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特別是親子關系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視。作為學校和教師,只有以積極的心態(tài)幫助家庭教育不斷調(diào)整,構建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才能使學生獲得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營造校園和諧氛圍。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認為,家庭可以看作一個系統(tǒng),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親子關系是人一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際關系,是一切社會情感的基礎。親子關系直接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身心個性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孩子的學業(yè)成績等問題,也影響著孩子以后的人際交往模式。親子關系是否融洽、親子溝通是否順利,是家庭教育成敗的基礎和關鍵。
一、初中階段親子關系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發(fā)育接近成熟,心理發(fā)展水平也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fā)展的過渡期, 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思維發(fā)展進入獨立性、批判性和邏輯性為主要特征的形式運算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容易產(chǎn)生心理發(fā)展上的矛盾,引發(fā)各種問題行為。初中生表現(xiàn)為開始經(jīng)常以審視和質(zhì)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開反抗父母的權威。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部分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除了過問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狀況和心理成長;有些家長雖然試圖與孩子溝通,但收效甚微;還有少數(shù)家長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的過失,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我們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利用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問卷,選取我校七、八、九年級2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級76名,八年級72名,九年級68名。通過問卷考察了初中生對自己和父母溝通質(zhì)量的評價,得出如下結果。
(一)親子溝通的頻率亟待增強
如表1,經(jīng)常與父親溝通的學生僅占41.2%,經(jīng)常與母親交流的學生也只有58.8%,可見,親子溝通的頻率亟待增強;從學生親子溝通中的傾向程度來看,初中生與母親的溝通優(yōu)于與父親的溝通。
(二)父母文化水平對親子溝通水平影響顯著
高中(中專)、大學學歷的家長分別占23.2%、8.2%,親子溝通水平較高,小學、初中學歷的家長分占6.5%、62.1%,親子溝通質(zhì)量隨父母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鮮事物,與孩子之間的共同話題便會增多,親子溝通會更加順暢。
(三)親子溝通的質(zhì)量隨年級增長呈下降趨勢
七年級學生的溝通質(zhì)量最好,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占總數(shù)的79.8%,在小升初期間,父母的關心與支持增加,家長更注意與子女進行交流;八年級時溝通質(zhì)量開始下降,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有56.8%,這一時期學生獨立的欲望更強烈,很容易對父母的管教不滿,引發(fā)親子之間的沖突;九年級學生的溝通質(zhì)量最差,認為與家長容易交流的學生僅占46.5%,由于中考的壓力,親子間的沖突可能就會進一步加劇。
(四)親子溝通的最大障礙是父母的不理解和過多干涉
從表2中可以看出,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過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數(shù),認為父母忽視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學生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增強,喜歡與同齡朋友在一起,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對父母的看法,就更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過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覺得學習成績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還重要,所以很有可能會讓彼此的關系日漸疏遠。
(五)家庭教育方式對親子溝通影響顯著
權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愿意與父母主動交流的有19.6%,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愿意與父母主動交流的高達92.5%,溺愛型的家庭為22.4%,放縱型的家庭為12.5%。可以看出,越是民主型家庭,親子間的隔閡就相對較少,孩子樂于與父母交流溝通;反之,他們就越想掙脫父母的束縛,親子溝通的頻率下降,從而導致親子溝通無法順利進行,影響溝通質(zhì)量;放縱與溺愛的家庭也并未因家長的驕縱,提高親子溝通質(zhì)量。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12.7%的學生認為壓力很大,期望難以實現(xiàn);48.2%的學生認為壓力比較大,期望比較難實現(xiàn);29.4%的學生認為壓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夠?qū)崿F(xiàn);9.7%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壓力。
可見,初中生階段,父母的不理解、過多干涉、過高期待和親子溝通的方式不當是造成親子關系緊張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時間長,學校對親子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認為學校應該開展良好親子關系指導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研究,著重研究如何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紐帶作用,即如何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促使親子之間有效溝通,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
二、學校助力和諧親子關系的具體策略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學校引領與疏導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們?nèi)嫣骄苛舜龠M親子交往,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具體策略。通過家長學校、學生主題班會等多種途徑,讓家長懂得科學教子、正確施愛,讓學生學會理解、感恩與責任。
(一)指導家長科學教子,助力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1.舉辦講座,普及親子知識
我們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掌握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學校每學期為每個年級舉辦兩次親子知識講座。內(nèi)容主要有“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家長要關注孩子青春期的引導”“預防孩子逆反心理”等。引導家長認識到孩子是一個逐漸成長和完善的個體,避免依照自己的預設模式塑造孩子,無論是在家務勞動、消費隱私方面,還是在交友、學業(yè)等方面,都應當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家長制觀念,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以平等的態(tài)度和身份與子女相處。
2.進行家訪,搭建親子橋梁
被父母拒絕的孩子大都情緒不穩(wěn)、冷漠、倔強而逆反。在親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沒有耐心傾聽子女說話,發(fā)生沖突時,更加不會傾聽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傾聽子女的傾訴,與孩子共同面對困難。家訪能搭建一座心橋,及時溝通家長、孩子的思想感情,幫助家長掌握孩子發(fā)展情況,排除教育中消極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們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訪引導幫助父母全面觀察了解孩子的苦惱、困難和想法,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引導父母理解并幫助孩子擺脫煩惱,解決他們的問題。班主任幫助家長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點,對孩子不是批評指責,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誠地與家長商討家庭教育的失誤,努力為每個家庭找到成長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家長積極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增強家長與教師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開通微信,拓寬親子渠道
網(wǎng)絡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校分班級開通了微信群“親子和諧工作坊”,開辟了家校互動的新渠道,為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提供平臺,促進了親子關系的有效溝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級班主任老師將學生的作業(yè)、優(yōu)秀作文、美術和手工作品、競賽答卷以及學生編排的文藝節(jié)目、獎狀、課外活動、榮譽證書等信息,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及時發(fā)送展示給家長觀看,讓家長和學生都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這種成就感,使他們常??紤]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級班主任老師,通過微信平臺及時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正確面對升學壓力。“親子和諧工作坊”拉近了親子距離,極大地增強了家校互動交流的頻率,為家長拓寬家庭教育途徑打開眼界。
(二)加強學生感恩教育,引導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與方法,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nèi)容對學生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問卷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僅有46.5%的學生認識到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壓力大,應該理解并回報父母。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認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yǎng)紳士必須具備的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等四種品質(zhì),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回饋和責任的心。20世紀以來,更多的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對感恩心理進行研究,基本認同感恩對個人的積極作用,認為感恩是對受到恩惠的積極認知的結果。
學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題活動。首先,引導學生學會設身處地體察父母的愛心,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恩。我們要求學生當看到媽媽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說一句感謝的話;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績時,把對父母的贊美表達出來;在節(jié)日給爸爸、媽媽寫幾句話,表達對他們的問候與祝福,這些做法讓爸爸媽媽們激動不已。然后,引導學生把對父母的愛通過實際行動表現(xiàn)出來。我們要求學生學會料理個人生活,并努力承擔一些家務活,為父母分憂。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時,主動與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勞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時,為父母盛飯,飯后主動收拾碗筷等。通過長期堅持,學生學會感恩,從小養(yǎng)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習慣。感恩教育促進了親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進了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
(三)舉辦親子對話活動,促進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情感交流是兩代人溝通并加深互愛的動力。弗洛伊德認為,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敏感、易于沖動,容易與父母產(chǎn)生矛盾。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和化解這種親子矛盾。國外一些研究表明,親子訓練對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質(zhì),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zhì)有明顯的效果。學校倡導以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作為橋梁,組織親子對話活動,促成親子感情交流。
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倡導家長以身作則,和孩子一同享受閱讀快樂。學校推薦書目,在讀書后,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寫下感想。他們說,“一同學習,一道成長。相互交流,既溝通了感情,又從書中受益”。
開展“書信傳親情”活動。利用家長會召開的時機,學校發(fā)動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針對自己學業(yè)、習慣養(yǎng)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家長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同時倡導家長給學生回信,使他們能相互表達出生活中不會輕易表達出的情感。
舉行“讓生命充滿愛”演講。學校邀請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國家級心理咨詢師為全體師生和家長做“讓生命充滿愛”感恩專題演講。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的道理觸動了在場每一位觀眾的內(nèi)心?!跋蚋改感芯攀染瞎Y謝父母恩”“擁抱父母”等環(huán)節(jié),點燃了家長和師生的內(nèi)心情感,家長感慨:“愛的教育將使他們受用一生!”在親子專家的引導下,孩子們眼里充盈著感動的淚水,拉起父母的手,滿懷感激之情投進父母愛的懷抱。
親子對話是傳遞愛的橋梁,促進了孩子與家長親情互動和心靈的溝通,使家長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使孩子產(chǎn)生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為家庭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家庭教育,特別是親子關系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視。作為學校和教師,只有以積極的心態(tài)幫助家庭教育不斷調(diào)整,構建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才能使學生獲得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營造校園和諧氛圍。
【吳先東,山東德州寧津縣第二實驗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秦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