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杉杉
(淮北師范大學(xué) 歷史與社會學(xué)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從“蹊田奪?!敝I看包拯的性格
何杉杉
(淮北師范大學(xué) 歷史與社會學(xué)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包拯卓爾不群, 特立獨行, 為人剛正不阿, 廉潔奉公,講話直言無忌; 做事以身作則, 處理果斷, 彈去張方平、 宋祁三司使職位后,不顧“蹊田奪?!敝I,取而代之; 關(guān)心民眾疾苦。 關(guān)鍵詞: 包拯; 性格; “蹊田奪?!?; 歐陽修
包拯以“鐵面無私”著稱于世, 同一時代的著名政治家、 文學(xué)家歐陽修卻撰文譏其“蹊田奪?!?, 批評他“素少學(xué)問, 朝廷事體, 或有不思。 ……所謂蹊田奪牛, 豈得無過?而整冠納履, 當(dāng)避可疑者也”[1]137, 意指他相繼彈劾張方平、 宋祁罷三司使而代之是存有私心、 為己謀利的, 包拯對此未做任何回應(yīng)。 當(dāng)時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褒之者謂“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2]267,“常惡俗吏苛刻,務(wù)為敦厚”[3]268,“包希仁笑比黃河清”[4]249,“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5]。 貶之者, 言“今拯并逐二臣, 自居其位, 使將來奸佞中者, 得以為說而惑亂主聽, 今后言事者, 不為人信, 而無以自明?!盵6]當(dāng)今學(xué)者對此也多有探討, 代表性成果有孔繁敏的《包拯在宋代的地位及影響》(中華書局2008年版)、 舒炳麟的《析包拯歷千年而不衰的歷史地位——兼評歐陽修的“蹊田奪?!敝h》(《政法論壇》1995年第5期)、 劉思祥的《略論歐陽修與包拯相知相違關(guān)系》(《安徽史學(xué)》1996年第3期)、 楊高凡的《包拯及其與同年關(guān)系論略——兼論包拯穩(wěn)立宋仁宗朝之原因》(《首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5 年第2期)等, 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從包拯的為人、 地位和他做官的原則看, 該不會貪戀這一官半職的。 ”[7]83當(dāng)然質(zhì)疑者也有。 鑒于此, 筆者重點探討一下包拯的性格。
(一)為人正直
《宋故樞密副使孝肅包公墓志銘》載: “宋有勁正之臣, 曰包公?!盵2]273“勁正之臣”即指“清廉之臣”。 1973年,合肥包公墓出土的《包拯墓志》說“其聲烈表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 朝廷士大夫達(dá)于遠(yuǎn)方學(xué)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 由此也能看出人們對包拯的敬重。
“拯性峭直, 然奏議平允。 常惡俗吏苛刻, 務(wù)為敦厚。 雖疾惡甚, 至人情所不及, 必推以忠厚, ……不作私書, 至于干請, 無故人親黨一皆絕之, 人多憚其方嚴(yán)”[8]337, “包希仁, 知廬州。 廬州即鄉(xiāng)里也, 親舊多乘勢擾官府, 有從舅犯法, 希仁撻之, 自是親舊皆屏息”[3]100, “孝肅剛正峭直, 儼有廉棱嚴(yán)凝之所鐘也, 是其體皆天地之塞, 其性皆天地之帥”[9]734, “世之論孝肅, 第以剛正敢言, 辨忠邪, 詆權(quán)幸, 犯天子顏色”[10]232。 故史載包拯生性峭直、 忠厚, “不作私書”, 不避親舊, 辨別忠邪, 敢于動怒天威, 使人多憚其方嚴(yán),故有清廉、 剛正之稱。
包拯在任期間, 為人剛正不阿。 “臣以極陋制庸之質(zhì), 過叨甄擢, 猥參近侍, 仍預(yù)諫職, 才微責(zé)重, 何以云補?……容納愚直, 此誠臣百千載之一遇也”[1]131, “臣嘗披肝瀝膽, 冒犯威顏, 是忌諱之不知, 曷怨仇之足避, 濫當(dāng)所職, 既竭乃心, 然才無所長, 愚有不逮”[1]132, “才微責(zé)重”, “濫當(dāng)所職”, “才無所長”。 這體現(xiàn)出包拯在求外任時的坦誠, 敢于提出自己的缺點, 請上調(diào)任。
(二)為官清廉
“徙知端州, 遷殿中丞。 端土產(chǎn)硯, 前守緣貢, 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 拯命制者才足貢數(shù), 歲滿不持一硯歸。”[11]10315歐陽修曾贊譽包拯, “清節(jié)美行”“讜言正論”[12]1381, 《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載: “況如拯者, 少有孝行, 聞于鄉(xiāng)里, 晚有直節(jié), 著于朝廷。”[1]137包拯的清廉之風(fēng)符合歷史事實, 歐陽修雖對包拯有所譏刺, 卻對他不貪財、 不收禮大加贊賞。
包拯以身作則, 雖官至三司使、 樞密副使, 但其日常生活依然儉樸。 《宋史·包拯傳》載: “與人不茍合, 不偽辭色悅?cè)耍?平居無私書, 故人、 親黨皆絕之。 雖貴, 衣服、 器用、 飲食如布衣時”[11]10318, “孝肅漸貴, 夫人與公終日相對, 亡聲伎珍怪之玩, 素風(fēng)泊然”[2]346。 在繁華的宋代東京, 包拯既不與人茍合, 又不以辭色悅?cè)耍?雖有歌舞升平, 他卻情操自守, 不悅“亡聲伎珍怪”, 閑暇時悅于同夫人交談。 他還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子孫, “自奉簡約無異, 布衣誡子孫不得犯臟罪”[8]326, 并立下《家訓(xùn)》一則: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 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后, 不得葬于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 非吾子孫”。[1]136使后世子孫牢記家訓(xùn), 秉持孝肅之風(fēng)。
包拯公開其為人處世及從政為官的準(zhǔn)則, 在端州府壁上他寫下詩一首: “清心為治本, 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 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 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xùn), 毋貽來者羞?!盵1]136包拯作此詩, 希望能夠以此為借鑒, 使清廉之風(fēng)延續(xù)后代。
“臣聞廉者,民之表也; 貪者,民之賊也。 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污摘發(fā),無日無之, ……雖有重律, 僅同空文, 貪狠之徒, 殊無畏憚?!盵1]40包拯心系天下黎民百姓, 極力推崇“用人之道”, 患在不得重用, 無“高卑之差”之分, 要“中外各得其人”, “協(xié)心以濟(jì)”[13]204, 貪官污吏是百姓的公敵, 更要嚴(yán)懲不貸。
(三)關(guān)心民眾疾苦
包拯經(jīng)常暗訪民間, 親視疾苦, 主張救荒賑災(zāi), 在《請支義倉米賑給百姓折》中載: “臣訪聞江浙、 荊湖等路自去秋亢旱, 田苗一例災(zāi)傷, 即日米價甚高, 民食不足。 若不速令救濟(jì), 必致流亡?!盵1]90包拯請求免除額外征斂, “臣勘會鳳翔府造船廠, 每年額船六百只, 其方木料, 并是本府并隴州量支官錢收買, 及于秦州采斫, 所差衙前例各賠錢一二千貫, 前后人戶破蕩家產(chǎn)不少, 每戶錮身者不下三兩人, 經(jīng)年未得了當(dāng)”[1]93。 包拯指出額外增收, 使前后人戶家產(chǎn)減少, 直至破產(chǎn)。
包拯主張從百姓利益出發(fā),認(rèn)為“國家有天下,當(dāng)以恤民為本”[13]132, “果為國者,豈不以愛民為心哉!”“貪于寵利者,惟務(wù)聚斂”,“陛下有憂民之心,而無繇知”[13]145-146。 因而,他在多種場合要求除害安民,“善為國者,必務(wù)去民之蠢,則給阜而財豐”[3]43, “安之之道,惟在不橫賦,不暴役”[13]99, “重困疲民,于國未有小益,于民乃為大害”[13]100, 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今合肥城東五十里的大興集, 包公祠內(nèi)寫有一副對聯(lián): “理冤獄, 關(guān)節(jié)不通, 自是閻羅氣象; 賑災(zāi)黎, 慈善無量, 依然菩薩心腸”。 開封包公祠里也載有世人對包公類似的評價。 包拯秉持清廉之風(fēng), “開封府, 故有包孝肅公祠……惟功之在開封府, 剛毅不阿, 貴戚宦臣, 篤之?dāng)渴郑?猶若居御史諫議之論, 而且開門聽訟, 吏不敢欺, 即廣其知天長時, 斷割牛舌, 訟之明也, 刻毀勢家, 侵惠民河園榭, 摧其轉(zhuǎn)運河北時, 請以牧馬地賦民之惠也”[8]326, “拯立朝剛毅, 貴戚宦官, 為之?dāng)渴铡?聞?wù)邞勚_正門, 使得進(jìn)前陳曲直, 吏不敢欺”[12]10318。 包拯力求公正, 清廉剛毅, 懷有菩薩心腸, 處處為百姓著想。 因此, 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一)不畏權(quán)貴
包拯性格“峭直”“敦厚”“嫉惡”, “雖甚嫉惡, 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11]10315。 這樣的性格決定了他對那些仗勢欺人、 阿諛奉承的官吏絕不心慈手軟。 七次上書宋仁宗, 痛斥王逵作惡多端, 主張貶其徐州知府, 宋仁宗最終罷免了王逵的官職。 “臣伏以陛下凡事克己, 鮮有過舉, 止于張堯佐, 不無眾口交非。 若厭物情, 理須降抑。”[1]65在彈劾張堯佐期間, 包拯敢于直陳皇上過失, 不顧周圍權(quán)勢干擾, 敢于毅然抉擇。 此外, 還多次彈劾張方平、 范宗杰等人。 據(jù)楊國宜教授統(tǒng)計,現(xiàn)存《包拯集》留下奏議187篇文章, 10余萬字,其中55篇指責(zé)了當(dāng)朝人物, 被指明道姓批評的多達(dá)64人。
“伏自陛下紹隆丕構(gòu), 已逾三紀(jì), 仁孝恭儉之德, 格于上下, 孜孜求治, 未嘗一日少怠, 茲固群臣仰望清光之不暇, 但以東宮虛位已久, 天下之心憂危至切”, “夫萬物皆有根本, 而太子天下之根本也, 根本不立, 禍?zhǔn)氪笱伞?。[1]5包拯在擔(dān)任御史中丞兼理檢使期間, 關(guān)于太子之事, 指出“根本不立, 禍?zhǔn)氪笱伞保?不趨炎附勢, 不懼怕天威, 為天下大計殫精竭慮。 北宋當(dāng)時類似包拯的官員并不多見。
(二)愛惜人才, 不計較個人得失
為朝廷惜人才, 包拯不顧個人得失, 直言上奏, 陳明事因。 “緣吳奎荷陛下不次擢用, 孜孜言事, 不避權(quán)勢……伏望圣慈且令依舊供職。 臣區(qū)區(qū)之心, 非焉吳奎, 所昔者朝廷事體, 蓋不欲使奸邪者得計, 則臣之責(zé)塞矣。”[1]81包拯借提吳奎“孜孜言事, 不避權(quán)勢”, 暗指自己也是這樣, 愿為朝廷惜才, 不計個人得失。
《請依舊考試奏蔭子弟》載: “近聞有臣僚上言, 欲議罷去, 是未之熟思爾。 且國家推典之典, 其弊尤甚, 因循日久, 訓(xùn)擇未精……則務(wù)學(xué)者日以怠惰, 一旦俾臨民政懵然于其間, 不知治道之所出?!盵1]28包拯擔(dān)憂官員素質(zhì)日益低下, 不怕觸犯權(quán)貴, 上書皇帝, 指出北宋考試弊端, 學(xué)習(xí)者一天天變得懶散, 不知民間事務(wù), 不知治道的來源, 請求得到統(tǒng)治者重視, 盡快革除弊端。
包拯為官20余載, 有多次仕履經(jīng)歷, 精通治國理政之道, 秉公執(zhí)法, 抉擇果斷, 體恤百姓, 熱切為國家尋求賢能才俊, 關(guān)心國家政治形勢。 “臣聞法令者, 人主之大柄, 而國家治亂安危之所系焉, 不可不慎”, “法令既行, 紀(jì)律自正; 則無不治之國, 無不化之民”[1]14。 包拯在治國理政過程中, 做到了鐵面無私, 立朝剛嚴(yán)。 上至皇親國戚, 下至親朋故友, 不徇私情, 一律公斷, 賞者必當(dāng)其功, 不可以恩進(jìn), 罰者必當(dāng)其罪, 不可以幸免。
直至今日, 天下士民仍敬包拯“危言直論”, “處事果斷”, “明不可欺”, “剛不可撓”, “公不可干以私”[1]147。 為此, 張?zhí)镌谡怼?編著《包拯集》時感嘆, 包拯“其心亦無他, 止知忠于君而為得也”[1]5, 包拯所作所為都是心懷上體, 為朝廷事體獻(xiàn)忠心。
包拯為人剛正, 從政廉潔, 直言無忌, 處事果斷, 卓爾不群, 特立獨行, “性不茍合,未嘗偽色辭以悅?cè)恕盵1]144, 彈去張方平、 宋祁,不避 “蹊田奪牛” 之嫌,不顧外界的輿論壓力,就職三司使一職, 取而代之。 出土的相關(guān)墓志、 州志、 縣志和《仁宗實錄·包拯附傳》《隆平集·包拯傳》《東都事略·包拯傳》《宋史·包拯傳》《包拯年譜》《孔繁敏包拯年譜題記》等大量文獻(xiàn)資料以及部分建筑遺跡都印證了包拯耿直的性格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包拯在履職過程中, 也的確做到了執(zhí)法嚴(yán)厲、 不徇私情。 歐陽修僅據(jù)彈劾張方平、 宋祁一案, 就認(rèn)定他“蹊田奪?!泵黠@有失公允。
[1] 包拯.包拯集[M].張?zhí)?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楊國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黃山書社,1999.
[3]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M].影印文淵閣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36.
[4] 沈括.夢溪筆談[M].張富祥, 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5] 司馬光.涑水記聞[M].鄧廣銘,張希清, 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6] 歐陽修.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M].李逸安, 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7] 張基民.讀讀歷史悟悟人生[M].北京: 研究出版社,2014.
[8] 徐自明. 宋宰輔編年錄校補[M].王瑞來,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
[9] 包恢.敝帚藁略:肇慶府學(xué)二先生祠堂記[M]. 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36.
[10]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廬州重修包馬二公祠堂記[M]. 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36.
[11] 脫脫,等.宋史:包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 余冠英,周振甫,啟功,等.唐宋八大家全集:上[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13] 楊國宜.包拯集編校補[M].合肥:黃山書社,1989.
[責(zé)任編輯 湛貴成]
Character Analysis of Bao Zheng
HE Shan-shan
(SchoolofHistoryandSociety,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 ,Anhui)
Bao Zheng was a man of strong character, eccentric behavioral pattern and integrity. He was honest and straightforward in his words, leading by example and resolute in his deeds. After removing Zhang Fangping and Song Qi from the position of three-ministry-chancellor, Baozheng took over this position despite the sarcastic accusation saying “confiscating the bull because it trampled the field”. And Bao Zheng cared about people’s sufferings.
Bao Zheng; character; “confiscating the bull because it trampled the field”; Ouyang Xiu
2016-08-26
何杉杉(1990—), 女, 河南開封人, 碩士研究生。
K244
A
1009-4970(2017)03-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