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健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從“低認知”到“全民藝術普及”
——群藝(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的創(chuàng)新方式調研報告
邢 健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當前在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群藝(文化)館在標準化建設、數(shù)字文化館建設、社會化運作實踐上呈現(xiàn)出積極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受各種因素制約,群藝(文化)館與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相比,其在公眾認知度、群眾參與率和社會影響力方面還存在“三低”現(xiàn)象,直接影響了全民藝術普及的效能。本文以石家莊市開展第四次全國文化館評估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分析群藝(文化)館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從塑造群藝(文化)館公眾形象著手實現(xiàn)群藝(文化)館從“低認知”到“全民藝術普及”的轉變。
2015年,文化部開展了全國第四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石家莊市群藝館和各縣(市)區(qū)19個文化館(長安區(qū)、欒城區(qū)、高邑縣3館未參評)開展了公眾滿意度調查問卷工作。本次滿意度調查采取隨機抽樣方法,通過問卷調查、街頭攔訪、入戶調查等方式進行,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330份,收回4943份;調查對象主要是在校學生及教師、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職工、城鄉(xiāng)居民等;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文化館組織的各類活動的參與情況以及對文化館的滿意情況等。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看到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公眾認知度低
石家莊市群藝(文化)館及其提供的相關服務在市民當中的認知度低,調研時對文化館、群藝館“不清楚”的回答占到52.1%。
(二)公共文化活動參與度低
該項調研涉及的展覽、演出、慶典、賽事、交流、培訓等各類公共文化活動中,主要表現(xiàn)在對2014年內參加群藝(文化)館免費公共文化活動方面:每周1次以上的占18.4%,每月1-2次的占20.2%,一年10次左右的占25.6%,一年5次左右占18.8%,一年1-2次的占10.3%,從未參加過的占6.7%。
(三)群藝(文化)館的服務效能差
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對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非常滿意的占總人數(shù)的44.9%,比較滿意的占總人數(shù)的50.2%,說不好的占3.5%,比較不滿的占1.2%,強烈不滿的占0.2%。
(四)群藝(文化)館服務對象有限
目前,群藝(文化)館活動參與的主體依然一老一小和基層文藝愛好者、文藝骨干,而基層文藝愛好者、文藝骨干也以中老年為主體。對于殘疾人、農(nóng)民工、農(nóng)村留守婦女兒童、困難群眾的文化服務多為自上而下的“送”和“種”,忽視了受眾的需求,形式大于內容。與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相比,群藝(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的人群著實有限。
(一)模糊不清的公眾形象
認知是一種對接,是供需雙方溝通的橋梁。群藝(文化)館滿意度的考量是以“參與”為前提的。誠然,影響公眾“參與”的因素有很多,但名稱不統(tǒng)一是直接造成群藝(文化)館公眾形象模糊的原因。從1915年在南京成立的江蘇省立通俗教育館到民眾教育館,再到解放后的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到現(xiàn)在的文化中心、藝術館,群藝(文化)館的名稱一直在變。與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形成國家—省—市—區(qū)(縣)完整的框架比起來,群藝(文化)館一方面沒有國家級的文化館,在地方名稱也不一致,省、市級稱“群眾藝術館”,區(qū)(縣)稱“文化館”。近年隨著各地改革,“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的名稱也變得五花八門。據(jù)統(tǒng)計,全國32個省級館,目前有16個還保持“群眾藝術館”的名稱,也有不少改為綜合中心、文化中心、文體中心等。名稱上的不統(tǒng)一影響了公眾認知,其職能定位連群藝(文化)館人自己都說不好文化館是干什么的,公眾也就更不清楚了,何談重塑造公眾形象、實現(xiàn)全民藝術普及。
(二)“自娛自樂”的存在感
雖然公眾對群藝(文化)館的認知度低,但是群藝(文化)館內卻一片繁忙:大型活動、陣地服務、團隊建設、輔導培訓、下基層慰問、節(jié)慶活動、展覽講座……群文人忙得不亦樂乎。2011年,免費開放政策提出后,群藝(文化)館工作量增加了許多,但卻暴露出陜西“農(nóng)家書屋變鎖屋”事件、基層演出需要找志愿者充當“觀眾”等事件。群眾不禁會問:有多少活動是老百姓真正知道、參與和歡迎的呢?結合調研結果以及實際工作來看,群藝(文化)館這種“自娛自樂”式的繁忙其根本原因就是工作的導向和評價都沒有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沒有真正考慮到群眾的需求,導致群藝(文化)館缺乏“存在感”。
(三)無溫度的傳播技能
群藝(文化)館承擔了很多節(jié)慶、主題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實施工作,也做了大量基層文藝演出和藝術培訓工作,但是由于不重視傳播,往往事倍功半。一是不重視自身的傳播平臺建設。在第四次全國文化館評估細則中,我們看到要求群藝(文化)館要有自己的館辦報刊,且要有“內部資料準印證”,但是從實際來看,很多文化館沒有,包括市群藝館編印的、榮獲全國群文期刊優(yōu)秀編輯獎的《石門風雅》。紙媒如此,數(shù)字媒體也不樂觀。評估細則中把建有網(wǎng)站,具備信息發(fā)布、遠程輔導等一定功能作為一級館等級必備條件,但實際中石家莊市僅有市群藝館有獨立的網(wǎng)站,正定縣、趙縣、高邑縣、礦區(qū)、無極縣掛靠在政府網(wǎng)站上,但長期無人問津,不禁淪為了“僵尸網(wǎng)站”。二是播內容選擇和傳播方式乏善可陳。筆者在做網(wǎng)絡搜索時,盡管對市群藝館的報道不少,但多為轉載、雷同之作,這在新媒體、自媒體時代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是筆者通過多年的觀察,認為這個現(xiàn)象在群文界很普遍,即使不少群藝(文化)館組織活動重視宣傳,也只是停留在上了電視、上了報紙、有響動就算成功的階段,傳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根據(jù)文化部統(tǒng)計顯示,2015年全國文化事業(yè)費為682.97億元,比2014年增長17.1%,人均文化事業(yè)費為49.68元,增長16.5%。僅中央財政通過繼續(xù)實施“三館一站”免費開放、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公共數(shù)字文化建設、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等文化項目,就落實中央補助地方專項資金47.80億元。各級政府下?lián)苜Y金逐年增加,群藝(文化)館事業(yè)還存在很多薄弱環(huán)節(jié),直接導致群藝(文化)館參與群體卻沒有相應拓展。不論是設施、資金、人才還是制度建設,群藝(文化)館開展工作的最終目的和最大意義都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公眾對群藝(文化)館的認知度和參與率,只一味地持續(xù)加大投入,必然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
(一)改變群藝(文化)館的陳舊理念和固有模式
通過問卷統(tǒng)計,公眾對群藝(文化)館的意見及建議有:進一步擴大免費公共活動的種類和類型;增加培訓項目,豐富培訓內容;開設適合廣大青少年的活動內容;更換演出設備,提高演出檔次;擴充內部圖書、電子等文化資源;多舉辦高層次的講座;增加演出的次數(shù);增添應急設備等??梢姀V大群眾對群文工作是有很大期許的。這就需要我們以服務社會公眾為核心,以社會公眾需求作為服務導向,千方百計了解公眾需求、改進服務內容和方式,讓公眾了解群藝(文化)館。
(二)提高公眾對群藝(文化)館的公眾形象認知
公眾的參與度和評價是對群藝(文化)館工作最根本的衡量標準。因此,需要我們群文人從知識普及、欣賞普及、技能普及、活動普及等具象方面入手,利用出版物、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作品、藝術培訓、文化活動賽事等讓老百姓了解藝術、展示藝術、親近藝術、參與藝術,讓老百姓唱起來、跳起來、樂起來。
(三)提高公眾對于群藝(文化)館服務信息認知
具體來說,就是在借助社會媒體宣傳的同時,抓住數(shù)字文化館建設的契機,增強自身網(wǎng)站、微信、APP等媒體平臺和多渠道建設,做好活動信息的定期發(fā)布、重點推送,運用多種傳播技巧開辟多展示平臺,在海量信息中抓住受眾、影響受眾,讓公眾掌握和了解足夠的公共文化服務信息。
群眾文化工作又被稱為“夯實平原、形成高原、隆起高峰”??梢姡核嚕ㄎ幕^的公眾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上下重視、整體規(guī)劃、達成共識、持續(xù)推動、確立文化自信,為群眾帶來心理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增加人民幸福感,才能在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見到成效,實現(xiàn)全民藝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