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身份的分化、彌合與重組
    ——購物中心空間研究

    2017-03-15 05:41:05張紅翠
    關鍵詞:導購員都市人購物者

    張紅翠

    (大連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身份的分化、彌合與重組
    ——購物中心空間研究

    張紅翠

    (大連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購物中心是都市購物空間的重要形態(tài),購物中心空間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空間矛盾是都市空間雙重特性的具體凝縮,這種空間參與到都市人的生存經(jīng)驗建構中,對都市人的身份進行分化、彌合與重組,強化著都市社會的符號化與物質化品性。

    都市;空間;購物中心;身份

    作為重要的都市建筑以及都市地理空間環(huán)境,購物中心的“高上”顯示出它向身份、品位和更高的生活想象敞開的空間魅力。購物中心表達的是變動不居的時尚的曖昧生活,體現(xiàn)的是都市人對于象征性符碼的占有欲望,因為購物中心中商品所體現(xiàn)的主要是以品牌為載體的象征性價值。

    作為重要的意義符碼,購物中心中的物總是以華麗的方式出場,更顯示出購物中心作為象征性意義陳述與價值表征空間的重要特質。較之都市購物空間的另一代表——超市而言,購物中心更是一個拜物教的烏托邦,日復一日地等待著人們的朝圣,而其偶像則是“供奉”在購物中心中名貴而光彩熠熠的身價不菲的華麗物品。因而,到超市買東西與到購物中心購物是有區(qū)別的。買東西指的是滿足普通的日常之需,而購物強調的則是與物質能力以及身份品位相關的消費,是show,是絢麗舞臺上一個不凡自我的華美出場,是主體在一定空間中出現(xiàn)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身份映像的確立和投射。鮑德里亞早在1968年出版的名著《物體系》中就指出過:“消費的對象,并非物質性的物品和產(chǎn)品:它們只是需要和滿足的對象。我們過去只是在購買、擁有、享受、花費——然而那時我們并不是在‘消費’。原始的節(jié)慶、封建領主的浪費、19世紀布爾喬亞的奢華,都不是消費……財富的數(shù)量和需要的滿足,皆不足以定義消費的概念:它們只是一種事先的必要條件。消費并不是一種物質性的實踐,也不是‘豐產(chǎn)’的現(xiàn)象學。它的定義,不在于我們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們使用的汽車,也不在于影像和訊息的口腔或視覺實質,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這些元素組織為有表達意義功能的實質;它是一個虛擬的全體,其中所有的物品和訊息,由這時開始,構成了一個多少邏輯一致的論述。如果消費這個字眼有意義,那么它便是一種記號的系統(tǒng)化操控活動。”[1]購物中心所實施的正是鮑德里亞所揭示的這種系統(tǒng)化操控。當都市人聚焦和凝視讓人無限流連的華麗之物時,都市人也許意識不到這一豐富而復雜的空間邏輯下面所隱藏著的至今也未能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所改變的貧困和奴役,而這一起都隱藏在購物中心的空間結構中。

    一、購物中心空間辨析

    在都市中心區(qū)的空間布局中,購物中心作為重要的都市地理空間,通常占據(jù)地上的顯赫位置,處于超市的空間上位,而超市則往往隱身于地下空間的深處。購物中心之于超市的空間優(yōu)勢表明一種空間地位的分化,它帶來的是不同人群之間的身份分化。這種分化不僅體現(xiàn)在都市人群社會層級的分劃上,也體現(xiàn)在都市人對自身生活想象不同層級的分劃上,它構建并加固著都市人群內部復雜的社會生存關系。

    (一)購物中心的空間描述

    購物中心不像超市那樣在各種附著空間的重重包裹下方才現(xiàn)身。與大型購物中心連接在一起的首先是配套停車場。購物中心的停車場是只留給私家車使用的,不像超市的車場設置,自行車在這里沒有被預留的位置。無論地上停車場還是地下停車場,其中的私家車都是對購物中心的一種轉喻,一種象征的引申,它們象征著身份、品位以及地位,直接與購物中心的宏大形象拼寫在一起。而購物中心的自動門以及保安系統(tǒng)則是購物中心重要的排篩法則。自動旋轉門是一種華麗的標志,它是進入購物中心的一個玄關,更是一道關卡,而購物中心中保安的設置則是另一道軟性的關卡。保安表面上是一種歡迎的標志,但實際功能則是對進入者是否符合購物中心人群標準的篩查,他們負責阻止不符合購物中心要求的人進入購物中心,將他們阻止在外。所以,購物中心執(zhí)行的首要原則是排除法則,標準是消費的能力和身份的層次,而那些自知不可能進入購物中心話語系統(tǒng)的人們也會自動停住腳步。這種空間結構及其功能實施隱含了購物中心內在的社會區(qū)分意圖和權力敘事的具體方式。

    當購物者走進購物中心噴著冷氣或者熱風的自動旋轉門時,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通常是天井式的購物廣場。在這個中央廣場大廳中,可以看到購物中心中多個樓層為購物者提供的多視角的無限景觀。這種復合式景觀使購物中心更加具有吸引力,也使購物看上去更像是一次觀光和旅行。購物中心的整體結構中,除了主體的購物區(qū)之外,還有休閑區(qū)和娛樂區(qū)的增設。購物中心中的娛樂休閑區(qū)承擔著重要的結構化功能,為消費者提供落腳點和舒適的棲息地,以使購物者將購物和娛樂休閑緊密結合在一起,使購物者更愿意將更多的時間奉獻給購物中心,以便使購物得以長時間延續(xù)。這種建筑的空間拼湊使大型購物中心快速升騰為一個公共空間,它在促成購物中心商業(yè)繁榮的同時,也召喚著都市人積極地參與到購物中心這個媚人的公共空間中一起度過集體的時尚生活。這種流動的烏托邦空間使家庭的封閉空間被迫開放,將傳統(tǒng)中人們與家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安靜時光更多地轉讓給與購物空間相聯(lián)系的消費時光。購物者在購物中心中閑逛的時間越多,購物空間中的生活越豐富,家庭空間的光澤就越暗淡。這種空間搭配與組合又是將私人空間公共化和公共空間私人化的過程,它實現(xiàn)了都市社會生活一體化的宏大意圖。當都市人置身于購物中心時,他們就暫時與這一購物空間簽訂了契約。此間,都市人的世界便著落在這個四通八達但又封閉的建筑空間之內,都市人的生活也在這個空間內展開。

    繼而,進入不同樓層的購物者就進入購物中心中連接不同品牌與店鋪的開放的通道,這些通道更像“內置的街道”將不同品牌空間組織進有機的購物空間整體中。購物中心內部被不同品牌區(qū)域劃分出來的“街道”是復雜的奇遇的場所,匯聚了來自不同方向的陌生面孔。踏上購物中心內部的“街道”則是匯入朝圣人群以及朝圣道路的漫漫長途。之所以稱之為朝圣,是因為神性世界被世俗世界替代之后,去教堂朝拜不再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而走進購物中心對華麗之物進行膜拜則開始成為現(xiàn)代都市新的儀式化活動,成為都市人群實現(xiàn)集體認同、找尋生存方位的具體方式。當興奮的購物者走出家門或者辦公室、走向購物中心時,他們要甩掉的是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復雜瑣碎,進入一個忘卻煩惱、可以將生命交付給一個神圣偶像的過程,尋找另一個釋放的自我。這種釋放要借助對購物中心中物品的現(xiàn)實性占有或者想象性占有來實現(xiàn),無論哪一種都可以歸之為消費,但不一定是現(xiàn)實需要的消費,而是身份價值的象征性消費。因而,走向購物中心更像是一次朝圣,但神圣的情緒卻蕩然無存,因為它不是一種精神的反省和提升,而是占有與炫耀的象征性完成,是欲望的一次填充和再生產(chǎn)。在這個意義上,進入購物中心和進入超市是不一樣的,進入超市是打理煩瑣日常生活的開始或者繼續(xù),而進入購物中心則是對日常生活的暫時遠離,是對日常生活的時尚化描繪和改造,是一次不尋求精神提升、只尋求物質占有和象征性滿足的朝圣。

    因而,進入購物中心的“街道”,都市人群便開始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出行,這種出行更像是一種有預謀的集會。都市人在購物中心的封閉空間中用步行的方式體驗城市、刻寫城市。游逛的人來到這里,每個人的行動和面孔都映襯在同其處于同一街道中的另外一些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下,彼此成為背景。匯入購物中心“街道”的都市人彼此是匿名的,他們沒有關于彼此生活與情感的具體信息。在彼此的眼神中,他們沒有歷史,也不需要歷史的深度。生存身份中深度歷史的缺失與隱沒正是購物中心作為都市公共空間的迷人之處。因為,“這種喪失和隱瞞了內在性的陌生人,是自由的基本條件。陌生人在街道上處處都能遭遇目光,但沒有一種是熟悉的目光,沒有洞曉自我秘密的目光,沒有嚴厲的權利目光”[2]。因而,這些人“彼此從身旁匆匆走過,好像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地方。好像他們彼此毫不相干,只在一點上建立了默契,就是行人必須在人行道上靠右邊行走,以免阻礙迎面走來的人;誰對誰連看一眼也沒想到,所有這些人越是聚集在一個小小空間里,每一個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時的這種可怕的冷漠,這種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使人難堪,愈是可怕”[3]。所以,購物中心內部的“街道”依靠現(xiàn)代社會的流動性實現(xiàn)了社會關系的調整和重新整合。這種新的社會關系的組合不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是以商業(yè)化的消費關系和符號的象征性書寫為紐帶,這也強化了都市人生存的不穩(wěn)定性、表面性以及飄逸性的游離化特征。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中,西美爾曾說:“大都會創(chuàng)造這些心理狀況——隨著每一次穿越街道,隨著經(jīng)濟的、職業(yè)的和社會的生活的節(jié)律和多樣性——已經(jīng)到達了這樣的地步,在心靈生活的感覺基礎中,它創(chuàng)造了……與小城市和鄉(xiāng)村生活的感覺—心靈階段中那種慢騰騰的、已習以為常的、更為平緩地流駛的節(jié)奏之間的對立?!盵4]在這種臨時集結而成的社會關系中,都市人將自己呈現(xiàn),又將自己鎖閉,也將他人拒之門外,唯一可以識別的是他們身份擁有的金錢符碼的多和少。因而,購物空間的相遇對于每一個進入其中的人而言都是尋求奇異存在感的一連串修辭。

    內部街道的空間復雜性編織了一系列復雜社會關系,這一系列復雜的社會關系還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購物者在購物中心中處于尊貴的地位,被尊奉為上帝,但是作為上帝的購物者也要在物與品牌的審視中接受購物中心的一套規(guī)則,因而缺乏主體性,并不自在。這從購物者在購物中心中將他者對象化以及被他者對象化的現(xiàn)實中可以見出,從他們冷漠的眼神和態(tài)度中可以見出。當購物者進入購物中心時,他們就必須開始接受購物中心對他們的注視,接受來自物和導購員(代替物進行判斷)的雙重注視。這多重注視在使購物者獲得一種上帝的心理暗示的同時,也給予購物者帶有壓迫性的審視。這種壓迫性一方面來自商品本身,購物中心中華麗商品的價格品牌構成一種威勢,默默地衡量著購物者的身份地位和消費能力,也提醒購物者的自我衡量。另一面則來自于導購員的審視目光,導購員的審視是商品目光的人格化,也是商品審視目光的外化。因而,導購員審視性的注視傳遞的判斷不屬于其個體,而屬于整個商品集合,屬于消費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核心。所以,行走在購物中心“街道”中的購物者必然要接受他人,尤其是導購員的評判。購物者行走的姿態(tài)、著裝,眼睛著落處是正品、打折區(qū)還是甩貨的花車,這些都是導購員判斷購物者身份的依據(jù)。導購員以此判斷購物者是專買高檔品、新品上市昂貴衣服的高檔消費者,還是只掃打折貨的普通顧客,并以此決定對購物者的態(tài)度。因為顧客身份與消費能力的不同在導購員眼中的價值不同,所以,導購員的目光必然是交織著審視冷漠與熱情逢迎的。雖然他們制服統(tǒng)一、表情一致,而且問候一致:“你好,歡迎光臨”“慢走,謝謝光臨”等,但導購員的這些程式化招呼,看似熱情卻沒有情感,沒有眼神交流,只有機械的語調和功利的判斷??梢?,購物中心中人與人之間的招呼和問候不再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而是一種商業(yè)流水線的正常運作。這時,導購員或冷漠或逢迎的程式化的迎接和問候不僅將進入購物中心的購物者物質化,也將他們自己物質化。因為導購員判斷世界的標準不是人情,而是物性價值,所以,導購員的評判眼神充滿了物化的標準和規(guī)定,他們也因此會因為自己導購的是名牌或者貴族產(chǎn)品而有身份倍增的優(yōu)越感,從而擺出冷傲的神氣對進入其專柜的購物者視若無睹。這不僅將購物者等同于物化的對象,也使他們自己與自己推銷的商品一起表現(xiàn)出“物化”的符號性特征,他們自己同樣也被消匿在物化系統(tǒng)中。執(zhí)行物化評判標準的導購員的存在本身無疑也表現(xiàn)為一種非人格化的虛無狀態(tài)。當導購員的目光審視將商品的意識評斷進一步強加給購物者時,購物者感到這雙重壓力的進逼,感受到燈光環(huán)繞中的無處不在的他者目光的促逼。因而,進入購物中心的購物者往往會越過導購員將目光直接落向商品,有的是為了表明自己至尊的身份,不把卑微的導購員放在眼里,有的則是逃避導購員令人不悅的鄙視和評判。當然,購物者也可以因為自己被奉為上帝的尊貴地位將導購員放在被判斷的物化位置,因為導購員的服務者地位而降低其與自己相比的身份層級,從而將導購員對象化。

    除卻購物者與商品及導購員之間的對象化關系外,購物者之間也在近距離的碰面中相互判斷。在相互對象化的關系中,購物中心中的導購員與購物者以及購物者之間便將自己隱藏并嫁接在商品符號背后,呈現(xiàn)出自我物化的非人格化狀態(tài)。此間,他們共同接受著商品邏輯的強制,與商品一起表現(xiàn)出物化性特征。而購物中心中人們臉上幾乎一致的冷漠及其與他人目光相遇時的躲閃與不屑,正是購物中心社會關系中物化人格的重要表現(xiàn)。這表明購物中心中的都市人群只對物感興趣而不對人感興趣,他們正生活在虛假的失去溫度的熱情中。

    (二)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空間特性

    就整體的空間格局而言,購物中心的空間結構具有開放性和封閉性的雙重特征。這雙重特性與都市空間所具有的開放性與封閉性的悖論性特點相一致。都市本來是人類文明與技術文明極其開放和發(fā)達的結果,而開放也是今天全球化文化意識與現(xiàn)實的重要表現(xiàn)。但是,都市又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世界將都市人的生活收攏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購物中心的空間組合體現(xiàn)了這種開放性與封閉性的雙重結合。

    首先,景觀電梯、步行樓梯以及多側的上下滾梯等,使得購物中心的結構四通八達、玲瓏巧致,處于可以透視的空間狀態(tài)之中。這使購物中心的空間設計將空間的開放性、便捷性、包容性、消費性運用到極致。同時,從空間功能上看,購物中心各種功能空間的組合為購物者提供了周全的生活空間和主題服務,滿足購物、閑逛者的全方位需求:休息、用餐、娛樂、聊天等等無所不包。這種空間功能設置的周全完滿使購物中心的世界格局看起來盡善盡美。它似乎提供了這個世界能夠提供的幾乎一切,也就是說,購物中心提供給都市人的生存現(xiàn)實幾乎是自足的。當購物中心的空間功能有這一層暗示時,空間功能的周全自足又會帶來空間意識的相對封閉性,讓進入其中的人無暇向往外面的世界,并暫時隔離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因而,購物中心空間體系的周全又在一個悖論性的意義上提示人們,這個世界沒有縫隙。這意味著生存在這里的人們沒有不滿和焦慮,也意味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只有在購物中心中的生活本身。這使購物中心又體現(xiàn)出一種嚴格的與外在世界相隔絕的封閉性,它使都市人愿意蝸居在購物中心的狹小空間和都市的隔絕空間中。購物中心空間的這種封閉性無疑是都市空間封閉性的縮影,因為它的格式化空間以及功能自足與都市空間精神不斷內化的特質正相對應。

    其次,購物中心的封閉性還在于它的光熱溫度調控系統(tǒng)以及人為的氣候環(huán)境。由于購物中心多是立體框架結構,很少有好的采光條件,所以,無論白天晚上,購物中心總是包裹在人工白晝當中。除了為解決光照需要之外,全天持續(xù)的燈光照明環(huán)境也是為了營造高貴和奢華的氛圍以及商品的視覺化效果。同時,無論冬夏,中央空調始終將購物中心室內溫度維持在恒定的狀態(tài)下,這就使購物中心始終處在恒定的光熱氣候環(huán)境中。人工化的舒適為的是讓人流連忘返,讓人盡可能長時間地待在購物中心中。但是,購物中心懸置了自然時間、天氣,懸置了真實的自然變化,以恒溫的空調環(huán)境取代了冷熱變化、冬暖夏涼的自然氣候變化。這同樣強化了購物中心空間的封閉性特征。于是,購物空間將自然環(huán)境驅逐出都市人的生活視野和行為視野,將自身變成一個懸置出來的視覺景觀。

    在都市人流連于購物中心的流光溢彩時,都市人被征服、被洗禮、被馴化、被滿足。作為都市人的我們眩暈于這一滿足的空間,我們迷失了,同時也被隔絕了:與外面的現(xiàn)實生活隔絕,與我們自身庸常的生活隔絕。這一隔絕屏蔽了都市人對外面世界的敏銳神經(jīng),使都市人表現(xiàn)出精神的麻木性。這使他們在離開購物中心時,路經(jīng)那些沿街乞討的人而能視而不見,而能心安理得。因而,購物中心空間的文化特點只能是人性的,而非人道的。因為它提供的是人體舒適的溫度、周到的服務,……但是它卻讓都市人遺忘或者有意忽略這個世界上還有貧困、饑餓,還有被遺忘的人,還有環(huán)境污染等現(xiàn)實問題需要社會群體的關心和共同參與。因為超現(xiàn)實的購物中心隔離了室外的擁擠雜亂和污穢,為都市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更溫柔的快樂。因而,購物中心成了逃避主義者的一個庇護所,一個溫床,一個沒有痛感的地方:只有舒適,沒有不滿。在購物中心的溫床中,都市人的身體沒有痛感,因為它被保護;都市人的思想也失去了痛感,因為它被迷幻。

    二、購物中心的空間拓殖

    購物中心從來都不是一個無名的存在,它會通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存在和形象寫入都市人的意識,從而建構都市人與購物中心之間的持續(xù)性關系,實現(xiàn)購物中心的空間延伸和拓展。因而,購物中心的空間組織同樣不僅局限在有限的封閉空間之內,它還通過各種形式將購物中心的空間模式向外拓殖。

    首先,購物中心的空間拓殖是以具體可見的形式展開的,其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樓體廣告、店慶活動和促銷廣告,以此將購物中心意識擴展到都市人生活的各個角落。形形色色的廣告隱藏著資本制度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深層秘密。它們是策劃者們努力說服都市人保持強勁消費欲望的手段,促使都市人不斷消費其真實需求以外的物品,以滿足資本積累的真正需求。樓體廣告將進駐購物中心的各種品牌高懸在購物中心的樓體外面,展示出購物中心的品位層級和高貴魅力,向人們發(fā)出邀請。而周年店慶、促銷、打折、返券等活動則將都市人緊緊捆綁在邏輯隱秘的消費鏈條上,公休日或者節(jié)假日也被購物中心的營銷集團打造成消費者期待的各種購物節(jié)慶和狂歡節(jié)慶,打造成都市群體新的民俗和儀式化的集體活動。購物中心還會用“新款上市”的廣告誘引消費者亢奮的購買欲和喜新厭舊的心理,通過換季商品打折滿足低檔消費者高檔消費的歡樂體驗。

    其次,網(wǎng)上商城是都市購物空間的延伸與替代。由于網(wǎng)上商城不需要實體商鋪,因此節(jié)省很多租金費用,這使網(wǎng)上商城的購物更加便捷和便宜。同時,由于網(wǎng)購的便捷化,購物者不需要驅車勞頓,不需要逛到心煩意亂,在家里甚至在辦公室就能輕松完成購物,這使購物和消費更加舒服、迷人和暢通,也更加隨時隨地和不離不棄——購物變成都市人的日常業(yè)務。隨之,網(wǎng)郵、快遞相應發(fā)展,將都市人的工作場所、家庭空間——都市人的每一處空間和每一個時刻都變成一場隨時在線的購物時空。這當然也意味著都市人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隨時被快遞所連接的消費和購物所介入和打斷。這種新拓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改變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狀態(tài)和工作狀態(tài),使都市人可以隨時購物,隨時等待快遞物品。并且,網(wǎng)購刻意在廣告宣傳中渲染了“搶購”的風尚,形成了持續(xù)不斷的消費性刺激,使網(wǎng)客們始終保持亢奮的購物神經(jīng)。為了維持亢奮的購物興趣,網(wǎng)絡營銷通過編織一套時刻在線的廣告信息網(wǎng)絡,并經(jīng)由手機、郵件以及網(wǎng)頁的鏈接發(fā)出對購物者的召喚和提醒,保證購物隨時隨地在場。網(wǎng)上商城購物形式的拓展使實體購物中心以無邊界的虛擬方式全面深入到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由此,網(wǎng)絡營銷將購物和消費變成常態(tài)化的欲望機制,將都市人與商品、消費之間的關系常態(tài)化和網(wǎng)絡化,使購物與消費日?;⑵骄攵际腥怂饺丝臻g的每一個可能的角落。網(wǎng)上商城與實體購物中心對都市人私人空間的滲透與侵入說明,都市空間正在向都市人生存的深度空間縱向拓延,也更表明資本邏輯策略中消費暴政在都市空間中的彌漫。

    再次,與超市的空間拓殖相似,購物中心模式往往也以被模式化復制的方式向都市之外的空間擴散。在城市向外拓展的新開發(fā)地區(qū),往往建有大型購物中心,因為新開發(fā)地區(qū)的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標志便是購物中心的進駐。購物中心在一個地區(qū)的投入建成和啟用,意味著無論怎樣層次的商業(yè)區(qū)似乎都上升到國際化層次,意味著這個地區(qū)進入了全球化的發(fā)展視野。隨后便是以所謂購物中心為核心而次第形成新的生活社區(qū)。以購物中心為核心,通過對購物中心的想象、熟悉和參與,新社區(qū)的人們開始逐漸構建一種新的認同——對以購物中心為模板的都市生活方式的認同。當購物中心成為社區(qū)人群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空間,并以此凝聚社區(qū)人群價值認同時,社區(qū)人群的身份認同便開始趨于一致,他們可能搖身從務農(nóng)的鄉(xiāng)民一變而成為都市潮流的引用者和品評者,執(zhí)行著新的都市傳統(tǒng)。以購物中心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新社區(qū)不再以平面延展的地緣性空間為基礎建立與世界之間的認同關系,而是以立體的象征性空間建立世界認同。當新的社區(qū)在新開發(fā)地帶確立起來時,都市購物中心的空間模式便得以向外復制和再生產(chǎn),與之相應,一種嶄新的身份想象亦由此展開。

    三、購物中心作為“社區(qū)”與身份的認同機制

    購物中心在空間建制上同樣體現(xiàn)出一種重組社會關系的功能性特征,它的組織形態(tài)呈現(xiàn)了都市空間社會關系的復雜性。這種重組社會關系的功能性主要體現(xiàn)在購物中心的社區(qū)性特征,以及這種社區(qū)性空間對都市人身份認同、區(qū)分和建構的主要作用。

    (一)購物中心作為社區(qū)

    社區(qū)是指在相對固定的地理區(qū)域范圍內,由相應的社會團體形成的社會組織方式。社區(qū)中的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互相來往,行使社會功能,創(chuàng)造社會規(guī)范,從而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yè)。社區(qū)的文化意義在于它與人的文化性、制度性活動以及人的需要之間有內在的關系。因而社區(qū)是具有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文化方式,即“功能”。社區(qū)內部有屬于以社區(qū)認同的人們賴以生活的社會結構以及與之相配合的社會原則。同時,社區(qū)不僅僅指人們之間的生活聯(lián)系,也指社區(qū)人群內部所具有的共同的意識和共同的關懷,指與特定地點和場所聯(lián)系起來的社區(qū)人群之間的綜合性社會關系。所以,處于同一社區(qū)場域中的人們,往往具有共同的社會認同感。在傳統(tǒng)社會中,社區(qū)中的人們是相互熟悉的。他們生活中共同的認同感源于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親情,而這是在共同的情感主體下建立起來的認同,其中有交往、有包容、有矛盾,他們不僅熟悉其共同社區(qū)群體中的成員,還熟悉他們的處世方式和情感方式。因為他們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中生活,因而,他們分享共同的命運。在此基礎上,同一社區(qū)中的人們建立起對生命與世界的認知,一旦這種認同建立起來,社區(qū)中人們的生活和生命體認就具有相對穩(wěn)固性的特征。

    都市中,購物中心構成了一個有別于以血緣為核心的傳統(tǒng)社區(qū)的社區(qū)實體。如果購物中心從功能而言構成一個社區(qū),它同樣要為共享這一社區(qū)的人們提供相似的生活方式的建議與實現(xiàn)這些生活方式的具體途徑,從而奠定社區(qū)認同的基礎。在購物中心所結成的社區(qū)中,建立社區(qū)認同的基礎和紐帶是以物為核心的消費關系,而非傳統(tǒng)的宗親血緣關系紐帶。所以,購物中心是流動性較大但又相對固定的新的社區(qū)形式,它打破以單位或者居住社區(qū)為單元的身份認同空間,使不同身份的人在進入購物中心之后的體驗中形成新的身份認同,這種認同是在對物的占有過程中實現(xiàn)的。當購物者進入購物中心,他們就暫時脫掉現(xiàn)實中的日常身份,開始形成新的身份認同意識,參與不同身份之間的彌合與重新組合。在購物中心中閑逛的人是對日常倫理關系的打破和暫時剝離,是對日常生活責任的暫時擱置,是對另一種社會關系建構的實踐。因而,購物中心社區(qū)共同體的形成為都市人提供了暫時逃離日常生活的另一種空間和想象。當陌生的人群在都市購物中心中短暫會面、模糊相遇時,他們便開始構建人與人之間特有的社會關系形式,構建人與人之間新的感知系統(tǒng)和身份認同機制。這種新的認同機制的核心是物質、地位和身份的確認轉換與遷移。購物中心中,隨遇而安的身份認同模式強化了都市生存的漂泊感和無根感,使都市人既失去了與自然世界以及土地之間的直接關系,又缺乏與固定人群之間的契約性關系。所以,都市人對他人的認知和評價也多是從外部而不是內部開始的,因為他們缺乏共同體認一件較為長久事件的相對固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因而,都市的社會關系松散而短暫,呈現(xiàn)出強烈的異質性特征。所以,購物中心某種意義上就提供了形成都市人臨時但卻長期有效的群體認同的空間。在對購物中心的社區(qū)認同中,人們建立起對都市空間及其文化意志的集體認同。

    (二)身份認同及其方式

    “身份”是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位置,其核心內容包括特定的權利、義務、責任和忠誠對象,以及價值認同和行事規(guī)則。一種身份認同便是一種按照特定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行為處事的方式,是一種存在方式、價值選擇和生命體驗的區(qū)別和標志。特定的身份等級擁有特定的權利和地位,而這些將直接決定和影響相關人群生存情緒的形成和表達以及他們的自我體認?!盁o論一個人于存在者處把握到的是什么,這種把握總已經(jīng)包含了對存在的某種領悟。”[5]身份認同通常與內在于生存感知的持續(xù)性、整體統(tǒng)一性和自我意識相關聯(lián)。身份認同涉及“我是誰”、“我該怎樣的”等自我建構與認同問題,其內核是關于“自我”的詢問。而與自我構建相連的是主體性問題,這是現(xiàn)代性哲學的核心命題。“現(xiàn)代哲學的身份觀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即認為存在著一個自我或內核,像靈魂或本質一樣一出生就存在,雖然最終會有不同的可能發(fā)展,但在人的一生中基本保持不變,由此生發(fā)出連續(xù)感和自我認知。”[6]所以,笛卡爾以“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來證明一個給定的和先驗的自我的存在。后來的洛克把自我定義為“有意識地思考著的事物……感覺或意識到快樂和痛苦,能夠開心或憂傷,在意識所及的范圍內關心著自己”[7]。洛克的定義指出了一個身份認同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也就是,意識在時間上的延續(xù)對主體身份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時空的連貫和延續(xù)對于身份認同至關重要。

    連續(xù)感的生存感知是傳統(tǒng)社會的標志,而其根本在于時空還未被分化的一致性。但是,在購物中心中,商品影像的快速更迭又在時刻摧毀這種建立連續(xù)感和統(tǒng)一感的可能。因為層出不窮的產(chǎn)品制造欲望,誘引關于身份、地位、形象以及生活方式的新的想象與重組。在背景不斷轉換的購物中心的空間世界中,都市人們實現(xiàn)身份認同首先是對購物中心功能的啟用,其次是對購物中心中品牌的認同。不同消費能力的人如果擁有同一品牌,則意味著他們在品位、檔次與消費能力上趨于一致,他們同屬于一個陣營,從而實現(xiàn)身份認同的隱性對接。

    所以,對于很多人而言,自我身份的想象與建構與對外在象征性物品的獲取直接相關。即都市人個體的身份確認就取決于一個人通過一套明確的個性化商品來組成連貫的自我形象的能力。所以,購物中心中,身份以及身份認同的形成要在一系列的對境關系作用中獲得和實現(xiàn)。而購物者在購物中心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購物體驗透露了他們建構身份認同的具體過程和方式。在《購物狂的世界》中,作者形象地描繪了一個購物狂的購物體驗:“她把它放進一個放著光澤的后袋子里,袋子上還有暗綠色的拎繩。她把袋子遞給我,我簡直想閉上我的眼睛,這感覺實在太美好了!那一刻,當你的手指纏繞著一個閃閃發(fā)亮、一點褶皺都沒有的袋子的拎繩時——里面裝著的所有華麗的東西都變成了你的。這像什么?它就像是饑餓數(shù)天后,嘴里塞滿了熱乎乎的奶油土司;又像是早上醒來意識到今天周末;還像做愛時的高潮時刻。我腦海中一片空白。這是純粹的、完全屬于個人的快樂?!盵8]購物狂對生命的感受也即身份的體驗不是向另一個情感主體尋求的內在交流,而是完全來自于華麗之物的刺激。這種高峰體驗的物質化和外在化,與物的擁有、金錢的占有以及象征價值的擁有和實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梢姡徫镏行脑诮M織進入其中的復雜人群的社會關系時,在通過消費來區(qū)分人群身份時,也通過特殊的營銷策略來進行身份的彌合,從而維持購物中心社區(qū)人群的多樣化和穩(wěn)定性。這些策略包括購物中心運營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新款上市、換季商品促銷等銷售模式。這些慣例性營銷策略使低檔消費高檔享受成為可能,它實質上是一種象征性的補償,一種恩惠的舉動,這種營銷模式實現(xiàn)了消費者身份的想象性提升。因而,這種運作模式是社會階層之間差異的彌合劑,遮蓋并弱化關于階級差異的清醒認識,使差異性身份在購物空間的象征性兌現(xiàn)中得以重新組合。當都市人身份處于滑動的過程中時,身份的重組就有了可能,而購物中心提供了現(xiàn)實有效的空間。

    但這種現(xiàn)實有效無疑又是暫時性的、更替性的和流動性的。因為購物中心中的生存環(huán)境無論生存背景還是生存前景的個體都處在動蕩變幻中。所以,當都市人拼命購物時,他們表面上是追逐時尚,實質上是在追逐自我不斷分解的身份碎片。因為都市空間的流動性特征,使得都市人的認同又處于不斷的滑移變遷中,使得都市人的生存處于動蕩漂泊之中。所以,購物空間中的身份重組也存在悖論,并非永久有效,因為消費者依靠商品的身份建構和確定在消費的生產(chǎn)邏輯中將始終處在有待完成的狀態(tài)中。所以,都市人在購物中心中的身份找尋是不斷被逼迫、不斷被破壞,又不斷被重構的。這樣一個身份不斷離散的過程,是一個最終不可能真正建構起來的過程,因為一旦都市人的自我身份認同清晰固定,那么都市資本就很難再對都市人的身份進行規(guī)劃和書寫。但是,這不斷替換和推新的消費方式和推銷方式以及與之相應的消費方式所完成的恰恰是對延續(xù)性記憶的攔截和破壞。所以,這種離散的狀態(tài)也同樣被先定地植入進都市資本運轉的特定邏輯當中。這種持續(xù)不斷的消費轟炸使消費者必須保持持久的消費興奮和消費能力。因而,購物的延展性不僅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它提前預支了購物者的未來生命,購物者被提前交付給持久的社會消費行為,消費者不再是自為的主體,而是被迫持續(xù)活動的木偶。這是消費與生產(chǎn)的加速度行為,也是消費社會持續(xù)轉嫁給都市人的壓力。它們共同構成消費社會的集體強迫癥,這也是都市精神分裂癥的重要原因和表現(xiàn)。

    [1]鮑德里亞.物體系[M].林志明,譯.臺北:臺灣時報出版社,1997:221-222.

    [2]汪民安.街道的面孔[M]//孫遜.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輯——都市文化史:回顧與展望.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87.

    [3]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張旭東,魏文生,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75.

    [4]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城市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32-141.

    [5]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4.

    [6]拉倫.文化身份、全球化與歷史[M]//包亞明.后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00.

    [7]洛克.人類理解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309.

    [8]金索拉.購物狂的異想世界[M].李玉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8.

    打開中華經(jīng)典的秘藏——《中華經(jīng)典十二部淺說》簡介

    《中華經(jīng)典十二部淺說》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于2015年7月出版,是作者鐘永圣博士發(fā)表在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上的專欄文章的結集。本書一共收錄了十二篇文章,分別介紹了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十二部,題目是:《道德經(jīng)》管窺;《論語》全印象;《壇經(jīng)》的氣象;《黃帝內經(jīng)》外觀;《易經(jīng)》不難;《詩經(jīng)》思無邪;時應尚《書》;《莊子》裝了些什么;《大學》大在哪里;《中庸》中不中用;《孟子》的“中國”夢;管窺《管子》。

    書中介紹,現(xiàn)在可考見的中華文明的起源,肇端于6400年以前的伏羲畫卦。據(jù)說那時沒有文字,可是《易經(jīng)》的道理已經(jīng)通過陰陽變換的“二進制”法則揭示出來?,F(xiàn)在所說的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道、儒、醫(yī)、武等各家學說,都離不開《易經(jīng)》的法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典籍記錄,構成中華文化傳統(tǒng)原創(chuàng)經(jīng)典,這些群經(jīng)所論,都是修道、治國和積累德行的真實體會,都是天人合一境界的真實描繪。會的人一望即知,心照不宣,妙不可言。不會的人,不懂的人,只看表面文章,只能看到文學境界。例如后世禪師也往往把偈語寫得很像情詩,其實都是地道的《詩經(jīng)》傳統(tǒng)。《詩經(jīng)》所述,全是儒家的修養(yǎng)和道家的修煉場景,因為寫作《詩經(jīng)》的時候,還沒有儒家、道家這種“道為天下裂”的沒落景象。說《詩經(jīng)》是古代農(nóng)民的農(nóng)閑創(chuàng)作,純粹是不了解歷史的臆測。

    鐘博士認為,孔子時代才把教育擴大到平民階層,那么孔子之前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甚至不識字的農(nóng)民不太可能創(chuàng)作出《詩經(jīng)》那樣高妙的表達,它是上古時代的圣賢作品。這說明中華文明不但有悠久的遠古傳承,而且這種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廣度,真是“鵬之大,翼若垂天之云,不知其幾千里也”。我們只有全面學習和繼承,才能了解其中的精神和奧秘,服務于當下的生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C913.33

    A

    2017-07-20

    張紅翠(1978-),女,博士,副教授;E-mail583863952@qq.com

    1671-7031(2017)05-0104-08

    猜你喜歡
    導購員都市人購物者
    夢中導購員
    Kiss and Ride
    超市布局讓人變胖
    愛自己 你做到了嗎
    時尚北京(2018年12期)2018-12-20 01:15:48
    《向北方》中的壓抑空間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一線城市電商增長瓶頸
    啥優(yōu)點
    喜劇世界(2016年8期)2016-12-07 01:47:12
    “四步”走向電動車“金牌導購員”的成功之路
    新能源科技(2016年8期)2016-02-23 19:53:37
    柜臺導購中兩個常見問題的處理
    中國商論(2011年33期)2011-08-15 00:49:14
    跨國公司通過購物者研究雙贏
    新營銷(2010年7期)2010-07-15 05:40:26
    攀枝花市| 景东| 原阳县| 乐清市| 福建省| 西城区| 深泽县| 柳州市| 五大连池市| 合川市| 白山市| 象山县| 阳高县| 改则县| 栾川县| 海门市| 平顺县| 周至县| 娄烦县| 新晃| 阿克| 义乌市| 桑植县| 乌兰察布市| 闵行区| 彰武县| 辉县市| 卫辉市| 峨眉山市| 略阳县| 三河市| 罗山县| 桑植县| 慈利县| 突泉县| 玉田县| 和顺县| 同江市| 凉城县| 华安县|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