍:自秦漢起,南流江口的合浦就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fā)地,沿江各族人民傳承著不辭辛苦遠涉重洋以經商謀利的傳統。1876年北海開埠,因“閉關鎖國”而一度衰落的南流江航運重新興起,成為廣西乃至西南地區(qū)與國內外各埠進行經濟交往的重要渠道。由于廣西、云南和貴州三省的食鹽主要來自于閩粵沿海和東南亞各地,清末兩廣總督岑春煊奏請將南流江辟為西南食鹽進口主要通道。武利位于南流江最大支流武利江上大幅度拐彎之處,河道經過長期沖刷之后岸線平整,水深且緩,便于舟船停泊裝卸。進口食鹽和煤油等貨物由南流江干流轉入武利江,在武利卸貨之后改走陸路,經由靈山縣城運至南寧,再行轉運桂西及云貴,其運輸里程比溯南流江干流直上玉林船埠的線路大為縮短。
武利老街的具體選址還符合了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的選址,非常注重遵循道家所強調的“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原則?!兑捉洝分赋觯宏庩柡蛣t化生萬物,陰陽不和則災咎百出。商人出門經商當然渴望“財源廣進”,同時也關注“出入平安”和“蔭庇子孫,五世其昌”,所以商住地的選擇必須符合傳統民居擇地中陰陽和合、順乎自然、利于繁衍的原則。我們先來看一下武利舊街的地形圖(見圖1)。
圖1 武利老街地形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商人們選擇在武利江之西北岸興建圩街,并沒有選址在武利江東南岸平緩之地,而且該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根據傳統的說法,山之南水之北屬“陽地”,山之北水之南屬“陰地”。因此,武利江東南岸雖然地勢平坦,但卻屬于“陰地”,而江流的西北岸、同時也位于群山之南,屬于“陽地”,是為民居擇地的風水寶地。古人擇地必須考察“氣”場是否良好:“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必須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盵1]所謂“氣”即指“生氣”,用現代科學解釋就是負氧離子相對充足的空氣。根據傳統民居擇地的經驗,居住地周邊如果山環(huán)水繞就容易聚攏“生氣”,利于居民生存繁衍。武利老街所選之地碧水環(huán)繞,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自然較高,在其西、北方向又有山巒作屏障,能于寒冬季節(jié)對呼嘯而下的寒流起到一定阻擋作用,使“生氣”聚而不散。
老街的選址還體現了商人們采用物化的方式來表達追求幸福吉祥的文化內涵。先人相信天地有“靈氣”,而且自然與人類之間有“感應”,所以為民居選址時講究選擇形似吉祥物的地理環(huán)境,并祈求從中得到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恩賜”,此即所謂的“形必有意,意必吉祥”。武利老街選址的地形酷像一艘靠港的艦船,而艦船地形在“風水學”里寓船卸寶、聚斂錢財之意,同時,船頭朝向與水流方向一致,又寓順風順水之意。
老街建筑的宏觀布局則滲透了儒家禮治思想。儒家講究“敬天法祖”,中國傳統村落選址之時,往往先選擇“風水”最佳之處建立宗祠作為拜祭神靈、祖先和舉行公共活動的空間。老街雖然不像村落聚族而居,但仍然將選址建立各姓商人公共祭拜場所放在首位。而這一公共“寶地”,人們選擇在位于“船頭”之處的小山丘之上。該地位于武利江拐彎向海流之處,在“風水學”上被稱為“水口”。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生命之源,而且是農業(yè)命脈、運輸動脈,故而在很多場合上被作為財富的“代名詞”;傳統典籍中“上善若水”“江海所以能成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哲理也為務實善變的商人極力推崇。視水為財富圖騰的商人們當然樂見江水流入而忌諱其流出,所以在“水口”之處建立廟宇——青云寺作為“鎮(zhèn)”住水流的祭拜場所,供奉保佑一方,福澤百家的共神——觀音菩薩、關帝和土地公婆。
老街的建筑以青云寺為起點,以中央街道為中軸線呈魚狀延伸,既寓“漁利”于“船地”之意,也體現儒家思想不忘根本,崇尚中庸的涵義。
老街街屋建筑緊密相連,從整體上構成了一道城防工事,這也體現了商人們將民居規(guī)劃的傳統做法和經世務用思想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的民居建筑聚落,無論是城鎮(zhèn)還是村寨,一般都設有防御工事。商人們既忙于經營“斂財”,也時刻不忘記“守財”。武利圩街興起之日正逢清末民初的亂世,廣西更有“司令多如狗,大王滿街走”之民諺,防御兵匪也由此成為老街建筑的重要功能。為了兼顧經商和防盜兩大問題,商人們對街道做了如下整體規(guī)劃:整個街道呈“豐”字狀,中央街道貫穿南北,4條橫巷直通江邊碼頭以方便人們往碼頭搬運貨物(見圖2),一旦發(fā)生兵匪之患,街巷外沿就可以封閉而成為城防工事內部相互支援的通道;街屋外墻全部由磚石構成,外側房間(圩街外沿)比內側房間(臨街店面)要顯得高聳,甚至建成帶有防御功能的碉樓,眾多高屋和碉樓連在一起就在圩街外沿構成一道堅固的城防工事(見圖3);即便是敵患攻入街道,街民也可以利用堅固的房子和縱橫的街道予以反攻。
因為武利圩街選址和布局將傳統文化和商人的現實需求有機結合,所以能夠起到很好的“筑巢引鳳”效果。老街首尾長達3公里,其近代建筑的數量和規(guī)模并不亞于作為省城桂林的外港、號稱廣西四大圩之一的大圩古鎮(zhèn)。據街上老人回憶,在老街鼎盛時期的1920—1930年代,武利江上帆檣林立,常年泊岸的船筏逶迤達3公里。另據對居民族譜的調查中可以得知,他們的祖先大多在清末民初因經商而定居此地,既有來自本地的莫、葉、梁、阮等大姓,也有來自廣東高州等地的肖、陳、黃、吳等姓氏,可見當年人氣之旺盛。
圖2 直通碼頭的巷道
嚴謹的建筑規(guī)劃在現實中也很好地保護了商民的財富。如1939—1940年桂南會戰(zhàn)期間,名將蔡廷鍇率領第26集團軍在靈山縣擔任側翼防御,所部175師1萬人奉命在武利老街設防御敵,參戰(zhàn)將士憑借武利江之險和街屋之堅,有效地阻滯敵軍、掩護商民,更減輕了昆侖關主戰(zhàn)場上中國軍隊的壓力。[2]再如解放初年武利周邊爆發(fā)國民黨殘匪武裝暴動,匪首龐蔭平聚眾5000多人,到處搶劫街市焚燒民居,但武利街民和避難群眾在人民政府組織下,憑借堅固的街屋多次擊退來犯之匪。
武利街屋結構很好地將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崇德尚禮和商家的實用理念有機融合在一起。
古諺云:“良田萬頃不如旺鋪三尺?!弊鳛樯套捎玫慕治葑匀坏貎r高昂而且資源有限,所以建筑風格不能像周邊農村的廣府院落、客家圍屋那樣端莊厚重,而是采用簡約、實用的風格。老街建筑大部分是竹筒屋或者竹筒屋與騎樓的結合體,臨街店面絕大部分是單鋪面,鋪面開間一般都在4米左右。部分大戶人家采取的是廣州西關大屋的風格,其臨街店面設計為2—3個鋪面,開間達10—15米。竹筒屋、騎樓和西關大屋雖然雜處老街上,但臨街店面的高度相對統一,而且房檐皆往前挑出,從整體上規(guī)劃成為沿街走廊,方便客人躲避風吹、日曬、雨淋而從容購物。
街屋店面雖相對狹小,但內部空間盡顯寬、高、深。房頂高度都在5米以上,房子進深更是達到15—40米。街屋因為面窄、里長、內闊而被稱為“蟹穴屋”,在嶺南一帶有“豐衣足食”“錢財易入難出”的寓意,頗受商民歡迎。店面之后的房間一般用作商務客廳、作坊和貨倉,這是由于當時商戶經營的商品一般都是鹽、糧食、絲、土特產等,貨物所需儲藏空間大;即便是手工作坊,如腌肉、釀酒、染布、繅絲作坊,也因其勞動力和資源密集的特性而需要較大的勞作與儲存空間。街屋內部一般都建有供主人起居的閣樓。武利圩沿江而建,濕氣重,從健康角度而言閣樓之上確實更適合居住,但圩鎮(zhèn)街屋采用閣樓結構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提高建筑空間利用效率。從實地觀測可見,閣樓不僅所占空間相對狹小,甚至有的商戶并不設固定扶梯,而代之以可移動的簡易木梯,就是為了騰出更多的建筑空間用于囤貨、加工和營業(yè)。街屋建筑在有限的空間內能夠很好體現道家所強調的“陰陽調和”“藏風得水”文化內涵。我們且選取老街臨江一側的竹筒屋進行剖析,其底層結構(見圖4)。
圖3 街屋外側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樓
竹筒屋“陰陽調和”主要體現在天井的開辟上。按照道家思想所闡述的“規(guī)律”,街屋雖然選址于“陽地”,但由于房頂遮擋太陽,故其屬性為“陰”。先人們針對該情形所采取的措施是在民居院落中設計天井。因為天井對天敞開,便于吸收雨露和陽光,屬“陽”,而房屋以“冂”形環(huán)抱天井,就形成了“以陰抱陽”“陰陽平衡”之勢。老街先民在狹長的街屋中辟出2—3個天井,有效地改變起居環(huán)境,足不出戶即可呼吸新鮮空氣和接受陽光。
“藏風得水”主要體現在門窗、冷巷、隔墻和天井的搭配之上。由于街屋狹長、地方氣候濕熱,很容易造成室內空氣更新緩慢、負氧離子缺乏。為了解決該問題,街屋前后皆開辟門窗,臨街店面門窗更是盡量拓寬,一則是改善營業(yè)環(huán)境,二則是為了方便空氣進入室內??諝膺M屋之后通過貫通前后門的冷巷輸送到各個房間,構成室內房間的隔墻高度一般都不超過1.8米,其目的就是方便空氣在室內流通;前后天井在此起到對流通風的作用,因為室外新鮮空氣比室內使用過的舊空氣含氧高、密度大、溫度低,因此容易下沉進入室內,并形成壓力迫使室內舊空氣上升流出室外,起到很好的通風散熱效果,即便是三伏炎夏,街屋中仍然是涼風習習。由于室內空氣流動過快反而對體質較弱的老人不利,所以有些街屋冷巷的設計并非直通前后門,而是在室內設置轉彎以避免形成凌厲的“穿堂風”。
儒家的傳統內涵也在街屋有限空間中得到很好的傳承?!拔麝P大屋”型建筑體現得最為明顯?!按笪荨泵鎸?2—3鋪面)房高(2—3層),內部大小房間達20個以上(1950—1990年代,鎮(zhèn)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和工商所等機關各征用一幢“大屋”就能滿足職工辦公和住宿之用),所以有足夠的空間將儒家“禮治主義”和“德治主義”的傳統內涵展示出來。茲選取老街27號的肖家舊宅進行剖析,其底層平面結構(見圖5)。
圖4 竹筒屋底層結構
首先,肖家舊宅用空間秩序展示儒家的禮治主義。中國傳統院落民居一般采用進式布局,由內到外的各進院落按倫理秩序分別作為祭祀、父母、各房子孫和客人的活動空間。肖家舊宅尊重傳統并根據街屋實際對空間秩序做了以下布局:祖公廳、頭房、倉房和作坊構成中央空間,祖公廳用于祭祀和舉行重大家族活動,頭房則是家中長輩起居之地,倉房和作坊之所以居于中央空間,是基于“財富不外露”“祖?zhèn)魇炙嚥煌庑埂钡目紤];中央空間往北的二房、三房是兒孫起居空間,傭人房、廚房分列兩側,以便于照顧主家的生活;兒孫起居空間往前則是臨街鋪面、北客廳和臨時倉房構成的商業(yè)空間;中央空間往南是家庭教育空間,由啟蒙廳、藏書房和家庭教師居室構成;教育空間往南則是由大門、門官廳、客房一起構成的賓客空間,因為遠道來訪的賓客多走水路;閣樓上作為女兒或者來賓的女眷起居空間,這既是遵循傳統,也充分考慮了女性的身體和身份問題。如此布局,很好地按照儒家禮制思想將長幼、主客、男女的起居空間有條不紊地區(qū)分開來。
圖5 肖家舊宅底層結構平面圖
在德治主義方面,肖家舊宅突出了“中”“正”修德和言傳身教的主題。整座宅子呈方形結構,根據中軸線進行左右對稱,提醒人們以“恪守中庸”“持正修德”。房子的中軸線上設有房門,但一般情況下并不前后全線打通,只有在國家重大慶典、紅白喜事、或者迎接高級別客人時方可打通;無論主、仆、客,平時在室內來往多走廊道或者冷巷(又稱為“青云巷”,寓“青云直上”之意)。如此設計,體現了儒家思想對“中”的崇尚。
肖家舊宅在街屋建筑中依然辟出較大的家庭教育空間,這是難能可貴的。肖家商學并重,家風嚴謹,舊宅的第一代主人肖鏡軒在北海和廣州均開有商業(yè)分號,并入股當時堪稱前衛(wèi)的行業(yè)——商辦“廉北汽車路普益股份有限公司”。肖鏡軒之子肖祖震1935年畢業(yè)于巴黎新聞學院,回國后任教于中山大學新聞學院,兼任廣州《國民日報》編輯,同時創(chuàng)辦《持平日報》并自任社長和總編輯。1944年6月,肖氏父子共同捐款30萬元創(chuàng)辦武利中學,創(chuàng)欽廉地區(qū)(今欽州、北海和防城)捐資興學的最高紀錄,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3]肖鏡軒之女肖祖霞,曾任香港《大公報》編輯,亦為女中英杰。
部分商戶根據實用原則采納近代嶺南地區(qū)流行的騎樓建筑結構和裝飾風格,這是老街民居一大亮點。關于騎樓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起源于印度的外廊式建筑,是“英國在印度與當地建筑結合的形態(tài),經過東南亞殖民地的經驗模式累積,經由貿易途徑,傳播到我國”[4]。另一種說法是由中國南方壯侗民族干欄式建筑發(fā)展而來。根據對這兩種原型的考察,可以得知“騎樓”原先并非商住兩用的民居。直至近代,中國粵、閩、瓊、桂等地商人創(chuàng)造性地將騎樓改造為商住兩用的街屋建筑。而在武利老街,商人們又將騎樓結構、裝飾風格與傳統文化、地方實際進行了再度融合。
武利老街騎樓結構和裝飾一般用于店面空間。從美學的角度而言,中式建筑的裝飾風格顯得端莊凝重,而騎樓裝飾風格顯得簡潔明快,更為追求新鮮時髦的商人所樂用。從實用角度而言,騎樓建筑所形成的臨街空間既可以方便商客遮風避雨,又使商家有更大的空間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符合利人利己的經商理念。[5]
但是,商民們并沒有完全用騎樓來代替?zhèn)鹘y街屋,在臨街鋪面之后往往采用竹筒屋或者西關大屋的傳統結構。因為作為一種舶來品,騎樓建筑原先并沒有考慮中國傳統建筑所強調的“陰陽協調”“藏風得水”理念,內部空間沒有天井、冷巷、天窗之設,而是采用水泥砂漿等材料密封每層樓的樓頂,從而造成室內空氣得不到很好的對流更新。在缺乏電力和空調設備的時代,騎樓居民在炎夏倍感悶熱難耐。有鑒于此,商民們很有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騎樓店面加傳統內屋的格局,既便于經商又利于居住。
老街商人的公共祭拜空間——青云寺(見圖6)的建筑風格和供奉的神靈淋漓盡致地展示出市井文化的特征。
青云寺的外觀類似于同時代在嶺南地區(qū)興起的天主教堂。廟宇的房頂雖然采用中式屋檐,但屋檐卻不突出,顯然是借鑒了歐洲建筑簡潔明快的風格。外墻上原先是采用當時盛行于嶺南的“滿洲窗”采光,窗戶的木框是中國傳統的“回紋”結構,寓“富貴連綿”之意,回紋格子上再用進口的紅、黃、藍、綠、紫、金等顏色的玻璃鑲嵌其中,顯得雍容華貴?!皾M洲窗”起源于廣州,據說先是駐防八旗將領將昂貴的歐洲進口彩色玻璃鑲窗戶作為裝飾之用,近代之后玻璃產品隨著生產成本的降低而走進千家萬戶,心靈手巧的嶺南工匠在騎樓建筑上大量采用進口彩色玻璃代替?zhèn)鹘y中式窗戶上的糊紙,形成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
圖6 青云寺主殿
寺廟殿堂采用“羅馬券廊式”風格,其特征是采用連續(xù)拱廊以豐富殿門空間,以明快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代替中式寺廟的凝重感。
寺廟中所供奉的則是底層商人的精神圖騰:觀音菩薩、關帝和土地公婆。觀音是慈悲的化身,反映了因經商漂泊在外的游子渴求母性關懷,希望“神秘力量”保佑家族“人丁興旺、五世其昌”的心理寄托,同時警示自己積善成德,以德聚財。關帝是商人的“財神”,因“義薄云天”而成為儒家的“武圣”,也因“鎮(zhèn)煞群兇”而成為道佛兩教的共神,這既是商人渴望財源廣進、出入平安的心理寄托,同時也警示他們出門在外要廣交朋友,見利思義。土地公婆是“保佑”一方安寧和風調雨順的道教神靈,同時也提示商人要尊重地方人文風俗。
青云寺“蓋新廟、請老神”,“新廟”建筑風格中西結合,“老神”則儒道佛三教神靈共處一堂,真實地體現了市井文化中兼采眾長,經世務用的精髓。
武利老街建筑群是近代廣西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近代圩鎮(zhèn)建筑首先是近代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而形成的商業(yè)民居聚落,無論從宏觀上的街道選址、規(guī)劃,還是微觀上的街屋結構、裝飾來看,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迎合商人喜好,營造更好地商業(yè)環(huán)境和氛圍。同時,圩鎮(zhèn)建筑也傳承了中國傳統民居文化的精髓,突顯了對人的關懷、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尊重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珍惜。
[1]〔晉〕郭璞.葬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7.
[2]郎敏路,唐景積.廣西抗戰(zhàn)紀實[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149-152.
[3]靈山縣志編輯委員會.靈山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178.
[4]林沖.騎樓型街屋的發(fā)展與形態(tài)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0:80.
[5]岑麗陽.嶺南騎樓城的重商特色[J].江蘇商論,2007(5).
(責任編輯 許峻)
The Concept of “Benefit Business” in the Town-building of Modern Guangxi and the Analysis on its Cultural Inheritance——Taking the Building in Wuli old Street as an Example
PANG Guang-yi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anning 530007,China; College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20860, China)
Wu Li is one of the commercial town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Guangxi since modern times . The houses in Wuli old street mainly consist of bamboo house, arcade and “Xiguan”bullpen, and constitute characteristic commercial residential settlements with the public places such as the temples, the streets and the wharves.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old street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of the houses and temples are in harmony with the value of businessmen,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culture, Baiyu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and shows the connotation and quintessence of modern street culture.
old street; commercial residence; cultural connotation
2016-11-15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近代廣西通商口岸與農村互動關系研究”(2016M600739);廣西哲學社會科學2015年規(guī)劃項目“近代西江口岸城市對農村地區(qū)輻射影響研究”(15FZS002)
龐廣儀(1977—),男,廣西欽州人,博士,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1.016
F779.5
A
1008-3715(2017)01-0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