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廳印發(fā)《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改指導意見》
課改一:不增加學科總課時前提下,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學科實踐活動。
課改二:學??商剿鏖L短課、周課、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等方式,科學靈活安排課時。
課改三:小學階段開設外語的起始年級為三年級,小學一、二年級不再開設外語課。
從2017年秋季新學期開始,我省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每周上一堂書法課,開設外語的起始年級為三年級……11月2日,省教育廳印發(fā)《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課改意見。
此次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深化德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今后要把德育目標融入各門學科,強化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班團隊活動、各類專題教育結合起來。
為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年秋季,我省將全面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義務教育階段三年級至九年級都要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其中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可單獨開設,每周要求各1課時,保證課時不被擠占。
同時,語文、數(shù)學等各學科都要增加實踐活動,在不增加學科總課時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學科實踐活動。
此次改革還賦予學校在課時安排上的靈活自主,提出在不增加周標準課時數(shù)和周教學時間總量,不減少品德、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平均周課時的前提下,探索長短課、周課、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等不同方式,科學靈活地安排課時。
課改意見還明確提出“小學階段開設外語的起始年級為三年級”。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以往是允許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小學一年級開設英語課。此次調整是考慮到小學一年級還在學習拼音,如果同時學習英語,容易混淆,加重低年級學生課業(yè)負擔。
(一)優(yōu)化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
1.統(tǒng)籌國家課程,整合地方課程,完善校本課程
加強各類課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整合,突破各類課程和學科之間的壁壘,全面梳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中重復交叉脫節(jié)錯位的內容,提煉課程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研究與探索“全課程”整合教學、“主題式”學習活動等,增強課程的綜合性。注重小學、初中、高中課程的相互銜接,明確各學段的教育功能和課程標準要求,增強課程的連續(xù)性。
2.深化德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把德育目標融入于各門學科,強化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班團隊活動(少先隊活動課程)、各類專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與學校文化建設、重大紀念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與校風、學風、班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fā)揮課程綜合育人的核心作用,構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新格局。
3.強化實踐活動課程,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全面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保證課時不擠占,糾正實踐環(huán)節(jié)弱化虛化問題;增加學科實踐活動,在不增加學科總課時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學科實踐活動。把綜合實踐活動和各學科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拓展訓練、科技普及、公益性勞動等活動。
4.增強課時安排的靈活性,為學校課程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
依據(jù)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在不增加周標準課時數(shù)和周教學時間總量,不減少品德、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平均周課時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發(fā)展、課程實施的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積極探索長短課、周課、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等不同方式,科學、靈活安排課時。
(二)堅持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課程與教學質量管理的運行機制
5.加強課程與教學質量管理
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和質量管理觀,依據(jù)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學習借鑒質量管理科學和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緊緊抓住教學質量生成的各要素和各環(huán)節(jié),整體優(yōu)化教學質量管理,建立全面、全程、全員課程與教學質量管理運行的長效機制,推動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方式轉變,提升學校課程管理水平與教學質量。
6.強化主體意識,落實主體責任
在建立課程實施保障體系的前提下,學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主體。應不斷增強校長的改革意識,強化校長的課程意識,提高校長的課程執(zhí)行力。立德樹人,實施素質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開好地方課程,開發(fā)校本課程。應逐步建立健全學校課程與教學管理制度,實現(xiàn)課程與教學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常態(tài)化。
7.大力推進課程實施管理評價
建立并實施學校課程評價管理制度,加強省、市、縣(市、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課程實施的評價,強化學校課程管理的自我評價、自我發(fā)展意識,提高學校課程實施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8.研究制訂義務教育學業(yè)質量標準
依據(jù)各學科課程標準,緊緊圍繞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后應達到的程度要求,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不趕進度、不增難度,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學業(yè)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
9.改革教學組織方式
積極推進小班化教學,實施多形式協(xié)同教學、個別化教學,研究和探索適應課時靈活安排的教學組織形式。
10.深化教學方式改革
進一步樹立先進的教學觀、教材觀、學生觀,依據(jù)課程標準及學業(yè)質量標準,堅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轉變教師角色,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性發(fā)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實現(xiàn)課程教學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交往互動、平等對話、溝通交流、共同發(fā)展的課堂文化。
11.大力推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正確處理各種學習方式的關系,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學生,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12.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創(chuàng)建基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教育資源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變革,創(chuàng)設有利于個性化學習的開放性學習環(huán)境,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13.大力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
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完善教學設施設備,積極探索多形式、多層次、多維度課程資源開發(fā)途經,利用課內外、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機制,建設市、縣(市、區(qū))、學校三級課程資源庫。
(四)深化學業(yè)評價改革,充分發(fā)揮育人導向作用
14.大力推進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
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評價觀,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新理念,建立學生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全面、真實、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
15.深化考試制度改革
深化義務教育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改革,明確學業(yè)考試的性質,規(guī)范考試內容范圍,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增強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制定命題質量評價標準,加強試題質量評價,提高考試命題質量。積極探索多樣化考試和成績呈現(xiàn)方式。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
1.本方案適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校,必須認真貫徹執(zhí)行。民族學校、復式教學點的課程設置可以參照執(zhí)行本方案。
2.每學年上課時間為35周;學校機動時間為2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如學校傳統(tǒng)活動、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運動會、研學旅行等);復習考試時間2周(九年級第二學期畢業(yè)復習考試時間增加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共13周。晨會、班隊會、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等,由學校自主安排。
3.統(tǒng)籌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注重課程之間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整合,打破各類課程和學科之間的壁壘。提煉課程主題,積極探索“全課程”整合教學、“主題式”學習活動等,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脫節(jié)錯位等問題。
4.在不增加周課時數(shù)和周教學時間總量,不減少品德、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平均周課時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發(fā)展、課程實施的需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積極探索長短課、周課、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等不同方式,科學、靈活安排課時。
5.結合學科特點,把德育目標落實到學科教學之中,強化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班團隊會、各類專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與學校文化建設、重大紀念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與校風、學風、班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fā)揮綜合育人功能,構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新格局。
6.認真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原則,保證每天“陽光體育活動1小時”。
7.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義務教育階段三至九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中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可單獨開設,每周各1課時。其課時可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課時結合在一起使用,既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8.我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安排,校本課程由學校自主開發(fā)。
9.在不增加學科總課時的前提下,各學科不少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在內容上可以某一學科內容為主開展學科實踐活動,也可綜合多個學科內容開展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可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各學科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也可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以主題教育等方式,組織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拓展訓練、科技普及、公益性勞動等活動。全面落實學科實踐活動,保證課時不擠占,防止實踐環(huán)節(jié)弱化虛化問題。學科實踐活動由市、縣(市、區(qū))指導,學校具體統(tǒng)籌安排,做到因地制宜、靈活多樣。
10.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中,應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書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1課時的書法課。在美術等課程中,應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書法教育,也可在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中開展書法教育。
11.小學階段開設外語的起始年級為三年級。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程的語種,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外國語學?;蚱渌袟l件的中小學校可以開設第二外語。
12.初中階段的學校,若選擇科學、歷史、地理,可相應減少自然地理的內容;若選擇歷史與社會、生物、物理、化學,則應參照相關課程標準安排自然地理的內容。
13.品德課程教材,從2016年秋季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但課程名稱暫時不變;科學課程從發(fā)展考慮,在小學一、二年級每周各預留一課時。
14.促進不同學段課程銜接,各地可選擇不同的課程安排。初中階段地理可選擇七至八年級每周各2課時,或七年級每周2課時、八至九年級每周各1課時;生物可選擇七年級每周3課時、八年級每周2課時,或七至八年級每周各2課時、九年級每周1課時;物理可選擇八年級每周2課時、九年級每周3課時,或七年級每周1課時、八至九年級每周各2課時;化學可選擇九年級每周3課時,或八年級每周1課時、九年級每周2課時。各地在選擇時,應注意相關學科內容的聯(lián)系,調整教學內容。同時考慮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15.關于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建設等具體實施辦法,省教育廳將逐步制發(fā)配套文件,與本方案一并貫徹執(zhí)行。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