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禮服上的花紋共有12種,是以天地山川為代表的“十二章”紋樣,是中國儒家學派服飾理論的核心。
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為三辰,與山、龍、華(草華)、蟲(雉)以五彩畫于衣服旌旗。藻、水草有紋者,火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為兩已相背。
綜合起來,天子服日月而下,諸侯自龍袞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兼上。這十二紋樣幾乎囊括了天地之間一切有代表性的事物。
人類在原始社會生存斗爭的漫長歲月里,觀察到日、月、星辰預示氣象的變化,山能提供原始人以生活資源,弓和斧是勞動生產(chǎn)的工具,火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粉米是農(nóng)業(yè)耕作的果實,虎、堆(長尾猴)、華蟲(雉雞)是原始人狩獵活動接觸的對象,龍是中國許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圖騰對象,黻紋是原始人對于宇宙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認識的抽象。
隋顧彪在《尚書疏》中說: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能興雷雨,龍取其變化無方,華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潔白,米取能養(yǎng),黼取能斷,黻取善惡相背。
“十二章”紋樣由于在思想意識上具有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皇權的功能,一直為歷代封建皇帝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