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蓉
摘要 從生物學特性及生態(tài)習性2個方面介紹了火炬樹的特征特性,總結了火炬樹育苗技術,包括播種育苗、根插育苗、根蘗育苗、分植育苗等方面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火炬樹;特征特性;育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31-01
火炬樹為漆樹科鹽膚木屬落葉小喬木,原產(chǎn)北美洲,我國于1959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引種,1974年以來在全國各省區(qū)推廣種植。火炬樹在退化生境的植被恢復、園林及公路兩旁綠化方面具有優(yōu)良的特性,是固堤、固沙、保持水土、營造混交林的理想樹種,夏秋果穗鮮紅綴于枝頭,秋葉變紅,極為鮮艷美麗,還是理想的園林風景造林樹種。宜叢植于坡地、公園角落,以吸引鳥類覓食,增加園林風趣。
1 特征特性
1.1 生物學特性
樹高8~12 m,小枝粗壯并密生灰色茸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葉互生,長圓形至披針形,長5~15 cm,緣有鋸齒,基部圓形或廣楔形。葉表面綠色,背面粉白,兩面有茸毛。圓錐花序頂生、密生茸毛,花淡綠色,雌花花柱有紅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9—11月[1]。
1.2 生態(tài)習性
火炬樹適應性強。耐干旱貧瘠、耐鹽堿、耐寒。生長速度快,年生長量在1 m以上,可1年成林;根系發(fā)達,萌蘗性強,4年內可萌發(fā)30~50個萌蘗株[2-3]。
2 育苗技術
2.1 播種育苗
2.1.1 種子處理。播種前需沙藏層積約90 d或用堿水揉搓,以利出苗。播前7~10 d用熱水(60 ℃)浸種2 d后撈出,與濕沙混拌后,放在室溫20 ℃的房間催芽,并根據(jù)水分蒸發(fā)情況灑水。催芽期間每天翻動2次。待20 d后50%的種子露芽,即可播種[4-5]。
2.1.2 整地做床。做床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向陽排水好的地段適宜建高床。做床前澆足底水,施足底肥,在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再翻好地,最后做床。高床應高出地面15~25 cm,床面長5~10 m、寬1~1.5 m,苗床間設30~40 cm寬的便道[6-7]。
2.1.3 播種。播種應選在每年的4月中旬進行。播種量為52.5~75.0 kg/hm2。種子播前要灌足底水,待水分干后將種子撒入溝內,溝深2 cm,行距30 cm,覆土。期間須保持土壤濕潤,15 d左右出齊苗。當年苗高可達80 cm,地徑1.0~1.5 cm。
2.1.4 苗木田間管理。小苗長到3 cm左右即可間苗、補苗,一般進行2~3次。待苗高10 cm按照株行距30 cm×30 cm定苗。因火炬樹當年苗較嬌嫩,冬季易受凍害,7月底后即停止?jié)菜?、施肥、松土,并打落部分過旺枝葉,以促進其木質化。當年生苗可達1 m以上,4~5年可開花。干旱瘠薄山地造林需要截干栽植,起苗應該選在秋末落葉后或第2年春季發(fā)芽前,出圃前在距地表20 cm處開剪,剪去主側根,保留25 cm長[8-9]。
2.2 根插育苗
圃地內灌足底水,待水分干后用鐵鍬開20 cm深的溝。于每年早春苗木出圃時,選擇1 cm粗以上的側根,剪成根段,每段長20 cm,頂部向上,莖部向下,按株距40 cm、行距30 cm、間距30 cm的規(guī)格將根段直插在整好的圃地上,隨插隨埋土,隨埋土隨踩實,埋土深度1~2 cm。插后頂部覆土2~4 cm,并保持土壤濕潤[10-11]。
2.3 根蘗育苗
火炬樹根系淺,水平根發(fā)達,一年生根可達2.0 m,且根蘗萌發(fā)力極強,根上密生不定芽,能尋找空隙萌生根蘗苗,生長快、郁閉早。二年生以上樹種周圍常常萌發(fā)大量的根蘗苗,為了培育樹形良好的壯苗,可以按照行距進行修剪。繁殖后第2年3月中旬即可移栽。移栽時按照株行距50 cm ×40 cm定植,并做好澆水、松土、除草工作,5—6月各追肥1次,7月底前停止施肥。一般2年后胸徑達3~5 cm時可供造林。
2.4 分植育苗
秋季或春季,將一年生小苗按株行距30 cm×30 cm定植后平茬,澆足水,出苗后留一壯苗定植,視天氣情況及時澆水,其他管理與播種育苗田間管理相同。分植育苗因其出苗早、根系發(fā)達、定植后生長快,所以較播種育苗省工、省水,而且苗木生長健壯[12]。
3 參考文獻
[1] 常牛山,趙留旺,李國豹,等.火炬樹的育苗及造林技術[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0(1):74-75.
[2] 王尚武.水土保持優(yōu)良樹種:火炬樹[J].新農業(yè),1984(17):25.
[3] 劉原.火炬樹的播種[N].陜西科技報,2002-11-12(2).
[4] 袁軍輝.火炬樹及其栽培技術[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2(2):21-22.
[5] 馬曉平,張志宏.火炬樹育苗造林技術[J].防護林科技,2009(4):109.
[6] 王偉,畢燕鵬,于雙全.火炬樹人工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9(12):16.
[7] 火炬樹[EB/OL].(2016-11-16)[2016-11-20].http://www.baike.com/wiki/%E7%81%AB%E7%82%AC%E6%A0%91.
[8] 王濤.火炬樹栽培養(yǎng)護及應用[J].農村科技,2011(10):55-56.
[9] 馬松濤,劉廣全,李文華,等.火炬樹主要栽培技術及開發(fā)利用[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3(2):35-37.
[10] 張川紅,鄭勇奇,李繼磊,等.北京地區(qū)火炬樹的萌蘗繁殖擴散[J].生態(tài)學報,2005(5):978-985.
[11] 張明如,翟明普,王學勇,等.火炬樹克隆植株生長和生物量特征的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4(3):39-45.
[12] 孫天旭,魯法典,鄭勇奇,等.外來樹種火炬樹化感作用的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10(2):195-201.
[13]馬松濤.中國火炬樹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14]潘志剛.15年生火炬松種源試驗研究初報[J].林業(yè)科學,2000(增刊1):70-79.
[15]吳長虹.火炬樹生物入侵可能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