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然而沒啥人能做到,我們喜歡口舌是非,很少反思,很少懺悔。
1997年夏天,我用9600塊錢攢了個586電腦,學(xué)會了收發(fā)電子郵件,學(xué)會了上網(wǎng)。但電腦一般是打游戲用,我還沒有見識到網(wǎng)絡(luò)世界的美妙。直到那年8月底,戴安娜去世。我在雅虎和CNN上看到好多篇新聞報道,一個鏈接跟著另一個鏈接,我每天吃過晚飯就撥號上網(wǎng),“貓兒”發(fā)出刺耳的聲音,等好長時間,才能顯示出國外那些新聞網(wǎng)站??戳舜蟾庞幸粋€星期,忽然看到特雷莎嬤嬤去世的消息,看到戴安娜與特雷莎交往的故事,知道特蕾莎修女的種種事跡,知道印度要為這位修女舉行國葬。我還知道了一串語錄,叫anyway,據(jù)說特蕾莎修女將這段話涂在加爾各答救護(hù)所的外墻上,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人們經(jīng)常不講道理、沒有邏輯、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jī)不良,不管怎樣,你總是要友善/即使你誠實坦率,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要誠實坦率。
后來我才知道,這段語錄并不是特蕾莎修女說的,它來自1968年學(xué)生運動中的一個小冊子,原本的標(biāo)題是“悖論戒條”。這些戒條傳播于世,時時有人增刪。特雷莎出生在馬其頓,生命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印度為貧苦人服務(wù)。1997年去世時,她的仁愛傳道修女會已在全世界127個國家開設(shè)了600多座分部,其工作包括棄嬰收容院,麻風(fēng)病中心,救助吸毒者、酗酒者、艾滋病人等等。2007年,戴安娜又一次成為熱門人物,她的照片再度出現(xiàn)在雜志封面上,她的衣物也搬到澳大利亞去展覽。那一年9月的一期《時代》周刊,封面是特雷莎嬤嬤,這個封面故事說,在特雷莎去世十年后,她的一本書信集將要出版,這些私人信件顯示,很長一段時間,這位修女都懷疑上帝是否存在,她總哀嘆“黑暗”、 “孤獨”、 “痛苦”,她說“微笑是一種面具,能掩蓋所有事”,她懷疑口口聲聲宣揚(yáng)上帝的愛是不是一種“偽善”。
那時候,有一個叫希欽斯的知識分子寫書抨擊特蕾莎修女的偽善。他說,特蕾莎并沒有真心幫助窮苦人,她認(rèn)為受苦能接近上帝,祈禱比醫(yī)療救助重要,傳教也比慈善重要,她的救護(hù)所里醫(yī)療條件糟糕,她也從來不公布善款的賬目。希欽斯說的沒什么錯,特蕾莎做的也沒什么錯,她又不是紅十字會的,她來自教會,傳教是她的責(zé)任。理性地看待事物,和超越理性地去信仰,這本來就是不同的維度。而我們這里的風(fēng)氣是不相信什么圣人的,但凡有個圣人,都是偽善的,欺瞞的,大家都是通過丑化他人來凈化自己的,都樂見一個圣人被揭穿、倒掉,這樣彼此都不那么高尚,也就沒什么負(fù)罪感。
有一位神學(xué)家叫朋霍費爾,1945年死在納粹集中營里,他有一段語錄——“如果我們費盡心計尋找別人身上的惡,那我們真正的動機(jī)顯然是證明自己的公義,我們試圖通過評判他人逃避自己的罪,并假定上帝的話用在自己身上是一個意思,而用在別人身上是另一個意思?!蔽覀冞@里也有一句格言,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然而沒啥人能做到,我們喜歡口舌是非,很少反思,很少懺悔。
2010年,我每天都上網(wǎng)看看國外的新聞,有一天在紐約時報的網(wǎng)站上看到一個消息,愛沙尼亞的作曲家Arvo Part去世,文章介紹他的生平、宗教色彩濃厚的音樂,介紹他的一些言論,他說,精神生活中有一條重要的準(zhǔn)則,被人們淡忘,那就是常念自己的罪較他人為多。我是四十出頭才知道這條準(zhǔn)則的,過了好幾年也未能踐行,你要是打算過一種好點兒的精神生活,還是該知道有這么一條準(zhǔn)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