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摘 要】重大歷史題材報道往往易予人刻板、沉悶的印象,而《鐵紀·鐵流》自醞釀階段始便著意于強化報道的互動性,通過設計常設板塊或欄目搭建可令讀者參與的平臺,以此為策劃“開窗”“透氣”。
【關鍵詞】重大歷史題材報道 互動 海采 走進基層 記者素養(yǎng)
從旁觀到發(fā)聲,以貼近性、互動性提升新聞價值
報道重大歷史題材,容易脫離現(xiàn)實,陷入到故紙堆中自說自話,缺乏對當下的觀照?!惰F紀·鐵流》在推進的過程中一直努力尋找能夠打通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路徑,從而讓歷史更好地為當下服務。
尋找親歷者,重現(xiàn)歷史的聲音。報道組多方尋找仍在世的老紅軍、老戰(zhàn)士或革命后代,比如,在第二期的報道中,獨家專訪到井岡山早期領導人袁文才之孫袁建芳,請他談對爺爺?shù)难芯?;找到古田會議會址廖家祠堂的廖姓后人,請他們談紅軍在古田留下的故事,從個人視角來重現(xiàn)歷史,讓歷史因為細節(jié)與故事而更加生動起來。
現(xiàn)場海采,看紅色文化的影響和傳播。在每一個紅色圣地、每一處遺址遺跡和紀念館周邊,報道團隊都要做海量的現(xiàn)場采訪,與來自全國各地甚至美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外的游客交流,累計采訪達300多人次,報道不僅呈現(xiàn)了他們在參觀游覽中獲得的感悟,也代他們發(fā)聲,反映了他們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意義和建議。
強化互動,從歷史中尋找解決當下問題的鑰匙。報道設置的“走進”系列,先后走進社區(qū)、走進高校、走進警營、走進企業(yè),與老黨員、基層黨務工作者、年輕的大學生群體互動,談黨員的使命擔當、談對黨的紀律建設的理解,同時也結合當下熱點問題談如何學習和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設置的“專家支招”系列,召集各地紀念館館長、紅色文化的宣講者和業(yè)余愛好者,共同探討如何利用紅色資源為今天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
主題明確,抓住每一個意外收獲
《鐵紀·鐵流》前期調(diào)研期間,報道團隊用了3個月的時間,赴上海、廣州、北京、湖北、四川、貴州等全國19個省市實地采訪,對重要遺址遺跡、紀念場館進行了細致踏勘,包括一大至五大會議紀念館及舊址,古田會議會址、瑞金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群、井岡山革命舊址群、延安、西柏坡革命舊址群及紀念館,于都、興安、遵義、寶興、吳起、南梁等長征途經(jīng)地的重要遺址及紀念館等,每到一地,記者都與當?shù)乩相l(xiāng)、參觀游客等進行話題互動。比如,在于都河渡口,我們與當?shù)乩相l(xiāng)聊起紅軍長征為何從此地出發(fā);在西柏坡革命紀念館,我們與參觀游客暢談中國共產(chǎn)黨如何走向勝利……
調(diào)研期間,報道團隊先后對千余人進行現(xiàn)場海采,這些素材在出版中被用在每期固定板塊——海采。強烈的現(xiàn)場感力求以在場者的視角再現(xiàn)歷史,使“黨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名、地名,而是青翠山岡上烈士的墓碑,是現(xiàn)代化都市里斑駁的舊居,是無數(shù)位普通老人的心底記憶,是仍舊生命力頑強的存在”。
在每個城市,我們的采訪對象既有當?shù)匕傩?,也有外地游客,他們有的對黨史黨紀非常了解,有的只是走馬觀花。海采中,常常讓記者有一些意外收獲,成為板塊中的亮點。比如采訪到來自加拿大、韓國的國外友人,傾聽他們的講述,能夠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透視中國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比如我們在中共二大遺址偶遇一對來自大連的母女,她們對紅色遺址的熱愛出人意料;在四川寶興夾金山腳下采訪藏民,他們聽不太懂漢語,但當聽到共產(chǎn)黨、紅軍等字眼,就能立即豎起大拇指……
這些意外收獲,都成為報道中的亮點,同時,普通受訪者質(zhì)樸平實的語言,也極大地提升了報道的可讀性。
不僅僅做紙上傳播者,還要做生活中的宣講者
以互動采訪為主要內(nèi)容的版面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性。
互動活動,雖然話語權都是交給對方的,但記者不能光是提問的機器,因為策劃是有主題和輿論導向的。不管是海采,還是口述,或是“走進”系列的活動,記者要融入其中。這種方式,從去年做東北角開始我們就做了一個嘗試。這種嘗試最大的好處在于,讓互動活動不是單純地?;樱寛蟮雷兊脽狒[,而是有的放矢,有意義,發(fā)現(xiàn)問題。去年做《1895—1905中國東北角之文化抗戰(zhàn)》主題策劃時,我們有一個歷史公開課的板塊,每期走進不同群體進行互動討論。我們決定做這一創(chuàng)意互動活動的目的,在于我們要走出去,不僅僅做紙面上的傳播者,還要做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宣講者,與廣大讀者面對面交流,講述報紙寫不盡的故事,采訪中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使讀者對歷史細節(jié)有更細致、更全面的了解,讓歷史在他們面前變得更加真實、具體、鮮活。
在本溪滿族自治縣高官九年一貫制學校六年級二班,四位記者給孩子們講述采訪中的見聞和感受,之后,學生們以舞臺劇、演講等形式表現(xiàn)自己對日本侵略者的看法?;咏Y束后,很多學生對記者說,這將是他們終生難忘的一堂課。
這樣有意義的互動活動,在《鐵紀·鐵流》主題策劃中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每期一個版面的“走進”,記者很好地融入到互動環(huán)節(jié)中,不做看客,不做單純的記錄者,而是將自己作為活動的一員,積極參與主題討論。每一期,記者的講述都是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第一期走進高校,記者將一路的見聞和感受制作成PPT,邊講述邊播放,讓學生黨員們對黨史有了更直觀而深刻的理解。當記者講到南京雨花臺,講到為新中國的解放而犧牲的烈士們,PPT正好放出雨花臺長明燈處寫著“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會常來這里……”很多學生黨員為之動容,流下感動的眼淚。在鞍鋼反腐倡廉教育展覽館,記者向黨員們講述了在延安抗大舊址參觀時看到的黃克功案件,黨員們感慨道,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與一直一路的從嚴治黨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