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華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沈陽 110167)
淺析《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情節(jié)
陳波華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沈陽 110167)
哥特式小說產(chǎn)生和繁榮于18世紀的歐洲,是西歐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充滿著神秘與恐怖,給人以獨特的心靈震撼和感受?!东I給艾米莉的玫瑰》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風格文章,作者利用一系列哥特式元素通過對艾米莉小姐一生的描述來刻畫人物性格以及場景,來呈現(xiàn)當時整個社會環(huán)境以及整個社會沒落的過程。本文介紹了哥特式的起源與發(fā)展及其相關元素,分析了《獻給艾米莉的玫瑰》這一著作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小說中陰森情景的設計意圖。
《獻給艾米莉的玫瑰》;哥特式;元素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思{,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獻給艾米莉的玫瑰》是一部能給人帶來心靈震撼的作品,作者通過采用典型的哥特式風格的表達手法,如暴力、兇殺、死亡、變態(tài)、復仇、亂倫等內(nèi)容來表達主人公的一生,通過她在戀愛問題上遭受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挫折和打擊,來表達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南北方文化的沖擊,通過對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的死亡刻畫來反應當時社會文化斗爭的結果,雖然這些人的死亡都是社會產(chǎn)物的犧牲品,但也是社會的必然性。作品中隱含著對人類自身悲劇的深入思索和揭露,也是對整個社會的無奈。本文通過以下方面來探討哥特式手法在情節(jié)上的表達。
哥特,又譯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屬西歐日耳曼部族,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它是被用來區(qū)分中世紀時期的一種藝術風格,哥特就是來自于公元3~5世紀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早在15世紀時,意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
18世紀中后期作為小說體裁而逐漸定型,是一種以恐怖和神秘為基調(diào),多發(fā)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說樣式,被人們賦予了“哥特式”小說的名稱。這類小說常以古堡、荒原、廢墟、等環(huán)境為背景,氣氛陰森、神秘、充滿懸念,常常充斥著暴力、復仇和死亡的情節(jié)。哥特式小說是英國小說發(fā)展的支流,是一種離經(jīng)叛道的文學現(xiàn)象。 至18世紀90年代,哥特式小說逐漸演化成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其特點是堅持傳統(tǒng)的手段,并在此基礎上融入病態(tài)的邪惡,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另一個分支是感傷型哥特式小說,其特點是保留古堡場景,但拋棄過分的神秘成分和極度的恐怖氣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哥特小說在浪漫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達到繁榮,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義那樣從正面描繪理想的社會、政治和道德觀念,而是通過揭示社會的邪惡和人性的陰暗面來深入探索。哥特小說也由此從通俗小說的“邊緣地位”走向主流,形成突出而獨特的哥特傳統(tǒng)。
哥特式小說至18世紀90年代的輝煌之后隨即開始衰退,在社會接受面上存在一個明顯的“斷層”。至1834年后哥特式小說逐漸失去了其社會功能和目的。
歷史上的哥特式小說的結構元素并不僅僅是 “恐怖”。其中,作為故事場景的“哥特式古堡”具有多重象征意義,既代表18世紀英國社會的哥特式建筑的復興潮流,又體現(xiàn)了當時作為“理性主義”對立面的政治觀念、思想潮流和文化價值,因而是該類小說不可或缺的標準性因素。同時,歷史上的哥特式小說的“恐怖”也不完全等同于靈異小說以及恐怖性經(jīng)典小說中的“恐怖”。
哥特式作為一種典型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它用這些特別的元素來描寫內(nèi)心世界的黑暗、恐懼、孤獨、與絕望等主題,將內(nèi)心世界的神圣與邪惡,美好與黑暗的斗爭,將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描寫的淋漓盡致。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已經(jīng)形成一種特定的風格,不僅僅在文學方面,在建筑、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方面都能看到這種風格。他的藝術特點就是夸張,具有很強的特色和魅力。
在哥特式小說中所體現(xiàn)的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有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人物著裝通常以深色為主,也有病態(tài)、情色的服裝風格和類型;配物包括十字勛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肩等等,都給人陰暗、頹廢、冰冷甚至有些恐怖的感覺,讓人感到壓抑和絕望,他是一種對死亡和黑色的向往,特別富有藝術氣質。
在這篇共有七千多字的文章中,死亡貫穿了整個文章。死亡一直是哥特式的典型表現(xiàn)手法,作者用極度夸張的手法描寫了故事中每個人物的死亡。本文一共出現(xiàn)了三個人物,艾米莉小姐,巴倫,以及艾米莉小姐的父親,文章以死亡開始也以死亡結束,作者對死亡的描寫有著深刻的理解,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作者用嚴格的歷史觀和時間觀完整地描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讓人感嘆。作者采用強烈的沖突以及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死亡和心里扭曲也布滿整個文章,將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
艾米莉小姐的死亡屬于正常死亡,象征著當時的南方文化和傳統(tǒng)的父權主義必將被淘汰的必然。雖然艾米莉的死亡屬于正常死亡,但是當人們見到死去的她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種恐怖的景象:“她死在一間不見陽光的房里”、“泡在水里的一具腰圓體胖的尸體”、“煤球似的眼鏡”等恐怖的景象,這種典型的哥特式表現(xiàn)手法更是將人物的死亡充分的體現(xiàn)人們眼前,仿佛尸體就在眼前,讓人身臨其境。造成艾米莉死亡的其實是她自身的性格,艾米莉并不是天生的性格扭曲,她是在父親的管束下變得扭曲,她在父親強大的陰影下長大,父親的死亡造成了艾米莉小姐將孤單的生活在這個世上,這個社會凄涼又殘酷,雖然她曾堅強地和這個社會作斗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代表南方社會和北方社會文化的沖擊較量,但是艾米莉小姐在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中并沒有成功,她也曾看到愛情帶給她的希望以及光芒,但是自己卻并沒有擺脫貴族高貴的想法,最終將愛人謀殺,并和尸體同床共枕40年,最后孤獨終老。作者將人物性格哥特式化來展示整個社會的真實狀況,讓人身臨其境這也代表著南方落后的貴族文化的徹底死亡,以及南北方文化的沖擊,像艾米莉這樣的人終究是這個社會文化沖擊的犧牲品,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斗爭。
巴倫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新鮮血液,他充滿活力熱情四射,巴倫是熱情的,但他玩世不恭,這代表著北方先進的文化。而艾米莉小姐的墨守成規(guī),以及落后的貴族思想代表著落后的南方文化,在艾米莉父親死亡之后,艾米莉遇到了這個與眾不同的男人,這與艾米莉小姐的傳統(tǒng)思想有著鮮明的對比,這也象征這南北方文化的沖擊,巴倫的熱情強烈的吸引著艾米莉小姐,她對他著迷,并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愛上巴倫,這代表著南方文化的不堪一擊,當艾米莉小姐拋開非議以大膽的骨氣勇氣準備嫁給這個熱情卻一無所有的人時,巴倫卻拒絕了她,這讓在失去父親的痛苦上又遭受更加嚴重的打擊,她的整個精神系統(tǒng)徹底奔潰,從此她心里黑化,她為了和愛的人在一起,不惜將愛的人謀殺死,這就造就了巴倫的死亡。正是這兩種不同性格的沖擊也就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沖擊,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高高在上的南方貴族不愿意接受北方的先進文化,必然會發(fā)生沖突,正如艾米莉小姐走上謀殺之路,她不甘心也不愿意失去愛人,最后將巴倫毒死,她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得到愛的人,可是卻不知時間最終會給我們帶來結果,一切都會過去,也會真相大白,就算這樣艾米莉也沒有得到自己的幸福?!皼]有肉的臉上另人莫測的齜牙咧嘴的樣子,并一度顯示出擁抱的樣子,他的肉體已經(jīng)和木床粘在一起,”這些元素加在一起讓人感覺到更加的恐怖陰森,作者對這個尸體描寫的細致入微令人毛骨悚然,仿佛能感受到巴倫被毒殺的樣子,通過這些特定場景里的特定元素充分的表達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這些違反常規(guī)的元素來展示人物的心理世界。就是這種恐怖的環(huán)境帶來的效果為小說增加了很多的神秘氣氛。
艾米莉父親的死亡屬于正常死亡,父親的死亡是沉重的,父親生活的時代正是他們整個家族—格爾里遜家族的最繁華的時代,父親的死亡代表著整個家族的沒落,也代表著整個落后南方貴族社會的沒落,從此不復存在。他嚴厲苛刻,他對艾米莉管束嚴格,也將自己的父親形象深刻的印在艾米莉的骨子里,而“父親叉開雙腿的側影背對著艾米莉,手拿一根馬鞭,一扇向后開的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這段描述更是體現(xiàn)了父親在艾米莉心中的形象,艾米莉小姐把他當做自己的保護傘,她以父親為中心,父親的話她都聽從,父親是她的精神寄托,因此在父親去世的那一刻,她失去了自己的安全感,始終不愿意相信這是事實,直到3天以后才恢復過來。在這種父權主義的統(tǒng)治下,父親將高高在上的貴族思想灌輸給艾米莉,還飛揚跋扈蠻不講理,到了30歲還沒有結婚。即使貴族社會沒落,父親也依舊認為有高貴的人來繼承,使得她追求幸福成為一件奢侈的事。而艾米莉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壓迫和父權主義思想導致了艾米莉后來扭曲的性格,這些性格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壓迫,是嚴重的父權統(tǒng)治造成的悲劇命運,她是當時社會不幸的產(chǎn)物,也因此揭示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與排斥。
整個故事中恐怖陰森的氛圍不僅僅是故事人物的死亡塑造出來的,其中很多場景也為全篇定下了恐怖的基調(diào)。
故事的開始就是以一種陰森的氛圍開始的,文中描述說艾米莉小姐的屋子至少有十年沒有人進去過了,只有她的仆人平時出入,她的大宅已經(jīng)破舊不堪,但卻處在繁華地段,這也和商業(yè)街的繁華格格不入,這典型的哥特式風格與別人的屋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給她自身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氛圍,試想一個繁華地段的老式建筑,破舊不堪除了仆人十年沒有人進出,是怎樣的恐怖神秘,讓人忍不住的想去探索。
在第一次有人進入這個建筑內(nèi)的時候,帶給人的是塵封已久的氣息,拂面而來的灰塵,空氣陰濕,而皮套子卻已經(jīng)壞掉,這樣的一個屋子給人一種陰冷,潮濕,衰敗,頹廢的感覺,這更加襯托出了陰森恐怖的氣氛,并增強了小說的神秘氣氛,在這個封閉的環(huán)境里。通過對主人公住宅的描寫,刻畫了主人公行為的怪異,不合常理的思想和行為,為下面的主人公毒殺巴倫埋下伏筆。屋子的內(nèi)部環(huán)境是在艾米莉小姐死后人們最后一次進入住宅看到的,房子布置的像新房,有褪色的玫瑰,有男人的用品,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褪色的窗簾和死亡的男人,死亡的男人已經(jīng)成為一具骷顱,在那千孔的鼻孔里仍留有一絲人們曾在艾米莉的頭上見過的鐵灰色頭發(fā),對死亡男人的描寫更是將哥特式風格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故事雖然就此結束,但卻讓讀者感到毛骨悚然,也充分體現(xiàn)了哥特式手法。
通過以上對文章的場景、人物性格以及整個文章都充滿著恐怖、陰森、死亡基調(diào)的哥特式風格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代表著特定的社會意義,雖然主人公艾米莉小姐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是通過人們的回憶來展示出來的,但是我們能充分感受到一個貴族小姐從美麗可愛變成一個失去心智,最后變得整個人封閉、抑郁、古怪、甚至于扭曲,恐怖的過程。同時每一個故事人物的出現(xiàn)以及死亡都讓我們從側面看到了美國南北方文化的沖突直至最后的沒落。文章也充滿了藝術感,通過夸張的手法對主人公一生愛恨情仇的描寫刻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也正是這種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才能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突出放大,引發(fā)讀者思考。全篇充滿了懸念和神秘恐怖的氛圍,也讓人通過藝術手段體會到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從而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對死亡的思考。
[1]曾傳芳.《獻給艾米莉的玫瑰》的話語策略[J].四川外國語學院報,2002(2):25-27.
[2]馬喜峰.論《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多視角敘事角度下哥特式氛圍的形成[J].校園英語,2012(9):123-124.
[3]暢敏章.時空的輪回——簡評《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中時間與空間的書寫[J].新西部:理論版,2013(Z2):126,130.
[4]Abrams,M 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2004:233.
[5]Martin,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523.
1712.074
A
2096-4110(2017)04(b)-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