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142)
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困境分析及對策
——基于依戀理論視角
陳陽
(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14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目前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問題突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隨之產生。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易出現心理問題。依戀是兒童和看護人之間的一種親密情感聯結,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通常與依戀類型的形成有所關聯。因此,要加強文明村鎮(zhèn)建設,制定保障合理的政策,增強監(jiān)護的育人素質,父母應經常與兒童保持溝通,充分發(fā)揮學校、幼兒園的育人作用,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困境。
農村留守兒童;依戀理論;情感因素;關愛
2016年2 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維護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通過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健全制度機制,強化家庭監(jiān)護主體責任,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大關愛與保護力度,逐漸減少兒童留守現象,確保農村留守兒童有一個安全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并能夠得到應有的教育。同時指出,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體系,從根源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建立健全的留守兒童保護機制[1]。
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200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標明,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有5 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 000多萬人。農村留守兒童在全部農村兒童中占比28.29%[2]。這個群體標簽化明顯。但這個群里又可以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與普通孩子無異,他們樂觀向上,內心堅強,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卻無法阻擋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類則內心脆弱,自我疏導能力不足,正如大眾給其的標簽那樣,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辭。但是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也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向往,只不過他們沒有遇到真正能夠幫助他們的人。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嚴重,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本文通過依戀理論闡釋與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困境,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在中國屬于弱勢群體。在農村,一些家庭的父母為了生計進城務工,為社會的經濟發(fā)展與穩(wěn)定做出貢獻,但卻把他們的孩子留在了家里,父母很少陪伴他們,陪伴他們的大多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我們所說的“隔輩人”。這些本應擁有幸福童年的兒童變成了留守兒童[3]。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大致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家庭層面,二是社會層面。從家庭層面來看,由于部分農村家庭家境貧寒,使得孩子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城市務工。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從事的的大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待遇低的工作,這使得他們根本無暇照顧自己的子女。加之務工人員的工資和福利水平與城市工人相去甚遠,以他們的收入水平想在城市中安身立足更是無從談起。從社會層面來看,城鄉(xiāng)二元制結構早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障礙之一?!稗r民工”在城市中無法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使得他們沒有辦法將孩子一同帶入城市生活。另外,由于戶籍等原因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基本無法在城市中的學校正常上學,即便有機會就讀,其高額的費用也是一個務工家庭難以承受的。而城市中那些打工子弟小學多為民辦學校,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這些問題使得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數量呈爆炸式增長。農村留守兒童是當下社會形態(tài)所孕育出的特殊群體,本質上講,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在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的矛盾與沖突的集中體現。這個問題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結構的典型性,是一個亟待卻難以解決的問題。
(二)依戀理論
1965 年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對依戀理論進行了初步構建,并在隨后的幾年用《依戀》、《分離、焦慮和憤怒》和《喪失、悲傷和抑郁》三部著作對依戀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研究。鮑爾比認為依戀是一種孩子與照料者之間的強烈的情感聯系,依戀關系是兒童早期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戀關系在兒童成長時期為兒童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也為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情感支持,它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戀關系不單可以保證人的社會化過程順利進行,也能保證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人格完善。鮑爾比的依戀理論融合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結合精神分析理論與進化論思想,對依戀理論進行了更加系統(tǒng)化的構建[4]。
依戀的類型可分為安全型、回避不安全型、焦慮不安全型和恐懼不安全型。
(一)安全型
安全依戀型是一種良好的依戀類型,這種類型的兒童對看護人有較強的信任感與依戀感,把看護人視作安全的“港灣”,能在自由發(fā)展并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對陌生人也能夠友好相處,并表現出自信、獨立和探索精神等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
(二)回避不安全型
回避不安全型是一種表現較為消極的依戀類型。這種類型的兒童雖然能自主探索與發(fā)展,但并不深入,與看護人的關系并不融洽,對待陌生人有消極回避的心理,有多疑孤僻的性格特征。
(三)焦慮不安全型
焦慮不安全型兒童對探索充滿焦慮,對陌生人以及未知的環(huán)境充滿不信任感,會表現出對于社會化進程的厭惡。
(四)恐懼不安全型
恐懼不安全型的表現是回避不安全型和焦慮不安全型的混合行為。這類兒童在生活中常常表現出恐懼不安等特征,缺乏自主探索與認知能力。這類兒童對看護人表現冷漠,由于長時間的不安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
(一)情感缺失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源自于20世紀50年代在孤兒院對于孤兒心理障礙的研究[5]。鮑爾比指出,孤兒的心理障礙完全是由于養(yǎng)育機構導致的,養(yǎng)育機構剝奪了一個成長中兒童對與一個或者多個成人建立關系的機會。安全依戀類型于兒童與看護人親密的關系,不安全依戀類型則完全是由于這層親密關系的缺失,如果這種缺失是長時間的、連續(xù)的,那么兒童的人際關系和情緒會嚴重受損?,F實生活里,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在很小的時候便因父母進城務工的原因離開了父母的身邊,因此,這些留守兒童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見到父母一面,這些情感的缺失必然會對留守兒童的人際關系以及心理發(fā)展造成巨大影響。
(二)看護人的教育方式
除開情感因素對依戀類型的影響,安全依戀類型的形成有賴于看護人的教育。一個人自出生以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看護人的教育方式以及受教育的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影響兒童依戀類型形成的關鍵因素??醋o人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內心活動,這就是孩子與看護人形成安全依戀關系的根本[6]。而離開父母的留守兒童在這樣一個關鍵成長期,即便能得到其他親人的照顧,他們形成不安全依戀類型的比率常常會比正常由父母教育的兒童高。
(三)家庭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
家庭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在依戀類型的形成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父母的婚姻質量更是重中之重。父母的婚姻質量更能直接的影響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從而影響整個教育過程。通常來說,父母婚姻質量更高的家庭,兒童越容易產生安全的依戀類型,反之,則容易產生不安全的依戀類型。研究發(fā)現,當家庭氛圍變得緊張時,有些兒童從安全依戀類型轉化為焦慮依戀類型,當家庭氛圍慢慢緩解時。這種依戀類型還會逆向轉變。兒童與父母分隔兩地,加之生活條件較差,易導致家庭氛圍緊張,從而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產生極大影響。
兒童在人格發(fā)展及社會化初期,安全依戀型兒童在應對陌生環(huán)境及探索過程中會更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更多地從依戀對象處得到支持,并對陌生人表現出慷慨無私的態(tài)度;而不安全依戀型兒童在面對上述情況時可能會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容易出現焦慮等內心失調現象[5]。有外國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安全依戀類型的青少年在心理支持能力明顯強于不安全依戀類型;不安全依戀類型的青少年在成長階段缺乏看護人的支持,而且母親或父親分離的比率也遠遠高于安全依戀類型的青少年[5,7]。父母對于兒童的內心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了心理支撐者的角色,良好的支撐能夠令兒童從容應對各種困難與復雜情況。農村留守兒童對于普通的兒童來講,他們的看護人也就是父母,由于外出務工,缺少與其父母的溝通,短暫的溝通過程難以彌補巨大的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缺失,缺少的唯有任何都無法替代的親情。所以留守兒童出現心理發(fā)展困境和不安全依戀類型很大的原因就是父母親情的缺失,很容易造成農村留守兒童轉變?yōu)椴话踩囊缿兕愋?,從而產生很多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前面也提及安全依戀類型占所有依戀類型的60%,而對于留守兒童,父母親情的缺失,一部分兒童會表現出缺乏自信,這些兒童可能表現出心理發(fā)育滯后等問題,表現出回避不安全依戀型的特征;另外還有一些留守兒童,缺少有效監(jiān)護,有可能造成行為失控,甚至可能發(fā)展成所謂的“問題少年”,表現出焦慮不安全依戀型的特征。這部分兒童,害怕與陌生人溝通,缺少自尊,表現出焦慮與抑郁,有可能產生精神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依戀類型形成后形態(tài)較為穩(wěn)定,但是也有互相轉化的可能性。依戀類型的形成不單單在童年時期形成,在平時情境因素的影響下也有轉化的可能。
(一)加強文明村鎮(zhèn)建設
環(huán)境對兒童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精神文明程度高的,清新、干凈、文明活動的環(huán)境,可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高雅的活動,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使他們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農村村鎮(zhèn)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給兒童一個清新、干凈、文明活動的環(huán)境。
(二)制定保障合理的政策
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增多,由于各種原因,沒能將子女帶在身邊,而留在家里由其他人照看。因此,讓父母能夠將孩子帶在身邊是最有力的解決辦法。雖然目前我們不能讓出走的父母立刻回到孩子身邊,但要從源頭上改變“兒童進不了城,父母回不去鄉(xiāng)”的無奈現實。比如鄉(xiāng)村重構,就是吸引外出務工的年輕父母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制定相關政策,讓農村留守兒童可以到城里跟隨父母,在城里入園、上學。
(三)增強監(jiān)護的育人素質
父母的素質一定程度決定著孩子的素質。父母應懂得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一個人和他的父母有很大的相似性。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位老師就是他的父母,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舉止、脾氣秉性、為人處世準則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不能常在身邊,只能由其他人監(jiān)護,因此,監(jiān)護人要增強素質,才能使守兒童健康發(fā)展。
(四)父母應經常與兒童保持溝通
許多調查中都有提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形成多為父母二人同時進城務工,監(jiān)護人通常為祖輩,這意味著留守兒童大多時間都由祖輩陪伴。因此,如果祖輩能夠積極回應兒童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類型。父母作為依戀類型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外出務工父母應經常與兒童保持溝通,除開關注學習情況之外,還應該對兒童心理保持觀測與調節(jié)。對于留守兒童應加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與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對心態(tài)進行自我調節(jié),提高自身心理適應能力,積極面對困難。
(五)充分發(fā)揮學校、幼兒園的育人作用
目前,在農村,由于學苗逐漸減少,小學撤并現象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要改善留守兒童的困境,就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建設好的鄉(xiāng)村學校,招聘優(yōu)秀教師,這些資源是孩子們的文明之光和情感之燭。要進一步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鄉(xiāng)村教育的條件和質量,讓農村留守兒童也能夠享受到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對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至關重要。
綜上,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當下社會發(fā)展產生的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能夠反映出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我們能夠提出的解決辦法在現實情況下往往難以實現,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問題,才能有效緩解留守兒童問題。
[1]祝建波.以制度完善化解“留守之痛”[N].海南日報, 2016-02-16(03).
[2]潘倩,王旗.高校留守兒童大學生心理調查[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2,(01):48.
[3]馬瑞娟,王秀麗.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對策[J].警官文苑.,2010,(3):22-24.
[4]張玉沛,郭本禹.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及其臨床應用[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1(01):66-70.
[5]金英.依戀理論視野下超生寄養(yǎng)兒童心理問題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4(05):99-101.
[6]成向東的讀心術.談兒童、青少年心理依戀[EB/OL].(2015-10-11)[2016-12-11].http://duxinshu.baike.com/ca tegory-108553.htm l.
[7]王玉花.依戀理論視野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1):11-13.
The Analysi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HEN Yang
(SchoolofHumanitiesand SocialSciences,Shenyang University of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110142,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prominent,and this generates the vulnerable group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Due to a lack of parent company,psychological problems occur easily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Attachment is a kind of intimate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caretakers.Studies have shown thatpsychologicalproblemsof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attachment type,therefore,it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villages and towns,formulate reasonable policies,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ies of the guardianship.Parentsshouldmaintain communicationwith children regularly.Itshould give fullplay to theeducational function of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soas tosolve thedevelopmentdilemma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attachment theory;emotional factors;affection
C 913.5
A
1671-0517(2017)03-0062-03
2017-04-13
陳陽(1992-),男,遼寧沈陽人,沈陽化工大學社會學專業(yè)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