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勝連
嘻哈的中國藍調(diào)
□國勝連
2016年的圣誕節(jié)有點怪誕,先晴后陰,晚上天氣預報說好的雨雪半點兒沒下,像極了這個被說成“冷冬”,卻總也不太冷、又不降雪,干巴巴的冬天。這些年“圣誕節(jié)”成為社會關(guān)注的話題,百姓爭論的焦點,說法不一,莫衷一是。平安夜那天,才女一帆逛商場,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
“媽媽,你看圣誕樹真好看?!?/p>
“假的!有什么用!”
“媽媽,你說圣誕老人今天晚上會給我送禮物嗎?”
“什么圣誕老人,假的,沒有!”
當時一帆聽到了小女孩心碎一地的聲音。于是邊走邊畫的她在微信公號和我們一起思索:我們?yōu)槭裁磿矚g圣誕節(jié)?一帆的答案充滿著陽光智慧:因為圣誕節(jié)帶來了我們一向忽視和不擅長表達的愛、溫暖、快樂和希望。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不正是人生最美好和寶貴的嗎?
追求美好是人類的天性。圣誕節(jié)前逢冬至,風起霾散,冬至“數(shù)九”,丙申版的“九九消寒圖”讓人眼前一亮。自古國人有冬至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道光冬俗:“宣宗御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后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劃,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毕畧D還有一種“雅圖”,是畫一枝素梅。明代《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边€有更早的消寒圖詠物詩傳世,元代詩人楊允孚以布衣幞被,歲走萬里,有點題詩言:“試數(shù)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笨梢娋啪畔畧D流布年代十分久遠。不過我輩上手玩賞還是近幾年的事。去歲京城敦堂沿用清宮御制版本,精印“乙未年消寒圖”,承蒙翼廬海鵬兄賜贈,算是溫習了古人冬令的清雅。清靜的日子數(shù)著過,充滿了喜感。
東邊日出西邊雨,比起西方的圣誕老人,我更喜歡東方的仙佛人物。平素每收藏到儒釋道仙佛器物,則心生歡喜,珍愛無比。2014年孟春,江南鶯飛草長時,寧波舟山一位雜項賣家在網(wǎng)上貼出“凱旋帖”,展示剛從鄉(xiāng)下收來的大葉黃楊節(jié)子、老黃楊小算盤、金剛菩提手釧、老楠木佛珠、魏橋發(fā)制錫包壺、民國刻花卉銅鎮(zhèn)紙、云白銅手爐等二十多件老貨。我一眼就相中了一對清代嵌黃楊人物木雕板,賣家是位老江湖,短信承諾:大開門,清代,無修。不過他擔心我放他“鴿子”,如此精巧的物件絕不能放過,于是我毫不遲疑,當機將其收入囊中。這是一件清代浙江東陽“和合二仙”精工花板。杉木,整體面積僅為11×12厘米,厚度卻足有1.3厘米。小得可人,雕得精美。在方寸之間,和合二仙童顏寬袍,一位高擎荷葉,另一位合手作揖,一派安寧祥和氣象。
我國木雕種類繁多,浙江東陽木雕、廣東潮汕金漆木雕、溫州樂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常被稱為“四大名雕”,其中東陽木雕巧妙利用不同木質(zhì)色澤、紋理、結(jié)構(gòu)的微妙變化,量形取材,設計造型,施以斧鑿等技法,充分顯現(xiàn)了匠作的藝術(shù)美學趣味。據(jù)史載,東陽木雕工藝始于唐代,發(fā)展于宋代,盛于明清兩代。東陽木雕表現(xiàn)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卉、魚蟲等,特別擅長表現(xiàn)麻姑獻壽、劉海戲蟾、天仙送子、魁星點斗等掌故?!昂秃隙伞币彩菛|陽木雕常用題材。在藝術(shù)手法上,東陽木雕以層次高遠、平面分散來處理透視關(guān)系,并以傳統(tǒng)繪畫的散點透視或鳥瞰式透視進行構(gòu)圖,突破了傳統(tǒng)繪畫“丈山、尺樹、寸鳥、分人”比例概念,人物在畫面上格外高大突出。東陽木雕還有一套程式化的繪畫語言:石頭長樹代表山,長草代表石,有鳥、有云即為天空,有景為陸地,有船為江河。東陽木雕以浮雕為主,主要有“深鏤空雕”“透空雕”“半圓雕”“圓柱雕”“三面雕”“拼斗雕”“陰雕”“鏤空貼花雕”等十多種技法。這件和合二仙花板采用“彩木鑲嵌雕”技法,工藝制作精巧,鑲嵌邊框細線足顯匠作的實力功夫。而且花板底色深髹棕漆,精雕細琢的牙白色黃楊雕件僅涂罩透明清漆,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人物主題鮮明。《考工記》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四者然后可為良?!边@件和合二仙雕板誠如所言,確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有年份的東陽木雕精品。
我喜歡和合二仙,崇尚嘻哈的樂觀人生。唐朝有兩位著名僧人,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是個詩僧,怪僧,曾隱居在天臺山寒巖,因名寒山。寒山的詩寫得很美,而脾性卻很怪癖。拾得命苦,是天臺山高僧豐干和尚化緣路上撿回的棄嬰,故名“拾得”,受戒后在天臺山國清寺廚房干雜活。最初寒山還沒到國清寺,拾德常將一些余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豐干和尚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廚僧。寒山拾得朝夕相處,親密無間,他們在佛學、文學上造詣高深,常一起吟詩答對,后人將他們的詩匯編成《寒山子集》三卷。這兩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天臺山轉(zhuǎn)至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為寒山寺。自宋代起,寒山拾得就被祭祀為和合神。在佛教中,寒山傳說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與禪師豐干(彌陀)、拾德(普賢)并稱為“天臺三圣”。至清代雍正十一年,清帝正式封寒山為“和圣”,拾得為“合圣”,和合二仙遂名揚天下。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終成正果”之處,寺院的寒拾殿中供奉著寒山拾德的金身木雕像,大雄寶殿后壁嵌裝揚州八怪畫家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寫意畫像石刻,側(cè)壁嵌刻有寒山詩36首。除夕之夜,會有大批中外香客聚集到寒山寺,聆聽新年鐘聲,拜和合二仙,祈福平安。
其實,寒山最初是以禪意詩僧形象傳世,其詩清奇雅致,明白如話,在《全唐詩》中,寒山詩被列為釋家詩之首,共收入303首。胡適先生推崇寒山為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話詩人之一。寒山詩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千云萬水間,中有一閑士。白日游青山,夜歸巖下睡?!焙皆娏肀僭娊绶ㄩT,被尊奉為“詩中的禪,禪中的詩”,雖“不入禪宗正系,可是機鋒敷暢,上承阿難、迦葉的拈花微笑,下啟溈仰、曹洞的月光寶鏡。”寒山詩文多類偈頌,時有明理,譬如著名的《寒山問拾得》: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段精彩問答參透人生玄機,蘊含豐富的經(jīng)世哲理。數(shù)年前,天津街上一古玩城生意紅火,我在一家售賣書畫雜項的僻靜小店里發(fā)現(xiàn)了一幅于濤先生的四尺斗方人物水墨畫,大寫意寒山問拾得圖,隸書小字題跋,內(nèi)容便是這段精彩問答。記得這幅畫作只做過簡單托裱,極可能是參展作品。作為著名書畫家,于濤曾與于植元、于培智共同博得大連書畫界“三于”美譽,身前一畫難求,洛陽紙貴,如今遺墨卻流落市肆,令人唏噓。
在寒山拾德身后百多年的大唐天寶年間,在一個“月落烏啼霜滿天”的秋夜,京師歸來的學子張繼靠泊楓橋,恰逢“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個江楓對漁火的難眠之夜成就了千古詩人張繼,楓橋成為“中國文人的一座心靈驛站”,寒山寺因詩而顯,遂成江南名剎。寒山拾得也由“狀如貧子、形貌枯悴”及“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一對寒僧,逐漸變成“笑指天邊明月光,方寸要當如此耳”神似阿福的喜慶二仙。
時光又過了一千多年,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夜晚,南粵才子陳小奇燈下重讀《楓橋夜泊》突發(fā)靈感,寫下了“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的優(yōu)美詩句。雖然陳小奇的《濤聲依舊》與寒山寺漸行漸遠,但“留連的鐘聲”依然讓我們不忘千年風霜,云煙過后,還會想起寒山寺里曾經(jīng)的那兩位嘻哈和尚。
圣誕翌日,是東方偉人毛澤東的誕辰,一大早漫天雪飄,天地間銀裝素裹,北國風光分外妖嬈。這時,我看到一位同事的女兒從南半球發(fā)來的微信,這位自信的女孩獨自一人漂洋過海求學,圣誕節(jié)的夜晚,在一個小餐廳里含淚打工的情景讓我不禁潸然淚下。這個世界不輕信眼淚,我們還有愛心、溫暖、快樂和希望。對每個人來說,讀一讀《寒山問拾得》,用嘻哈的藍調(diào)精神來過二胡一樣的低調(diào)生活,就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我要說:好孩子,祝福你!
責任編輯 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