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宇星
摘 要: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階段,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加上一些人因為自身的原因,心理極度失衡,對社會產生了極大地不滿情緒,造成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急劇上升。此類犯罪具有突發(fā)性、暴力性、殘忍性等特性,給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帶來了極大地威脅,給社會造成巨大恐慌,嚴重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和諧與穩(wěn)定。我們要通過分析此類案件產生的原因,探究如何在法律層面上遏制此類犯罪的發(fā)展。
關鍵詞: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犯罪原因;防控
一、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概念及特點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是指單個行為人為了達到發(fā)泄泄憤、報復社會、制造影響等目的,以極端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運用爆炸、砍殺、放火、槍殺、車撞等暴力手段,以社會或他人為侵害對象,危害后果特別嚴重的犯罪。
第一,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基本上具有報復性。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因為個人私憤等原因,對社會產生極大不滿情緒,有報復社會的性質在里面。
第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具有突發(fā)性、瘋狂性。由于個人極端暴力實施者的心理一般都異于常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扭曲和變態(tài)的,他們情緒極不穩(wěn)定,焦慮而敏感,以此很容易因為一句口角就能引發(fā)血案。
第三,此類犯罪在社會上影響廣泛。由于網絡的迅速發(fā)展,近年來發(fā)生的個人極端暴力案件都會引發(fā)社會的極大關注。這些案件都比較駭人聽聞,并且都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自然許多人很關注。
第四,此類案件作案手段極其殘忍。根據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往往運用爆炸、砍殺、放火、槍殺、車撞等暴力手段進行違法犯罪,并且嫌疑人視生命于不顧,往往致人死亡重傷。
第五,此類犯罪社會危害性巨大。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幾乎都發(fā)生在人員流動性比較大、人數眾多的公共場所,犯罪分子利用極端暴力手段所產生的威力比較大,必然會導致大量無辜群眾輕則傷害、重則死亡的嚴重后果。此類犯罪不僅會造成大量傷亡,而且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二、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產生的原因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屬于社會中的“失意群體”,他們的消極情緒長期積聚,導致心理上的重大問題,久而久之變成對社會的怨懟。個人極端暴力犯罪者的犯罪目的不是錢財,而是為宣泄某種情緒,因此,此類犯罪屬于情緒型犯罪范疇。其犯罪行為主要有傷害、殺人、放火、爆炸等。由于犯罪嫌疑人的報復社會情緒十分強烈,此犯罪行為殘忍,犯罪結果嚴重。如果犯罪嫌疑人為精神病人,他們實施犯罪的后果將更為嚴重。
(一)客觀原因
1.缺乏社會支持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行為人,多數不能從家庭、單位或者其他社會關系中獲得相應支持。缺乏這項必要的環(huán)節(jié),行為人在面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情緒激動、暴躁,無法像正常社會人那般融入陌生群體,缺乏適應日常的生活環(huán)境的能力。從理論上講,他們的心理應激反應、精神緊張狀態(tài)緩解功能和社會適應調節(jié)能力喪失或不健全,直接導致遏制犯罪的外部能力弱化。
縱觀多起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案例,我們不難發(fā)現幾乎所有的案件都缺乏相應的社會支持。為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做了一項研究,全國34起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中沒有一起案件的犯罪人完全具備合法穩(wěn)定的職業(yè)、正常的家庭功能和社區(qū)或其他途徑這3種社會支持。研究還得出,大約71%的案件中,犯罪人不具備上述任何一種社會支持。
2.媒體大肆渲染
正如前面所分析,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在社會影響廣泛,新聞媒體是應當及時報道的。個別媒體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傾向于渲染犯罪嫌疑人的悲慘遭遇.這些報道也可能導致犯罪方法的擴散、犯罪欲望的傳染。作為輿論導向的媒體,應該具有明確的立場,在面對此種惡劣事件,一定要堅決打擊之,不能僅僅從關注度出發(fā)而不顧社會影響而嘩眾取寵。
(二)主觀因素
1.行為人處于對自己的境地悲觀、失望
大多數的犯罪嫌疑人沒有固定的工作,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學歷不高、能力不強,他們的境遇往往十分窮頓,對生活的信心不足,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境況。
2.行為人性格上存在嚴重缺陷
有關機構對2000-2011年經媒體報道的34起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分析發(fā)現,犯罪人多數存有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缺乏挫折應對的能力。當他們面對挫折時沒有有效的處理方法,而且心胸較為狹隘,不能正視人生的挫折。
3.行為人的法律意識較淡薄
行為人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更別說較高的法律素養(yǎng)。他們不知道如何利用合法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不知道如何利用合理的行為來排解自己的憤怒。沒有法律意識,不懂得法律的嚴肅性和尊嚴。
三、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防治
國家應該加大制定對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嚴懲力度,從法律層面上給予威懾和懲罰。
應建立特殊人員犯罪預防的監(jiān)控體系,如對精神病人和非正常長期上訪人員以及吸毒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建立情報監(jiān)督資料庫,重點加以關注。對提供可靠情報信息的社會公眾實行獎勵制度,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打擊犯罪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公檢法部門,也需要向社會尋求其他方法。如犯罪嫌疑情報的搜集,需要全民動員;公安部門應建立快捷的舉報方式,同時對舉報的信息要反饋迅速、行動及時能夠對嫌疑人或高危人群(比如具有攻擊性的精神病人)實施監(jiān)控,社會公眾在這方面應與警方密切配合。
應著力解決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利益沖突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我國社會保障的立法,對社會底層的人們給予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體制、利益協(xié)調體制、表達和溝通機制,千方百計擴大就業(yè)。要把收入分配、利益協(xié)調和就業(yè)放在社會問題的高度去研究和加以解決。重視民生問題以及個人基本權益保障和社會邊緣人的物質救濟和精神幫助。
參考文獻:
[1][美]史蒂文#拉布.美國犯罪預防的理論實踐與評價[M].張國昭,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11-12.
[2]王小平.攻擊行為精神分裂癥患者MMPI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醫(yī)學,1995,(4).
[3]林少菊.犯罪心理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47-149.
[4]劉道彩.弱勢群體犯罪報道的誤區(qū)[J].青年記者,2006,(4).
[5]謝斌.精神病患者危險行為預測研究現狀[J].上海精神醫(yī)學,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