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
摘 要:心理教育在幼兒的品德課堂上越來越普及,越來越重要,而心理中的寬恕作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主題,近二十年來,也日益受到了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作為幼兒教師,成天面對的是形色不一的孩子,孩子們的心理千奇百怪,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如何讓現(xiàn)代生活中嬌寵出來的孩子學會寬恕、學會謙讓,是我們幼教事業(yè)的新一輪課題。
關鍵詞:幼兒 寬恕 心理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220-01
寬恕研究的時間雖短,但是其發(fā)展迅速極其迅猛。研究者們在寬恕的定義、發(fā)展以及寬恕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對寬恕進行了研究。但是縱觀以往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寬恕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缺撼。如寬恕概念分歧大且缺乏具體的理論探討,寬恕的心理機制還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探討,寬恕的影響因素研究不系統(tǒng)、探討不深入以及研究缺乏文化差異性,寬恕的道德功能還沒有得到具體的論述、過于籠統(tǒng)等。寬恕實際上是一種情緒應對策略,這種應對策略能減少受害者對冒犯者消極的反應,是個體克服了消極情緒,逐漸發(fā)展為中立,乃至積極的情緒。寬恕也是一種復合的積極情緒,這類復合情緒能克服不寬恕的消極情緒,復合情緒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包括愛,熱情,移情和對冒犯者的同情。
班里的孩子時常都會跑來告狀,其實孩子不是真的要去數(shù)落伙伴的不是,他只是到你這里來尋求支持與安慰,因為我們碰到最多的就是:“老師,他打我!”然后義憤填膺地看著“肇事者”,而當老師了解情況后,讓“肇事者”前來道歉,幾秒的時間,“受傷者”就馬上寬恕了“肇事者”,隨后兩個人又蹦蹦跳跳地去玩耍了,可能在孩子身上,用上“寬恕”兩個字,顯得極其沉重,用“原諒”可能更加適當,但是這足可見,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里,寬恕的美好道德意識在萌發(fā),也為他們后來的成長道路奠定了基礎。
孩子們自身有著寬恕的良好品德,身為他們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我們,更加應該強化我們的道德品質,以身作則地去引領他們,重塑良好的新形勢下的幼兒品德課堂。
為使我們的幼兒品德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首先要認識幼兒寬恕的特點。
1 幼兒寬恕的特點
在我們的眼中,寬恕即是原諒,是兩者之間的一種互通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不是憑空發(fā)生,也不是特定發(fā)生的,有著很大的隨機性和契機性,往往一個寬恕會帶來思想的一個遞進。
還記得恩里特(1992) 總結了寬恕的特點,具體包括11個方面:
(1)寬恕只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不是在人與無生命的物體之間。寬恕是在兩個活體間發(fā)生的,也是活體間的火苗摩擦,沒有交集就沒有寬恕這一說。
(2)寬恕發(fā)生在遭到他人的持續(xù)而嚴重的個人傷害之后,這種傷害可能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生理上的或道義上的。寬恕是一種情感的積累與爆發(fā),是一種奇妙的、短暫的思維過程。
(3)寬恕只有在個體首先掌握公正的意義時才可能產生,一個人沒有公正感,就不可能有嚴重的道德傷害感。沒有公正感,就沒有道德衡量線而言了。
(4)寬恕需要時間,它可能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寬恕的時間是不穩(wěn)定的,這與個體有著很重要的關系。
(5)寬恕不需要犯過者的道歉,也不需要等待對方先作出反應。寬恕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發(fā)展。
(6)犯過者的過錯并不一定是故意的。有時候無意的,但是會隨著個體的思維發(fā)展。
(7)寬恕既受受傷害的嚴重程度、受傷害前的人際關系性質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受寬恕者的內在心理品質的影響。心理品質取決著個體道德意識的發(fā)展水平。
(8)寬恕并不總是出現(xiàn)在一方犯過、另一方受傷害的情況之下,寬恕是互為聯(lián)系的。
(9)在通常情況下,當恢復關系后,個體可能會信任對方。但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例如受過長期的虐待,個體也能寬恕對方,但并不信任對方,也未達成和解。
(10)寬恕一個人,既能改變自己,也能改變他人,因為愛心能夠延伸到他人身上。
(11)寬恕是個體的一種自主選擇,而不是外部強加給一個人的。
2 寬恕主體的因素
寬恕主體的因素主要有:移情(移情水平越高,個體越容易對他人的情感與態(tài)度產生覺知和認同,從而容易認識和感知到在傷害事件中冒犯者當時的認知和情緒,或者意識到此時冒犯者的情緒)、人格(人情、面子、人)、寬恕主體的情緒(在積極情緒狀態(tài)下,寬恕主體更傾向于忽視傷害或者感知到傷害的嚴重程度下降了)、寬恕主體的認知(責任的歸因、評估寬恕客體出發(fā)點的正負向、寬恕客體的意圖,以及傷害程度的評估)、寬恕主體的生活經歷(寬恕客體體是否寬恕過寬恕主體,寬恕主體是否也對其他人做過同樣的傷害卻被寬?。?。
3 寬恕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對幼兒進行寬恕教育和寬恕訓練有助于他們道德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品質的完善,并且能促進他成熟地應對道德問題,處理人際矛盾下的道德關系,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和和諧。教育者通過呈現(xiàn)給學生寬恕的概念和關于支持或反對寬恕的各種爭論,讓學生通過討論甚至爭論堅定自己的立場,引導學生自己對贊賞或抵制寬恕作出選擇。在道德教育中,以公正為基礎的公平和公道原則不同于以寬恕為基礎的仁慈和愛心原則。例如,前者可能要懲罰那些偷公共財物的人,而后者則要求放棄這種懲罰。學生可以討論這種寬恕是否對犯過者有益。寬恕應該是他們自己所作出的選擇,不應該是外部強加給他們的。
綜上所述,寬恕在幼兒的品德課堂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個人的道德素質體現(xiàn),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必要手段,在只有爭執(zhí)、沒有寬恕的環(huán)境中,人的情緒也是消極的,幼兒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多多引入孩子們的品德教育、重視幼兒的品德教育,在新形勢下,發(fā)揮幼兒品德課堂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 傅宏.寬恕心理學:理論蘊涵與發(fā)展前瞻[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7).
[2] 郭本禹,倪偉. 寬?。浩返滦睦硌芯康男轮黝}[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0 2:38-43.
[3] 孫興翠.寬恕理論問題與德育價值探討[J].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