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禹軒 單明華 王 菁 孫雨瓊 (大連民族大學 106600)
論漫瀚調民歌的藝術內涵和美學價值
——以內蒙古準格爾旗為調研中心
金禹軒 單明華 王 菁 孫雨瓊 (大連民族大學 106600)
在風起云涌的時代大潮里,文化軟實力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競爭的有力武器。重視傳統文化自身的發(fā)展意義以及本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逐漸成為了重中之重。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史上,不同文化的形成都基于特殊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環(huán)境。漫瀚調民歌正是在這種時代碰撞、民族交融的歷史契機下應運而生。漫瀚調民歌是傳唱在內蒙古河套平原,以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準旗為“中國民間藝術(漫瀚調)之鄉(xiāng)”。)為發(fā)祥地的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提起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以下簡稱準旗),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蓬勃發(fā)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城鎮(zhèn)面貌。的確,經濟指數的不斷提升,使得準旗的面貌煥然一新,以煤海明珠的新身份傲立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殊不知,除了物質文化之外,當地人民最引以為傲的還是他們的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源自于生活在當地的蒙漢兩個民族音樂上的碰撞,是各具特色的兩族文化藝術上的的結晶——著名的漫瀚調民歌。耿生廉在《我國民族民歌歷史簡述》一文中說:“民歌是民族音樂乃至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蓖ㄟ^一個地域的民歌,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這一地區(qū)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能了解到這個民族的民風及娛樂方式。民歌就是體現整個民族自然純樸本來面貌最好的方式之一。
文化;民族融合;藝術內涵;和諧發(fā)展
本論文是“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蒙漢交響曲——內蒙古準格爾旗漫瀚調民歌的藝術內涵與開發(fā)價值的研究》(G201612026029)結項論文
歷史上,曾有土方、羌方等北方游牧部落以及匈奴、鮮卑等眾多北方游牧民族先后踏上鄂爾多斯這片土地,留下自己的文化印記。在軍事上,鄂爾多斯處于中原統治地區(qū)與少數民族統治地區(qū)交界的位置,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的居民或常年征戰(zhàn)、或和睦相處,在不知不覺中將彼此文化滲透。而現在的鄂爾多斯因地處晉冀蒙交界,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在中國西部地區(qū)飛速發(fā)展。從古至今,蒙漢兩大民族攜手各民族兄弟姐妹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合力促成該地區(qū)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15世紀中葉,守護圣祖成吉思汗陵寢宮的“八白室”鄂爾多斯部入駐河套地區(qū),并定居,河套地區(qū)后被稱為鄂爾多斯。居住在此的蒙古族“黃金家族”將鄂爾多斯視為蒙古族精神圣地。明中期之后,中原地區(qū)統治者為削弱少數民族的力量,對鄂爾多斯地區(qū)進行的隔離政策,限制鄂爾多斯地區(qū)蒙古族與中原人民往來。這樣的政策雖然給當地居民的經濟生活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卻使得鄂爾多斯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
一直到清光緒年間,在鄂爾多斯定居的晉、陜農民和商人越來越多,甚至形成了移民高潮。晉陜的漢民將中原農耕文化,民間文化帶到鄂爾多斯,同時漢文化也被當地的蒙族民間文化所影響。漸漸地,兩種文化激烈碰撞后孕育的種子漫瀚調民歌也就在鄂爾多斯地區(qū)這片沃土生根發(fā)芽。
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漫瀚調民歌當屬最耀眼的新星。漫瀚調民歌產生于蒙古族和漢族雜居的,人口較為稀少、居住較為分散的半農半牧區(qū),發(fā)祥于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漫瀚調產生于近現代,是以蒙古族短調民歌為基礎,吸收晉西北漢族爬山調和陜西信天游的一些旋律、唱腔而形成的新民歌歌種,也是中國地區(qū)少有的因民族文化融合而新生的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
“漫瀚調調脆個錚錚音,蒙漢兄弟越唱越惹親。漫瀚調是那盤盤根根柳,笑聲聲唱出個手拉手。黃河水繞著準格爾旗流,流進蒙漢人民心里頭。天又長來地又久,蒙漢人民情誼萬輩留……”在準旗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音樂廣場。在這里生活的人,不管是已在遲暮的老人還是牙牙學語的幼童,不管是蒙族還是漢族的兄弟姐妹,人人都會哼一首漫瀚調。行走在這里,不論是在田間還是在牧場,隨處都能聽見漫瀚調悠長的旋律,似在訴說著準旗的故事。
雖然,漫瀚調是蒙漢兩個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但是部分人簡單地認為“漫瀚”二字是“蒙漢”二字的諧音,這樣的理解未免有些單純。漫瀚調民歌的“漫瀚”二字,在蒙語里是“笀赫”的譯音。意思是“沙丘、沙漠、沙梁”,因此漫瀚調也被翻譯為沙漠調、沙丘調。在采訪準旗教育局楊局長時,他告訴筆者,準旗原政府所在地是沙圪堵鎮(zhèn),那里地域遼闊,但自然環(huán)境較為惡劣,沙地、沙丘遍布。漫瀚調民歌因此得名。
準格爾旗處在三省交界的特殊位置,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相連的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它成為沙漠調的獨特環(huán)境。廣袤丘陵與茫茫沙漠自有一種渾厚的底蘊與廣闊的胸懷,這給了漫瀚調自然的基調。而且從古至今,準格爾旗經歷了從畜牧業(yè)到農業(yè)再到畜牧與農業(yè)相結合的階段,再到如今經濟的蓬勃發(fā)展,是漫瀚調產生與發(fā)展的社會背景。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準格爾旗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方式,也影響了漫瀚調。漫瀚調的歌詞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為生活增添了色彩。
喜歌善舞的準格爾旗居民常常在茶余飯后,勞作之余歡聚在一起。演奏的時候常常有樂隊伴奏,伴奏的樂器一般以“揚琴”“四胡”“枚”為主。男女老少喜歡唱的都可以上臺進行演唱。有時,路過的客人有興趣也可以走進來聽一聽,唱一唱,場面十分熱鬧。這種演唱方式叫做“坐唱”。晉陜民間也有一種演唱方式叫做“打坐腔”,由樂隊伴奏,演唱“二人臺”“山曲兒”。鄂爾多斯地區(qū)蒙古族的“坐唱”形式與晉陜漢族的“打坐腔”十分相似,所以后期漫瀚調民歌也與“二人臺”的部分演繹方式結合在一起。
熱情好客的準旗蒙古族居民在家里進行演唱的時候也會邀請漢族的鄰里一同進行演唱。準旗的蒙族與漢族和睦相處,相互感染,促進蒙漢兩族音樂文化很好的交流與發(fā)展。優(yōu)美動聽,熾熱明快的蒙古族短調收到了漢民族群眾的喜歡。而晉陜漢民族群眾在傳唱的過程中也很自然的融入了一些晉西北、陜北民歌的唱腔和旋法,使蒙古族短調民歌的韻味發(fā)生了變化。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早期在蒙漢兩族文化語言還不完全相通的情況下,漫瀚調的歌詞常常是蒙漢語混合使用。每句歌詞都是一半蒙語、一半漢語。舉個例子:
日牙烏奎(馬兒不走)拿上鞭子打,
努胡口依日奎(朋友不來)捎給一句話。
爬場毛驢也是依勒吉圪哇(毛驢哇),
小腳腳女人也是努呼日哇(朋友哇)。
在采訪漫瀚調傳承人王鳳英老師時,王老師告訴筆者,演奏吟唱漫瀚調的時候,不僅能使人們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還能夠把人們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通過這種演唱的方式演唱出來。漫瀚調演奏的場合沒有限制,漫瀚調的題材也沒有限制,個人的心情、生活的現狀、甚至是社會的現實都可以通過漫瀚調演唱出來,這是表達心情強有力的方式。也是漫瀚調最大的特性之一瀟灑隨意。
漫瀚調有兩種演唱形式,一種是個人獨唱,一個人在田間勞作的時候,或者在家里做一些輕便家務的時候,為了解悶、提神、抒發(fā)感情,常常一個人或放聲高唱、或低聲吟唱。沒有樂隊伴,也沒有人應答,或緊或慢的唱上三五句,這就是漫瀚調一個人的清唱。
漫瀚調還有一種演唱形式就是兩個人對唱,對歌是漫瀚調特有的表現形式,也是最活潑、最有情趣的表現形式。王老師還告訴我們“漫瀚調最大的優(yōu)點以及最大的難點就是即興編詞”。普通歌曲通常是寫好一首曲子、編好固定的詞,再進行演唱就可以了,漫瀚調非也。漫瀚調的曲子編寫好后,演唱者可以將任意的心情,任意的題材填進去演唱,而且這樣的歌詞不是提前編好的,而是演唱者到了演出的地點,根據演出的場合、演唱者自己的心情即興編詞演唱。即興編詞對演唱者要求極高,因為漫瀚調歌詞講求句句押韻。在很短的時間內,既要接出上一個人拋出的歌詞,又要接出押韻的下一句歌詞,難度可想而知。
在準旗漫瀚文化區(qū),文化融合的歷史遺存分布極廣。有大窯文化遺存、古長城、古墓群、巖畫、宗廟、敖包以及這一帶極為豐富的農耕旅游文明。這些文物證明豐富的歷史遺存與深厚的自然人文資源是構成漫瀚文化的核心表征。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鄂爾多斯地區(qū)工業(yè)化的實施逐步積累,農耕文明與機械化文明相互結合,加速了漫瀚地區(qū)從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的轉變。但是這種作用也是相互的,就準旗為例,準旗今天取得經濟、社會進步的發(fā)展成績,絕不是偶然,而是文化積淀的必然結果。任何經濟的發(fā)展都是人的本質的發(fā)展與改變的結果。準旗的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準旗經濟的繁榮與發(fā)展。
漫瀚文化區(qū)的繁榮與發(fā)展,使漫以準旗為核心文化區(qū)的漫瀚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和改善。隨著漫瀚文化區(qū)經濟、社會、文化影響力的逐步提升,漫瀚文化區(qū)的核心理念也將日益突出。準旗作為漫瀚調藝術之鄉(xiāng),在內蒙古音樂系統乃至中國音樂系統中處在主導地位。準旗自覺承擔責任,提升漫瀚文化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影響力,使少數民族地區(qū)文化形成一個自覺、自信的文化范疇。
漫瀚文化的內涵及其影響力對于豐富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資源優(yōu)勢。也是一筆難以估價的資本。這種影響力將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他各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同時漫瀚文化也會隨著時代發(fā)展而日新月異,與時俱進。
中國是一個戲曲大國,戲曲樣式多種多樣。時代發(fā)展的大潮流孕育了多元化文化,戲曲的發(fā)展受到了威脅。作為地方小劇種,原生態(tài)文化樣式的戲曲——漫瀚調該怎么發(fā)展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激發(fā)年輕人欣賞和學習的興趣是我們關心的核心問題。不僅僅是當地的年輕人,更應該拓寬受眾,鼓勵喜歡愛好漫瀚調的全國的年輕人都去傳承和發(fā)揚它,這才是真正的發(fā)展道路。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對漫瀚調的傳承觀念應該有所改善,鼓勵人們去學習,去創(chuàng)新,在新時代背景下漫瀚調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增添新內容,適應時代的同時也要保留特色,這兩者相輔相成才會讓漫瀚調大放光彩。而且人們也應該開闊眼界,不只是在鄂爾多斯,也要學習其他戲曲樣式的宣傳發(fā)展方式,找到自身的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