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萍
(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000)
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我國中小學在3年內逐步開齊開足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在內的美育課程。在歐美中小學普遍開設的戲劇課也即將飛入中國的“尋常百姓家”。 在港臺地區(qū),教育戲劇經(jīng)歷了從課外活動到必修科目的過程,在大陸,一些銳意改革的中小學校,也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戲劇課程體系,然而在國內,特別是遼寧地區(qū),對教育戲劇的認知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階段,在實踐操作層面更是鳳毛麟角。一個好的項目的落地必須有對該項目有足夠的認識,才能真正在遼寧地區(qū)推廣和普及。
將戲劇融入教學起源于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后來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實踐學習理論的 “漸進式教學”,教育戲劇就是深受杜威教育觀影響而發(fā)展出的教育方法,主張“在戲劇實作中學”。1930年,美國戲劇教育家溫尼弗瑞德-瓦爾德(Winifred Ward)根據(jù)自己實踐編寫出版《創(chuàng)作性戲劇技術》一書,提出了“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學方法”。在英國,教師芬蕾-瓊森的戲劇化教學,并于1911年出版了 《戲劇方法之教學》(Dramatic Method of eaching),被認為是第一位以戲劇活動在教室內教學的教師。之后,不斷有教育學者把講故事(Storytelling)、戲劇扮演(Playmaking)、即興表演(improvisation)等戲劇方法運用到課堂中來,并且把戲劇應用到了文學、演講和形體課的教學當中。教育家卡德威爾-庫克(Cadwell Cook)首先具體的運用戲劇方法于藝術課程教學,因此戲劇性質的教學方法開始在歐美國家發(fā)展起來[1]。
用戲劇的形式實踐學習,只有在二戰(zhàn)之后,才突然有大批的需要。當時歐洲的文化背景就是“上帝死了”,二戰(zhàn)讓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被無限放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群人站出來說,我們要改造人,我們要讓人重新變得更像人。教育界就有幾個人開始運用戲劇的方法慢慢實踐。所以說教育戲劇是社會化的,而不是技巧化的。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推動教育發(fā)展,許多戲劇專長的教育家開始在校園推廣戲劇教學的方法,DIETIE(教育戲劇教育劇場)、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學方法在歐美迅速發(fā)展[2]。
1950年后,在英國發(fā)展了斯累德(Slde)兒童戲劇教育傳統(tǒng)。1970年后,英國戲劇教師多洛絲·希斯考特(Dorothy Heathcote)與學者伯頓(Gavin Bolton)主張以戲劇作為媒介,學生要“親身經(jīng)歷”過去的經(jīng)驗去探索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建立了課堂內運用戲劇進行教學的主流理論。80年代,英、加、澳及北歐一些國家的公立學校都將戲劇納入了教學大綱,并且在語言課中也被應用。90年代,各國國會通過包括戲劇學習在內的藝術教育法案,1992年英國 “教育法案”(The Education Bill)中的“藝術教育”(Education Art);以色列在 1998 年也將教育戲劇列入學校的教學大綱中。20世紀后期,隨著專家和學者的實踐、研究與發(fā)展,至目前已經(jīng)建立了教育戲劇的完整體系,普遍在歐、美、澳、非洲、東南亞各國蓬勃發(fā)展,成為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yè)教育、社會教育等等方面的卓有成效的良好教育方法和戲劇方法。
在香港地區(qū),由于香港與英美等國家的交流廣泛而深入,一些組織致力于教育戲劇的推廣。所以雖然未在政策上有規(guī)定,但許多學校都自覺地運用這種教育方式,當然許多仍處在實驗階段。如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在2001年以前,戲劇被當作課外活動,2001年至2002年,戲劇成為選修科目,而在2002年以后,戲劇就成為必修科目了。
相對于香港地區(qū),臺灣地區(qū)在學校范圍內的教育戲劇要走得快一些。2000年教育戲劇課程開始納入到一般藝術課程教學“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范圍之內,這就為學校推行教育戲劇活動提供了政策的依據(jù)和支持。從2001年9月起臺灣地區(qū)各中小學由國小一年級分級施行,國中則從2002學年度起開設這門課。新設立的戲劇教學將在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的 “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實施,而國小一、二年級部分則置于“生活”課內并合并社會、自然與科技課程后實施,成為國民義務教育學生的必修課目。由于“藝術與人文”新課程的內涵,已將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教學背景、概念、結構與教法納入到課程范圍之內,是屬美術、音樂、戲劇三大學科整合之后的綜合課程,其中以表演藝術的核心部分“戲劇”最具統(tǒng)整性,其對教育戲劇的影響自然十分重大。此課程是以國民教育的人格教育為目標,并不在于培養(yǎng)專業(yè)理論、技能、創(chuàng)作之人才,而是在培養(yǎng)一個健全的國民,使其具備作一個國民所應有的一般性基本條件。
在大陸,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與音樂、美術相比,教育戲劇往往更能直接地改善人的表達和交際能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好像只有幼兒園還因為“玩游戲”的原因,重視一點戲劇,那是一種戲劇因素的游戲。待到孩子一入小學,便要求“嚴肅”地學習了,年級越高越近高考,也就離戲劇越遠了。當然,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逐漸推進和深入,以及對國外和港臺地區(qū)教育戲劇活動的認識,大陸的有識之士也看到了戲劇的教育功能、戲劇在學生素質教育上的明確效果,提議在大中小學校的藝術課程中推行教育戲劇。如在大學中組建非專業(yè)的劇社,鼓勵學生的非專業(yè)性的戲劇實踐活動。2001年,國家教育部制定了《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把戲劇納入中小學的學科教學中,成為“藝術課程”的一部分,其制訂的《學生藝術能力發(fā)展水平參照表》中,就指出了要利用戲劇方式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舞蹈和戲劇游戲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边@一課程設置的宗旨既有歷史的淵源,也有時代的背景,它所制訂的目標和原則就為學校范圍內教育戲劇的開展提供了政策依據(jù),也是對教育戲劇倡導者進一步展開工作的鼓勵。2007年7月,大陸數(shù)十名教育戲劇、民眾戲劇活動參與者和研究者出席《國際教育戲劇聯(lián)盟第六次會議》,開始在教育戲劇領域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國內比較有影響的教育戲劇研究團體有北京的抓馬寶貝,廣州的木棉劇團、上海的靜安教育戲劇工作坊、陶冶教育劇場等。目前,教育戲劇在國內的實踐還沒有到可以提升成理論的地步。
教育戲劇的目標不在培養(yǎng)一個專業(yè)的劇場藝術家,而是在開發(fā)全體接受義務教育的國民皆能成為戲劇藝術的參與者。教育戲劇的教學是指一種即興、非展示性的演出,雖有欣賞與演出戲劇的實踐,但強調的是在人格發(fā)展與創(chuàng)意上的表現(xiàn)??傊@種課程設置,對于教師來說,最終是能夠在教室里面更有效地落實教學,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到舞臺上當演員,或是去表演。對于學校課程設置的目的來說,戲劇教育內容的注入,其宗旨并不在于戲劇人才的培養(yǎng),而是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和學科教育的效果。
[1]周斌.關于推動教育戲劇發(fā)展的若干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25.
[2]徐俊.教育戲劇的定義:“教育戲劇學”的概念基石[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6):69
[3]劉莎.探析新課改背景下的戲劇教學法[D].湖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