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航
摘 要 從海運行業(yè)產生至今,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風險總是與之相伴。海難救助和共同海損作為海商法中兩項非常古老的制度,在應對和分散海上運輸風險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共同影響著海上運輸、海上保險、國際貿易等諸多領域的發(fā)展。海難救助與共同海損既有緊密的聯(lián)系,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研究二者的異同有助于我們對其產生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
關鍵詞 海難救助 共同海損 海上運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399
一、 海難救助制度概述
(一)海難救助的定義
海難救助是指在海上或在與海洋相通的可航水域,對遇難的人員、船舶和其他財產實施援助、救助的行為。從事救助活動的主體須為外來力量,如專業(yè)救助隊或附近的其他船只。狹義的海難救助是指對物的救助,廣義的海難救助還包括對人的救助。嚴格的說,海難救助應僅限于對物的救助,因為只有對物的救助才能產生救助報酬請求權。
(二)海難救助的成立條件
1. 被救物必須為法律所認可:
首先,救助標的必須是物,不包括人。其次,救助的標的是國際公約或國內法所承認的。《1989年國際救助公約》和我國《海商法》均規(guī)定救助標的包括船舶、任何其他海上財產以及海洋環(huán)境,但不適用于軍事船舶和政府公務船舶。
2. 被救物處于危險之中:
救助對象處于危險之中是構成海難救助的法律前提。這一要件有三層含義:第一,救助對象所遭遇的海上危險須為客觀存在且無法避免,并非來自船長或船上其他負責人員的主觀臆斷。第二,從程度上來說,船長或船員不得不依賴于外來救助,方可使船舶、貨物或其他財產擺脫海上危險。第三,海上危險發(fā)生的原因在所不問。無論是自然災害、意外事故,還是救助對象的潛在缺陷,或者是船長、船員或其他受雇人員的故意或過失造成的危險(如船員將未熄滅的煙頭扔進貨倉導致船舶起火),均不影響海難救助的成立。
3. 救助行為是自愿行為:
該條件意味著海難救助適用自愿原則,它的適用著眼于救助人和被救助人雙方。對救助方來說,其并非因為負有義務而進行救助,其不予救助亦不承擔法律責任。需指出的是,救助人實施救助行為所需的自愿,是指救助人在海難事故發(fā)生之前不負有法定或合同約定的義務,海難事故發(fā)生后,救助人即使與被救助人簽訂救助合同,亦屬于救助人自愿的范圍。對于被救助方來說,其既有權接受救助,亦有權拒絕救助。
4. 救助須有效果:
海難救助嚴格遵循“無效果,無報酬”原則,這一原則經過長期實踐,已經為各國普遍接受和認可。這里所說的“效果”,是指救助人實施的救助行為使得遇險船舶、貨物或其他財產脫離危險,至少使一部分財產得到保全。但是,隨著海難救助實踐的發(fā)展演變,部分海難救助的成立不再以救助效果為條件,比如對環(huán)境污染的救助就是對“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突破。
二、共同海損制度概述
(一)共同海損的定義
共同海損是指裝載貨物的船舶在海上航行過程中遭遇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其他特殊情況,船舶、貨物及其他財產面臨共同危險,為了船、貨等財產的共同安全、免受或減少損害而有意的采取合理的避險措施所造成的特殊犧牲和支出的特殊費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攤的法律制度。
(二)共同海損之構成要件
1.船、貨和其他財產在同一個航次中遇到共同危險:
共同危險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危險須為船、貨和其他財產一同航行時所共同遇到的。船舶、貨物和其他財產因分別屬于不同的所有權人而存在不同的安全利益,但這些不同的安全利益又因同處于大海之上而形成了共同的安全利益。只有當共同的安全利益遇到共同的危險,一方受損,各方俱損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以保護共同的安全利益為目的的共同海損。如果危險僅威脅到了部分財產,為該部分財產的利益而作出特別犧牲或者支出額外費用,不能被列為共同海損。其次,危險必須真實存在,即必須有船舶、貨物和其他財產遭遇危險的客觀事實。如船長基于主觀判斷或假設認為危險存在,從而采取措施或支出費用的,不構成共同海損。
2. 措施必須有意且合理:
所謂“有意”,即遇險船舶的船長或其他負責駕駛或管理船舶的船員主觀上預見到采取避險措施會導致船舶或貨物的損失,但為避免船貨遭受更大的損失而主動實施的行為。
所謂“合理”,是指作出的犧牲未超出化解共同危險所必須的范圍。如果船長或船員采取的措施超出合理范圍,其他受益方有權對分攤請求提出抗辯。一項措施是否合理,需要根據特定危險狀況下的外部條件、方案可行性、客觀效果大小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3. 作出的犧牲和支出的費用必須是特殊的:
特殊犧牲和特殊費用系指正常航行中不會發(fā)生的損失或費用,它是船長或船員在應盡義務之外所采取的措施。例如船舶遭遇臺風后,船長下令駛向掛靠港以外的避難港???,則進入避難港所支出的油耗、滯港費、修理費就屬于特殊費用,應計入共同海損。
三、海難救助和共同海損制度之相同點
(一)均要求船舶、貨物及其他財產處于危險之中
海難救助和共同海損都是以危險的存在作為前提,就“危險”的具體含義而言,兩者在以下幾個方面是一致的:
首先,危險必須發(fā)生在海上或與海洋相通的可航水域?!?989年國際救助公約》第1條第1款即規(guī)定救助作業(yè)須發(fā)生在可航水域或者其他水域。對于共同海損,我國《海商法》第193條和《2004約克-安特衛(wèi)普規(guī)則》都規(guī)定危險須發(fā)生在同一海上航程中,這里所指的海上航程在實踐中也包括了與海洋相通的可航水域。
其次,危險須客觀存在或者無法避免。只有危險客觀存在或無法避免時,才有必要采取海上救助或共同海損措施。不論危險大小,只要對船舶或其他財產的安全構成威脅,就符合海難救助或共同海損的前提條件。
最后,危險發(fā)生的原因在所不問。不管危險是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引起,還是當事方的過失引起,均不影響海難救助和共同海損的構成。安特衛(wèi)普規(guī)則規(guī)定:在同一海上航次中,即使由于一方當事人的故意或過失而造成犧牲或支出特別費用,也不影響該方當事人要求其他各方分攤共同海損的權利,無過錯的其他當事人在分攤損失后,有權向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當事人追償。由此可知,一方過錯并不影響共同海損的成立,只是賦予非過錯方追償權和抗辯權。
(二)均不同于民法中的不當?shù)美?/p>
不當?shù)美臉嫵梢椋簺]有法律上的根據,一方取得財產利益,因一方取得該利益而造成了另一方的損失。英國有些學者認為共同海損在性質上屬于不當?shù)美H缬▽W家F.D.Rose認為:“共同海損是不當?shù)美颠€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
但是,海難救助報酬請求權與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有兩點不同:首先,法律規(guī)定海難救助報酬請求權的宗旨為鼓勵救助,不當?shù)美贫鹊淖谥际潜苊鈾嗬说呢敭a不正當?shù)臏p少。其次,海難救助中,被救助方確實從救助行為中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救助方除了支付一定的救助費用以外,并沒有什么損失。
對于共同海損而言,雖然受益方取得了利益,但該利益與不當?shù)美械摹耙环饺〉秘敭a利益”有所不同。不當?shù)美?,“取得財產利益”既包括財產的積極增加,也包括消極增加。消極增加主要包括三種情形:(1)所負擔的債務被不當?shù)臏p少;(2)本應設定的權力負擔未設定;(3)本應支出的費用沒有支出。共同海損中,雖然受益人的財產未遭受損失,但不屬于上述三種情形。
四、海難救助和共同海損的不同
(一)實施海難救助和共同海損的主體不同
實施共同海損行為的主體是遇險船舶的船長或船員,海難救助行為的實施主體則是遇險船舶以外的第三方。
(二)“效果”的含義不同
由于共同海損的分攤遵循“殘存主義”原則,所以共同海損行為有效果指的是航程終止時,船舶和貨物尚有部分殘存價值,即至少有一方的財產在共同海損行為中得到了保全。
海難救助對效果的要求相對較低,既包括直接效果,也包括間接效果,甚至還有無形效果。在英國法中,無形效果被稱為“有效服務”。比如船舶著火,救助方雖無力滅火,但一直在遇難船舶旁邊護航,雖未作出有形的效果,但仍有權請求救助報酬,因為救助方至少在精神上給予了被救助方以援救。
(三)效果對請求權的影響不同
共同海損中,船長、船員采取措施后具有效果,即船貨得以部分保全,方可請求其他受益方分攤損失。海難救助雖以“無效果,無報酬”為原則,但也有例外,即在特別補償?shù)那闆r下(救助方救助船舶和船上貨物的同時,也對環(huán)境進行了救助),即使救助環(huán)境沒有效果,只要救助方所支付的救助費用大于其有權取得的救助報酬,救助方仍然有權要求被救助方支付特別補償。這一制度設計是對“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突破,其目的是為了鼓勵救助方積極從事環(huán)境救助,防止大規(guī)模的海洋環(huán)境污染。
(四)危險針對的標的不同
從國際公約以及國內法中可以看出,海難救助中危險所針對的標的與共同海損中危險所針對的標的有所不同。
如果只是某一利益方的財產遭遇危險,救助方對該財產進行了救助,則救助行為就與其他利益方無關,只有獲救財產的利害關系人有支付救助報酬的義務,利害關系人所支付的救助報酬可以被列入單獨海損的范疇。
如果船舶和船上所有貨物都遭遇了危險,船長、船員在無其他合理措施可供選擇的情況下,為了船貨的共同安全,向鄰近船只請求救助,如果救助成功,救助方享有救助報酬請求權。這種情形下,船長、船員所采取的請求救助措施已經構成了共同海損行為,救助報酬應計入共同海損費用中,由所有受益方分攤。
(五)確定海難救助報酬和共同海損分攤費用所依據的原則不同
海難救助報酬的確定首先遵循的是救助報酬不得超過獲救財產價值的原則。其次,海難救助報酬的確定還應當遵循鼓勵救助原則,特別補償制度就是該原則的典型體現(xiàn)。
共同海損分攤金額的確定所遵循的原則是“殘存主義”,即各受益財產的分攤責任不應當超過其分攤價值。如果船貨全損,則損失方對所有受益方的共同海損之債將歸于消滅。因此,有人認為,共同海損之債是一種附有以獲救財產(受益財產)的滅失為解除條件的債。
五、結語
海難救助和共同海損在海商法中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各自都有其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對這兩種制度加以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的把握兩者的本質和區(qū)別,從而將這兩種制度在實踐中準確加以運用,最大限度的平衡承運人、托運人和保險人之間的利益。
注釋:
英國法律承認對人實施救助有報酬請求權,但國際公約、德國、日本商法以及我國海商法均不承認有報酬請求權,除非救助財產的同時也救助了人命。
F.D.Rose, General Average Law and Practice, 2nd ed, Informa Law from Routledge, 2005.679.
參考文獻:
[1]司玉琢主編.海商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2.
[2]胡正良主編.海事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江平主編.民法學(第一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4]張湘蘭主編.海商法(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5]Julian Cooke and Richard Cornah, The Law of General Average and the York-Antwerp Rules, 13rd, Sweet & Maxwell,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