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政
張宙星,1957年生人,祖籍山東省萊州市(原掖縣),出生地江蘇省鎮(zhèn)江市。歷史文化學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2017年1月20日,萊州市博物館展出張宙星捐贈的200余件文物,這些歷史跨度由晚清到民國時期的文物包括碑帖、文本、老照片、地圖等,均由張宙星發(fā)掘、梳理、收藏。
作為萊州文物收藏的一顆星,宙星老者至今依然在閃耀著光芒。
收與捐:“我只做文物的保護者”
在2016年剛建成的萊州市博物館三樓,有間一百二三十平米的展區(qū),內(nèi)設有兩個大展柜、六個通柜及四個平柜,里面密布著200余件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文史資料。
這些文物來源于一個人——張宙星。
今年60整壽的張宙星精神矍鑠,談笑風生間神清氣朗,唯獨一雙眼睛犀利似鷹一般,一如他對文物判斷的獨到之處。
張宙星的父親張加洛,共和國開國將軍。這位老將軍除了軍務之外,在閑暇時還有丹青方面的造詣,排行老四的張宙星是其子女中唯一繼承了書畫基因的孩子。也正是由于這份傳承,張宙星無意識中就形成了收藏的愛好?!爱敃r,1969年,我回到老家(掖縣西由鎮(zhèn)單山村),有一次去鄰居家,看到一個古舊的筆筒,非常喜歡,鄰居便送予我?!睆堉嫘钦f,他真正有意識地開始收藏,是1999年的故事。張宙星說:“我第一次去萊州市朱橋集,征集第一件藏品便是紙本文獻,一張小紙片?!睆堉嫘窃谶@一次古玩大集中,無意看到了一張小紙片,于是跟賣古玩的人說,以后有類似的東西,就給他留著。
萊州古為萊夷地,發(fā)端于新石器時代。歷朝歷代,萊州因其海河運便利、平原山地相適相宜,一直是農(nóng)商業(yè)繁盛之地,這也造就了大量文物埋藏于萊州地下。因而,古玩大集成為萊州一景。
但,收藏頗豐的張宙星僅有那一次逛古玩大集的經(jīng)歷。萊州的收藏界給張宙星一個雅號“坐客”,“我有一個特點,就是不逛地攤。我跟很多古玩行當?shù)娜硕加薪患?,會跟他們打好招呼,如果看到某類器物,就給我拿來?!?/p>
1999年,張宙星辭職回鄉(xiāng),潛心于歷史文化研究的同時,開始關注歷史文物的收集與收藏。對他而言,這已是一種不可推卻的責任。
“從事歷史文化研究多年,我常以歷史文化學者自居,因為我對文物有解讀力。當我看到民間有散存的文獻資料、舊物,都會特殊的觀照?!睆堉嫘钦f。
這種觀照有兩個出發(fā)點,前者是好玩,后者是有歷史研究價值。張宙星認為自己是出于后者的因素,而不是把玩。
對于“捐”,張宙星有他自己的定義。
“我收某個物件,是一定要再歸于社會的。其實,以我現(xiàn)在的收藏量完全可以做一個張宙星收藏博物館,但收藏品最終回歸國家,是一個必然的流向。”
張宙星認為捐贈有兩種,一個是逐步的捐給博物館,一個是一步全部捐贈。而他希望自己經(jīng)過梳理集大成之后,一次性捐贈。
“梳理就是把那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足以說明大量歷史信息的資料篩掉。我捐贈的物品,是帶有典型地域性質(zhì)的掖縣地區(qū)(今萊州)的物件,其他地區(qū)不在此次捐贈范疇內(nèi)?!?/p>
“收集這些東西,并不是為了占有它,而是將它們留存于世。不這樣做,我會感覺有罪。”
文獻史料:歷史缺痕的填充劑
張宙星此次捐贈的物件分為四大類:帖、老照片、地圖、各類文本。
“文獻史料,是有歷史印記并有歷史信息保存的文字物件。單純的一個小玩意不能完全稱之為史料。每當我看到文獻史料,甚至比見到精美的書畫還痛快!”
帖,是古籍善本的一種。張宙星藏有碑帖十九種,都是萊州地域的清代拓本,多為絕版珍寶。“碑者,寫史。碑文內(nèi)容的最大作用,就是印證。很多人們道聽途說的事情,都可以通過碑文來印證真?zhèn)?、?jù)實?!惫饩w五年二月朔掖縣知縣周士溥《重修龍王埠廟碑》(清拓本)、咸豐丙辰七月張弼手摹并刻石《米芾帖》(清拓本)等,都在此次捐獻之列。
張宙星此次捐贈的老照片,沒有市井照片或美女照片,而是以民國時期行政照片為主——縣長領導班子的合影、學校衛(wèi)生大掃除之后的合影。這樣的照片也僅僅收到七八張而已,“非常之稀少”。
展覽現(xiàn)場,一幅1932年刊行的民國印本老地圖,經(jīng)過張宙星勘查比對,所使用的比例、標識等,與實地情況基本一致;生于掖縣的民國軍閥張宗昌,與其生前身后相關的史料因戰(zhàn)亂存世極少,張宙星將一幅張宗昌任山東軍務督辦時發(fā)布、征集時已經(jīng)破損的布告,重新粘連裱糊,使之復原后重煥新顏;目前在萊州市僅存兩本、反映明崇禎年間萊州知府朱萬年率眾抗擊叛軍孔有德部襲擾的清康熙刻本《平叛記》,在張宙星的努力下也重現(xiàn)在世人眼前。
“只要我認為是有價值的屬于萊州的文物,我不會計較它的價格”,多年的收藏工作讓張宙星也感到有些疲累,“然而,只要某件東西可以填補歷史的空白,我依然會入手。將來整理好之后,還會進行二次捐贈。”
張宙星在地方報紙有“宙星收藏”專欄。每當收藏了一件新文物,他都會確認其歷史斷代,整理出文字,編檔記錄。
張宙星的征集與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歷史文化的空缺?!伴L久以來,我們的社會缺少一些對散落歷史進行梳理的人?!彼敢庾鲞@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留住萊州歷史文化的根,留住萊州人的魂;留住地域文化的根,留住每個人的魂。”
畏懼,且不畏著
張宙星在萊州的家是一棟復式樓,開門入室,便是一股木質(zhì)夾雜著油墨的清香。
那是怎樣一幅場景——長條的繪畫案幾上堆滿了書籍,書柜幾乎將所有墻面覆蓋,書柜里滿滿當當,全是老舊得發(fā)黃的書。落地燈掛著純銀的古飾品,昏黃的燈光將各種出土的陶器、瓷器、木器映射得迷離而神秘。
順著樓梯上二樓,這里的藏書比一樓更“過分”,不僅墻面被書柜占據(jù),連過道里都是成堆成摞的書籍。與成堆書籍為鄰的,是成堆的木魚石模具和珍稀的木板印章。兩只漢代的陶馬直接就擺在書柜上,臉對著臉。好不容易找到一方?jīng)]有被書柜占據(jù)的墻面,上面竟也掛著老字畫、老煙標、老繡品。
張宙星坐在沙發(fā)上,燃起一根煙,“灶上燉著老鄉(xiāng)給的黑豬湯,一會給你盛一碗嘗嘗。”在張宙星身邊,圍繞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會經(jīng)常自發(fā)地照顧這位60歲的老者,這其中,有張宙星的學生、收藏界的人士以及被他幫助過的人。
目前,有六所重點大學邀請張宙星去授課,他每年都會給20家敬老院訂兩份報紙,同時每年出資參加煙臺福山紫埠村愛心基金會。他愿意將自己的財富與眾人分享,樂意看到自己的收藏惠及更多人。“無論是富,還是貴,這些都來源于老百姓。所以,我一定要反哺社會?!?/p>
“收藏對我而言不是滿足,而是負擔。出手文物的人是商人,他們只關注是否可以掙錢,我怕有些好東西被外行收去不能有效利用和保存,才一次又一次的買入手?!?/p>
六十耳順。曾經(jīng)性格激奮的張宙星認為現(xiàn)在的自己“果敢,并帶有畏懼”。
畏懼自然,畏懼人理,“每天早晨睡醒覺都會反思,今天我會說什么話,還能做什么事。為什么不能隨意說話,因為我們面對社會,面對父老鄉(xiāng)親,不能講瘋話,不能講鬼話?!倍灿兴晃?,“不畏我自己,不畏吃虧?!?/p>
每次回到家看到滿室藏品,“這些東西如兒如女”,張宙星說,“它們很想我,我也很想它們。我不在的時候它們都蔫了,我一回來滿屋生輝?!?/p>
采訪行將結(jié)束,張宙星拿起一本他在二十幾歲時寫的詩集,動情地朗誦:“哦,一聲吼叫,忘我的陶醉,深深地埋進大自然中……”在歷史和自然面前,他更相信自己是一名志愿者、一名義工,畏懼且不畏地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