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健
摘 要: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學生在母語學習的過程中最應該經歷的語文實踐活動。主題的確立要依托課文內容,要依托主題單元內容,還要依托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在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和學生的發(fā)展狀況。
關鍵詞:語文;綜合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1B-0109-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開設語文綜合性學習,改變了語文教學相對封閉、課本是唯一的教學資源的現(xiàn)狀,克服了學生被動學習語文?!罢Z文綜合性學習”的提出為當今的語文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它將有助于推動語文教學全面、綜合的發(fā)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確立要具有開放性、多元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 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很好地研究語文綜合性學習,尤其是其主題的確立?,F(xiàn)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實例,微探如何確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
一、依托課文內容確立主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既然是語文教學的補充,那么主題的確立就十分關鍵。翻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好多課文內容可以進行二度開發(fā)利用,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趙州橋》一課,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現(xiàn)狀確立“走進中國橋”或“走進中外大橋”等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讓學生在課下查一查古今中外橋的發(fā)展史、質地、結構等特點。通過資料的查找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橋寫一寫、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學生可以自行設計一種或幾種橋的圖片,講一講自己的設計理念。同學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種用語言描述,以此為素材進行習作的練習。這一學習主題的確立與實施,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學生不僅在“橋”的知識方面得到了豐富,而且在整理資料能力、習作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親歷過一次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17課《孔子拜師》,學完這一課,學生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初步的興趣和探求的欲望,我抓住這一契機,確立了“祖國傳統(tǒng)文化多燦爛”這一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用“祖國傳統(tǒng)文化小報”“祖國傳統(tǒng)文化知多少”“我的剪紙作品”等形式,把活動引向更深層次。學生們的作品有模有樣,活動的展示熱烈精彩?!白鎳鴤鹘y(tǒng)文化小報”的設計多樣,講解形象生動;“祖國傳統(tǒng)文化知多少”的匯報內容豐富,語言精練;“我的剪紙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三節(jié)課的匯報充分展示了大語文觀的高瞻遠矚。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與發(fā)展。這也迎合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最有效的途徑”這一理論。
二、依托單元內容確立主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語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一種新形式,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語文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其目的就是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實踐是第一位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單元主題,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依托單元訓練點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我們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包括學習內容及知識的整合,有效的綜合性學習是知識整合與歸類的良好途徑。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本單元有四篇課文《鯨》《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沒有灰塵》)學習后,我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開展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為:走進奇妙的( )世界。空白部分讓學生自主填寫、自主確立??梢酝劳粋€主題,可以小組同一個主題,也可以每人一個主題。學生眼中的世界可真奇妙!不但有“森林世界”“水世界”“花世界”,而且有“星星世界”“太空世界”“刺猬世界”這些遙不可及的世界。這種半開放式主題更能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探究,更能體現(xiàn)綜合性學習對學好語文所起的作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組課文都是關于動物的文章。我在引導學生研讀《白鵝》一課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這一課同學們有什么疑問嗎?一位學生這樣說:“動物真是人類的朋友嗎?哪些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呢?”我進一步提問:“你們說呢?”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對學生說,你們想不想到動物王國去看看,學生的反應不言而喻。于是我確立了“走進動物王國”這一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讓學生們自行組織這次綜合性學習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置活動形式。經過一個星期的準備,班內五個學習小組有了五種活動形式——以小動物為內容的繪畫比賽、講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創(chuàng)辦以小動物為主題的小報、比誰在一分鐘內說出動物名字多、分角色扮演小動物的童話劇。學生們的活動形式內容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溝通與交流的能力,而且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隨機解決了遇到的問題,學生們也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了自信心。由此看來,依托文本來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不但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延伸與發(fā)展,還豐富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與形式。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確立要求教師首先有確定主題的意識,還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具有探究價值的主題。
三、依托其他學科確立主題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工具性特點,這就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在確立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時,就要打破僵化的學科框架,軟化學科體系,利用語文工具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中,發(fā)現(xiàn)確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例如,在學完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春天,我語文與美術、音樂學科橫向聯(lián)系,圍繞“找春天”這一主題,讓學生吟詠描寫春天的詩文,描繪春天的美景,歌唱贊美春天的歌曲,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內容與自然、社會學科的知識聯(lián)系較多,可引導學生確立“到自然界中去”這一學習主題。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動、植物生長的秘密,培養(yǎng)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小學科學是一門很好的學科,與語文的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一學科可以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大量的主題,例如,小學科學( 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三課《神奇的水》一課,就是一個很好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材料。我與科學老師一起組織了一次綜合性活動?;顒訙蕚潆A段學生們大量收集有關水的材料—— 古代文人墨客寫水的古詩、散文、山水畫、農民澆地用水場景圖、自家用水過程的照片等等。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入情入境朗讀詩文、講解水的奇妙之處,活動感染了所有的參與者,學生們對水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不知不覺地根植于他們幼小的心靈之中。這次有關“水”的綜合性活動,讓學生不僅對水的情感進一步加深,而且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積極參與精神得到了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整個活動產生的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四、依托學生在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確立主題
大千世界,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教師要利用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究的主題。例如:天氣變暖的原因何在?如何阻止?餃子為什么在煮熟時會浮在水面上?貓的眼睛為什么在夜晚又亮、視力又好?我們的書包為什么越來越重?這樣的主題不僅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指出:我們強調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跳出語文學語文”,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提高人文修養(yǎng),在交往中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在生活中激發(fā)學習語文的情感,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五、依托學生的發(fā)展狀況確立主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確立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現(xiàn)有的探究水平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及語言發(fā)展水平。例如,一年級學生學完有關春天的文章后,可確立“走進春天”的綜合性學習主題,但在實施過程中只能讓學生去看一看、說一說;二年級的學生就可以背一背有關春天的詩句,用簡單的幾句話寫一寫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色,用水筆畫一畫春天;中高年級的探究內容和水平層次就更不同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開設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渠道,但我們應該知道,綜合性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因為語文課程的存在而存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設定,不是先決定教師該怎么教,學生該學什么,而是先思考學生關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因此,探究主題的設定,應思考學生關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這正是綜合性學習總目標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蘇旭.打開語文學習興趣之門的金鑰匙——淺談語文綜合性學習[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9).
[2]張敬.談小學語文開放教學的幾點感受[J].成功:教育,20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