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語文是一門注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以適應職業(yè)教育能力為本位,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目標。本文主要從語文課程有效教學的意義、優(yōu)化語文教學模式,探討如何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模式;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關注教學效益,關注教師的問題意識和反思品質。優(yōu)化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才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筆者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了以下教學模式:
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從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而獲得能力的教學模式。在現代強調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huán)境下,任務型教學模式廣受推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建議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任務——自主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的模式開展教學,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運用自己的經驗解決問題,互相協作。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最根本的特點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完成任務的是學習者本身,也就是學習者的成就動機。任務作為學習的橋梁,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努力完成任務,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交流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其中,“情境”“協作”“交流”“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
目前職業(yè)教育正在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也與之相符。因此,語文的學習是師生、生生互相合作交流的互動過程,學生更重要的是自己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互相幫助解決,在教師的引導組織下,完成新信息的建構和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懊總€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以意義?!?/p>
二、游戲沉浸式教學模式
游戲沉浸式教學模式是在認知工具的指導下,通過深度沉浸、介入知識過程、尊重認知體驗為基礎支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游戲沉浸式教學模式是由潘慶玉教授提出的,它來源于教學實踐。這種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需要相結合,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游戲沉浸式教學模式是學生用自己的體驗獲取知識,是建立在表述、體驗、展示知識的活動之上的,它不簡單按照課本內容依次推進,而是根據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順序獲取知識。因此課前學生會主動預習教材,實現了解學習任務,在課堂表演、活動參與中才能有出色表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習者實現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游戲沉浸式教學模式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學不僅僅局限在課本里,將學校活動與教學內容結合,例如學校舉行的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擴大到學習者的生活中去。這種教學不僅僅在教室里學習知識,還融合了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貼近學習者的自身生活。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認真進行實踐活動,并在游戲活動中獲得了感性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學習效率提高,學習者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互相合作的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三、交往教學模式
在交往教學理念指導下,以共同的文本為中介,以對話為線索,以創(chuàng)造為主要活動方式的教學活動結構、程度與策略的典型范式。交往模式的三個階段:
(一)定向與準備階段
包括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兩個方面。教師的準備包括對教學材料的選擇、對教學手段的準備、對學生的學情的準備。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基本素質、班風學風。學生的準備包括對確立學習意向、定出及準備學習計劃。這個階段要求教師了解研究學生,學生親近教師,明確學習要求。
(二)對話與互動階段
交往教學包括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學習文本。教師用豐富的知識、靈活的教學方式呈現材料,對于師生理解的文本,學生在此基礎上超越自己原先的認識,完成自我體驗。
對話過程是師生的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使學生在互動中完成自我體現,是核心階段。
(三)系統(tǒng)反思與調控階段
這個階段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系統(tǒng)總結,反思自身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本階段反思改進教學手段,有效調控課堂過程。對于師生活動的過程與結果,肯定優(yōu)點的同時又不斷反思,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反思,學生也在不斷完善個性,豐富精神,增強與他人的交往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開展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陳琦.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8(1).
[3]胡秀霞.游戲沉浸式教學模式在技工院校語文課程中的運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張誠誠,女,1985年生,江蘇省徐州人,本科,畢業(yè)于江蘇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