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表面上看,《望海潮》寫的是杭州的湖光山色、繁華富庶,但實際上,它卻將一個王朝鼎盛時代的承平氣象“形容曲盡”,不愧為中國詞史上的“清明上河圖”。
關(guān)鍵詞:都市風光詞 鋪敘 概括與具體
與以前的詞不同,柳永的詞在題材上有了重大突破,他的詞集中有四十多首描繪城市風貌、風情的作品,幾乎占到他全部詞作的四分之一。這些都市風貌、風情詞描繪的對象,既有當時的國都開封,也有杭州、蘇州、長安和成都等地方大都市。柳永的都市風光詞將城市風貌和城市生活引入詞中,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人物活動融為一體,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北宋承平時代各地都市豐富多彩的風情、風貌。而描寫杭州風貌的《望海潮》,應(yīng)當是柳永眾多都市風光詞中成就最高、最負盛名的一首,稱之中國詞史上的“清明上河圖”,恐怕并不為過。
詞的上片寫杭州自然環(huán)境之美麗和城市經(jīng)濟之繁榮。開篇三句氣勢恢宏,作者入手擒題,以如椽之筆,高屋建瓴地描寫杭州?!皷|南形勝”著筆于地理、自然環(huán)境。杭州扼東南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風景秀麗,此為“形勝”?!叭齾嵌紩敝P于社會環(huán)境。“三吳”是吳興、吳郡和會稽三地的統(tǒng)稱。杭州是三吳地區(qū)的中心,人文薈萃,經(jīng)濟繁榮,稱之“都會”,名副其實。這兩句從橫的方面介紹杭州的地理優(yōu)勢、自然環(huán)境和重要地位,而“錢塘自古繁華”一句則在對前兩句進行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又從縱的方面概括杭州自古以來的繁榮景象。開篇三句以鳥瞰式鏡頭攝下杭州全景,對杭州的面貌進行粗線條地大筆勾勒,并立下“形勝”“都會”和“繁華”三個詞作為全篇主腦,為下面進行具體鋪敘張本。
“煙柳畫橋”三句緊承“都會”二字而來。如煙的楊柳依偎著街巷河橋,這是蘇州、杭州這樣的江南水鄉(xiāng)都市特有的旖旎風光?!帮L簾翠幕”,家家垂珠簾,戶戶掛翠幕,珠簾叮當,翠幕輕擺。此句寫居民住宅裝飾精美雅致,別有情趣。“參差十萬人家”一句大氣包舉,概說杭州規(guī)模之大,人口之密,建筑之多??傆[杭州城,煙柳畫橋相映成趣,樓閣房舍鱗次櫛比,各種建筑錯落有致。好一個繁華的“都會”!這三句既有柔筆輕繪,又有健筆勾勒,筆法靈動。
“云樹繞堤沙”三句視線由市內(nèi)轉(zhuǎn)到郊外,具體描寫和鋪敘“形勝”,描摹錢塘江岸和江潮的磅礴氣勢。作者精心選擇了江岸之樹和江中之潮這兩種景物來描繪。高大的樹木環(huán)繞著江堤,奔騰的江潮卷起霜雪般的浪花。用“云”狀樹,綠樹如云,突出樹的高大茂密和郁郁蔥蔥。“繞”字將綠樹環(huán)繞大堤蜿蜒伸展的態(tài)勢逼真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芭瓭硭?,“怒”字不僅描繪了江潮洶涌澎湃之勢,而且再現(xiàn)了江潮如萬馬怒吼般的情態(tài)和聲威?!熬怼弊譅羁駶简v翻卷之態(tài),極為生動?!八辈粌H寫江潮之色,也寫江潮產(chǎn)生的逼人寒氣。真是“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孟浩然詩句)?!疤靿q無涯”四字,用夸張的手法和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錢塘江的雄偉、壯闊和險要。滾滾大潮向天邊呼嘯而去,猶如一道天塹阻止著北方來犯之敵。
“市列珠璣”三句則是對“繁華”一詞的具體描繪。作者從兩個方面渲染杭州之繁華。一是商業(yè)繁榮——“市列珠璣”,市場上擺滿了珠寶。商品之豐富,商業(yè)之繁榮可見一斑。二是家庭殷實——“戶盈羅綺”,家家戶戶堆滿華麗的絲織品,百姓生活之富有令人艷羨?!傲小庇玫镁?,突出珠寶之豐富;“盈”用得準確,強調(diào)錦緞之繁多。接著,詞人又用“競豪奢”三字對杭州市民的豪華奢侈生活進行總括。“競”字描寫杭州市民競相炫富的心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將他們比闊、顯擺的情景纖毫畢露地呈現(xiàn)出來。這三句鋪張揚厲、濃墨重彩地渲染杭州的富麗非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杭州這個東南大都市氣勢恢宏的巨幅畫卷。從內(nèi)容上看,這三句仍是寫杭州的富庶繁華,本應(yīng)緊承“參差十萬人家”,但詞人卻別出心裁,將它們放在描繪錢塘江的“云樹繞堤沙”三句之后,這就使畫面疏密有致,場景靈活變化,筆法搖曳多姿。
上片所寫“形勝”和“繁華”“都會”三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靶蝿佟笔恰胺比A”“都會”的基礎(chǔ)和背景,“繁華”“都會”又增添了“形勝”的魅力。三者之間可謂相得益彰。
詞的下片寫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再現(xiàn)杭州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景象?!爸睾B清嘉”三句寫西湖美麗的湖光山色。這既是對上片“東南形勝”做進一步鋪敘,又是為下面寫杭州百姓和官員游樂設(shè)置背景。西湖有里湖、外湖,湖中有湖,故曰“重湖”;環(huán)繞著西湖有重重疊疊的山巒,故曰“疊”。西湖水光瀲滟,峰巒連綿不絕,姿態(tài)各異,山清水秀,故以“清嘉”二字許之。“三秋桂子”寫山中桂花,“三秋”突出桂花飄香時間之久;“十里荷花”寫水里荷花,“十里”突出荷花飄香范圍之廣。除了西湖,最能代表杭州形象的就是“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因此,詞人以點帶面,選取這兩個典型景物,用極為凝煉的語言,高度概括西湖乃至整個杭州的美。整個畫面流淌著清麗的色彩,散發(fā)著清新的芳香,令人如癡如醉。另外,“十里荷花”又為下文寫“菱歌泛夜”和“嬉嬉釣叟蓮娃”埋下伏筆。
接著,就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背景上,作者生動地描繪了杭州百姓勞動和游樂的情景。“羌管弄晴”,笛聲在晴朗的天空中蕩漾。以“弄”字刻畫人物神態(tài)、情態(tài),使吹笛人悠然自得的神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傲飧璺阂埂?,采菱人的歌聲在寧靜的夜晚里飄蕩。以“泛”字描繪歌聲,賦予歌聲以質(zhì)感,將歌聲飄蕩之狀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歷歷如畫。“嬉嬉釣叟蓮娃”,對前面二句進行總括。岸邊垂釣的老人,面對著這如詩如畫之景, 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湖中采蓮的少男少女聽著悠揚的笛聲、菱歌,發(fā)出歡快的笑聲?!版益摇倍?,將人物陶醉的神態(tài)和愜意的心情和盤托出。這三句寫采蓮的歡樂,把緊張的勞動寫成了輕松的游戲,展示了一幅國泰民安、寧靜祥和的動人畫卷。涵泳至此,讀者也仿佛穿越歷史的隧道,走進了那桂花飄香、荷風送爽、笛音繚繞、菱歌飛揚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和“釣叟蓮娃”們一起盡享歡樂。
寫過民之樂,緊接著寫官之樂?!扒T擁高牙”描寫了官員出巡的盛大場面。主角身份尊貴,隨從眾多,前呼后擁。詞人從兩個方面寫官之樂?!俺俗砺牶嵐摹睂懷绾ㄖ畼?。官員游興濃,興致高,開懷暢飲,醉后聽音樂?!耙髻p煙霞”寫山水之樂?!盁熛肌敝该利惖淖匀伙L景。官員不僅欣賞美景,還對美景歌之詠之,沉醉其中。好一個風流儒雅的官員!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據(jù)說這首詞是獻給杭州地方長官孫何的?!皻w去鳳池夸”,鳳池,代指朝廷。詞的最后兩句則是對孫何的祝愿,祝愿他早日升遷,回到京城,到那時可以把杭州美景畫下來向同僚們夸贊一番。實際上,前面寫民之樂是為后面寫官之樂張本和鋪墊,是贊揚杭州地方最高長官孫何的政績。
下片從桂子、荷花寫到釣叟蓮娃和“千騎擁高牙”,從杭州的自然風景寫到杭州的都市風情,既有靜態(tài)的景物素描,又有動態(tài)的人物活動刻畫。動靜結(jié)合,風景和人物活動結(jié)合,使杭州這個“三吳都會”美麗無比,生氣勃勃,到處蕩漾著歡聲笑語,到處洋溢著和諧溫馨的氣氛。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湖光山色、繁華富庶,但實際上,則正像南宋陳振孫在其所撰的《直齋書錄解題》中所說的那樣,該詞將一個王朝鼎盛時代的承平氣象“形容曲盡”,不愧為中國詞史上的“清明上河圖”。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上有這樣一段記載:金朝國主完顏亮聽到這首詞,羨慕大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自稱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于是發(fā)動了侵略中原的戰(zhàn)爭。當然,這個記載讓人難以置信,應(yīng)該只是一個傳說,一首詞怎么會引發(fā)一場戰(zhàn)爭?不過,這個傳說,卻說明了柳永《望海潮》影響之大。
柳永以一支詞筆,將都市風貌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于一首短短的詞中,勾畫出中國詞史上“清明上河圖”的神奇境界,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詞雖然有歌功頌德的成分,但它所歌頌的與其說是一個人,倒不如說是一個時代。詞人以飽滿的熱情、激揚的文字、歡快的音符,歌頌了北宋初、中葉這個富庶繁華的盛世。與柳永同時的范鎮(zhèn)曾評價說:“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鎮(zhèn)在翰院十余載,不能出一語詠歌,乃于耆卿詞見之?!睆倪@個意義上說,柳永以《望海潮》為代表的都市風光詞除了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外,還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它們已經(jīng)與宋初廣闊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而柳永也成為其所處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這首詞全篇雖然只有117個字,但卻將杭州的形勢,錢塘江的涌潮,西湖的荷花,市井的繁榮,上層人士的享樂,下層百姓的生活都一一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需要非凡的藝術(shù)概括力。全詞運用鋪敘手法,但它卻絕非平鋪直敘,主次不分,逐一羅列,而是將大筆勾勒與細致刻畫相結(jié)合。上片圍繞“形勝”“都會”與“繁華”三個詞,由概括到具體,由宏觀到微觀,次第展開,步步深化。既有“參差十萬人家”的全景式的宏觀勾勒,又有“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微觀特寫。下片緊扣“好景”二字展開鋪敘,由描寫風景美到表現(xiàn)生活美,尤其突出“好景”中的生活美。全詞上下片之間以及各片內(nèi)部,過渡自然,脈絡(luò)清晰,重點突出。總之,柳永成功地運用鋪敘手法,出色地繪制了一幅壯闊的都市風光圖,多方面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城市風貌和那個時代的市民生活。
參考文獻:
[1]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劉揚忠.宋詞十講[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作 者:袁國超,文學學士,安徽省鳳臺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和高中語文教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