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立春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 158100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與防制
曲立春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 158100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又稱日本乙型腦炎,是由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的特征是患豬流產、死胎和睪丸炎。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屬于披蓋病毒科黃病毒屬,為DNA型病毒。病毒呈球形,有囊膜,能凝集雞、鴿、鴨及綿羊的紅細胞,能在雞胚及雞胚成纖維細胞內增殖,并產生細胞病變和蝕斑。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液、腫脹的睪丸及死亡胎兒的腦組織中。
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低,對熱和各種消毒藥都很敏感,常用的消毒藥如2%氫氧化鈉溶液、3%來蘇兒溶液等都有良好的滅活作用。人與動物感染后,無論發(fā)病還是隱性感染,血中均可產生補體結合抗體、血凝抑制抗體和中和抗體,有助于診斷。
乙腦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許多動物和人感染后能夠成為該病的傳染源。感染動物在病毒血癥階段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豬感染后病毒血癥時間長,血中病毒含量高,而且豬的飼養(yǎng)面大、繁殖快、容易被蚊蟲等吸血昆蟲叮咬而擴大病毒的傳播,是該病主要傳染源。
該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于夏季秋初蚊蟲活躍時期,大約80%的病例發(fā)生在7~9月份。該病多為散發(fā)性,有時呈地方流行性。
該病主要通過蚊蟲的叮咬而傳播。蚊感染病毒后不僅能夠傳播還能夠帶毒越冬或經卵傳代,成為乙腦病毒的長期儲藏宿主,造成動物-蚊-動物之間的循環(huán)傳播。畜禽中馬、騾、驢、牛、羊、豬、雞、鴨、鵝和野鳥等都有易感受性,其中馬最易發(fā)病,豬和人次之,其他動物多呈隱性感染,幼齡動物較成年動物易感。實驗動物中各年齡小鼠均易感。
各種年齡豬均可發(fā)病,但6月齡前的豬多發(fā)。人工感染潛伏期一般為3~4天。突然發(fā)病,體溫升高到40~41℃,稽留熱,病豬沉郁嗜眠,食欲減退或廢絕,糞便干硬呈球形,表面附有灰白色黏液。尿色深黃。有的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癥狀,有的后肢呈輕度麻痹,步態(tài)踉蹌,關節(jié)腫大,疼痛,出現跛行。有的視力減退、擺頭、亂沖亂撞,最后后軀麻痹,倒地不起而死亡。
妊娠母豬發(fā)病時多在妊娠后期發(fā)生流產,流產胎兒為木乃伊胎和死胎,全身水腫。亦可為弱胎,生后幾天內發(fā)生痙攣而死亡,同一窩仔豬的差異很大。母豬流產后大多逐漸恢復正常。公豬除有一般癥狀外常發(fā)生睪丸炎,多呈一側性,但亦有兩側同時腫脹的,腫脹程度不等。一般2~3天后恢復正常,有的萎縮變硬,喪失配種能力。
人感染后主要表現為發(fā)熱、頭痛、嘔吐、嗜睡、頸部強直或痙攣(兒童),部分病人出現驚厥、麻痹、昏迷等癥狀。死亡率較高,病愈后常有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和臨診癥狀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病毒分離鑒定或血清學診斷。
(1)血清學診斷。家畜無論顯性感染還是隱性感染,血清中都出現抗體,所以僅憑血清學反應陽性而無臨診癥狀不能診斷為該病,以往采取雙份血清(病初和發(fā)病3~5周時血清)以補體結合試驗檢查抗體的上升情況,并無早期診斷價值,只能用于疾病的回顧性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但是特異性IgM于病后第4天即可查出,用鵝紅細胞進行血凝抑制試驗,可查出血清中的特異性IgM抗體,用于對該病的早期診斷。此外熒光抗體直接法、固相反相補體結合試驗、免疫黏附試驗等也常用于該病的診斷。
(2)鑒別診斷。豬乙型腦炎應注意和豬布魯氏菌病、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相鑒別。
平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豬舍及其周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滅蚊蟲(包括越冬蚊蟲和早春蚊)和孳生地。常發(fā)地區(qū)應在蚊蟲活動前1~2個月,對4月齡至2歲的公母豬應用乙型腦炎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為了增強免疫力,第一年以2周的間隔注射2次,第二年加強免疫1次,免疫期可達3年。發(fā)病后應立即隔離,欄圈用具進行嚴格消毒,嚴格處理死胎、胎盤及陰道分泌物。該病無特效療法,為了減少繼發(fā)癥,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