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平
(淮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教學研究·
道德敘事在“基礎(chǔ)”課教學中的運用
孟凡平
(淮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道德敘事的功能在于教育者以“說”的方式,將道德故事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價值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以引發(fā)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共鳴,激發(fā)受教育者的道德追求,鞭策受教育者進行道德實踐,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從而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由于道德故事承載著生活世界的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同時也包含了教師的個人感悟和體驗,因此較易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基礎(chǔ)”課教學承擔的重要使命。
道德敘事;道德教育;“基礎(chǔ)”課;教學方式
道德敘事是人們傳遞道德經(jīng)驗和道德認識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指“教育者通過口頭或書面的話語,借助對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話、童話、歌謠、英雄人物、典故等)的敘述,促進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長、發(fā)展的一種活動過程。”[1]道德敘事的一個基本特點即在于“說故事”,其功能在于教育者以“說”的方式,將道德故事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價值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以引發(fā)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共鳴,激發(fā)受教育者的道德追求,鞭策受教育者進行道德實踐,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從而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作為一種歷久彌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敘事在中小學德育課中被廣泛運用。但在高校德育課中,由于教師對課程性質(zhì)的認識、教育理念的理解等方面存在偏差,如“完成政治任務(wù)”“制造課堂娛樂氛圍”“獲取道德理性知識”等[2],“道德敘事”這一方式并沒有引起高校教師的足夠重視?!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chǔ)”課(以下簡稱“基礎(chǔ)”課)作為高校道德教育最主要的課程渠道,理應(yīng)將道德敘事這一方式很好地運用起來,以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目標。
道德敘事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各種道德教育載體中都有體現(xiàn),只是體現(xiàn)形式不一樣而已。在家庭道德教育中,道德敘事的方式主要是家長給孩子講故事,如通過講述“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狼來了”等故事,培養(yǎng)孩子謙讓、助人、誠實的道德觀念和品質(zhì);在社會道德教育中,道德敘事則往往借助于“道德觀察”“感動中國人物”等電視節(jié)目,貶斥丑惡現(xiàn)象和不道德行為,并引導人們樹立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的道德觀念,從而達到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目的;在學校道德教育中,道德敘事的運用也十分普遍,特別是在中小學道德教育活動中,往往會通過學習具有一定道德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課文)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如關(guān)于先人后己、團結(jié)合作的課文有“一次成功的實驗”,關(guān)于誠實品質(zhì)的有“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一般來說,用于道德教育的道德故事中大多蘊含著善良、誠實、正直、勇敢、剛強等道德價值,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少年,或者是英雄人物青少年時期發(fā)生的事情,其目的在于通過故事告訴青少年什么是“善或惡”(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好或壞”),引導他們擇善避惡,樹立正確的善惡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多依托多媒體教學技術(shù),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進行道德敘事。通常的模式是借助教學課件,以文字為基本內(nèi)容,將與課程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穿插其中,將枯燥的理論知識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實踐證明,無論面向何種年齡段的受眾,道德敘事的教育效果都十分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敘事不以抽象的概念、文字或者符號來傳達道德觀和價值觀,而是以經(jīng)驗和口述的方式來表達“講故事的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樣做的效果不僅稀釋了道德知識的抽象性,降低了道德教育的疏離感,增加了道德精神的親近感,而且緩解了道德教條的僵化感,增加了道德教育過程的趣味性,從而提高了道德教育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基礎(chǔ)”課通常開設(shè)在第一學期,這是大學一年級新生進入大學后最先接觸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基礎(chǔ)”課的課程性質(zhì)和歷史使命并不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嚴密的知識體系為目標,而是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條主線,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教育教學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道德人格,因此,“基礎(chǔ)”課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為道德敘事提供了空間?!盎A(chǔ)”課的教學內(nèi)容涵蓋面廣,不僅涉及到大學新生活適應(yīng)、人生價值、心理健康、人際交往等現(xiàn)實問題,而且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規(guī)范、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維等內(nèi)容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利益需求也密切相關(guān)。換言之,“基礎(chǔ)”課教學內(nèi)容的設(shè)置特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一門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課程,大學生普遍很感興趣。所以,在“基礎(chǔ)”課教學中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教育實效性,而且能夠在一定意義上扭轉(zhuǎn)大學生在中學時代形成的對思想政治課的一些偏見,既有助于大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能夠為大學生學習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奠定一定的認同基礎(chǔ)。
“基礎(chǔ)”課“是一門適應(yīng)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人生理論與實踐的嶄新課程”[3],其課程目標就是基于大學新生進入大學后普遍面臨的困惑和問題而設(shè)置的,目的是幫助大學新生了解和適應(yīng)新生活,樹立新的學習理念,盡快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順利實現(xiàn)從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zhuǎn)換,在此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但是,大學生對自身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的構(gòu)建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地對他們已有的價值知識和教育者傳遞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在實踐中往往會依據(jù)自己的判斷做出道德選擇。然而,由于大一新生的理論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弱,所以需要借助一定的感性道德形象理解道德哲理。同時,教學經(jīng)驗和實踐表明,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不能完全依靠知識傳授獲得,往往需要借助對道德現(xiàn)象的分析、評價等方式間接地提高——通過參與道德現(xiàn)象的分析和評價,學生逐漸獲得關(guān)于道德的知識和價值,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才能夠相應(yīng)地得到提高。而道德敘事這種道德教育方法由于是對道德故事的再敘述,沒有了命令式的、說教式的強制性限制與規(guī)范,而且在敘事的過程中加入了學生感覺相對親近的教師本人的道德價值傾向,因此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為大學生獨立思考提供了空間,讓學生以放松的、較少逆反的心態(tài)來體悟道德故事中蘊含的道德價值,因此必然會增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第一,力求道德故事的真實性。大學生隨著知識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往往會對一些人們深信不疑甚至廣為人知的“故事”提出質(zhì)疑。如講授社會公德相關(guān)內(nèi)容時,有老師喜歡用“列寧理發(fā)的故事”作為敘事素材,但就會有同學質(zhì)疑“列寧作為一個革命領(lǐng)袖怎么可能到公共場所去理發(fā)?”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學生不相信,那么這個故事就失去了應(yīng)有的道德教育作用;如果教師為了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而將故事的出處“搬出來”,這時的故事就不是被“說”出來的而是被“讀”出來的,這就意味著背離了“說”故事的方式?!罢f故事”強調(diào)的是敘事者對故事的理解和闡釋,不是將故事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因此,如果是真人的故事,就應(yīng)該是真實的故事,不能為了實現(xiàn)教育目的而選擇一些“偽故事”或者容易引起學生質(zhì)疑的故事。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查證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即便是一些真實的故事,如果容易引起學生的質(zhì)疑,也盡量不要在課堂上使用。同時,教育者在進行道德敘事時要明確故事的類型,要說明是寓言還是神話或是典故,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質(zhì)疑,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學生對故事的接受度。
第二,注重道德故事的哲理性。敘事是人類基于反思并通過個人的經(jīng)驗來制造意義,教師必須發(fā)掘或揭示這些道德故事中所蘊含的價值,使學生通過聽故事進而“聽出”這些道德故事所要傳達的道德價值信息,引起情感共鳴,形成價值認同。大學生需要帶有哲理性的道德故事(這些故事也許不一定是真實的故事,但至少應(yīng)該是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或寓言故事),而且這樣的道德故事最好是他們一知半解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即是說,教師敘說的道德故事既不是他們一無所知的,也不是廣為人知的。例如,在講授“人生價值”相關(guān)內(nèi)容時,不妨可以敘說“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的故事來讓學生體會“認識你自己”的重要意義。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大多數(shù)大一新生對這個神話故事只知其一,即只知道“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晚上用三只腳走路”的這個謎底是“人”的謎語,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道這個謎語就是“斯芬克斯之謎”,對于“俄狄浦斯”則知之更少,因此多數(shù)學生也不知道這個神話故事的由來以及它的真正意義?!岸淼移炙古c斯芬克斯”的故事并不是一個單純的關(guān)于“類人”的謎語,它更是一個關(guān)于“個人”的神話故事,正是由于俄狄浦斯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所以他最終沒能逃脫“殺父娶母”的命運。所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往往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明確道德敘事的價值性。道德敘事一定要傳遞道德價值,不能為了說故事而說故事。所以,教師選擇的道德故事首先必須蘊含道德價值。這是因為,道德故事的內(nèi)容不僅決定著道德敘事是否能夠傳遞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而且直接決定著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師發(fā)掘道德故事的價值意蘊時要實事求是,不能隨意添加或夸大故事本身的價值意蘊,“過度地夸大一個事件內(nèi)涵的德育價值,反而使其喪失了道德教育應(yīng)有的信度和效度,使得事件和敘事本身被扭曲和異化?!盵4]道德故事承載著生活世界的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是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和理解的反映,帶有教訓、勸告、引導等意義,而“基礎(chǔ)”課教學面對的是“身份意識”強烈但“角色意識”薄弱的大學新生,他們在學習、生活、交往、友誼、愛情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現(xiàn)實的、個性的問題,因此,道德故事的教訓、勸告和引導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和學生實際,必須包含具有反映大學生需要和期望的意義屬性,即具有道德價值。
第四,保證道德敘事的針對性。道德敘事雖然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教師在選擇道德故事時要結(jié)合具體講授內(nèi)容。在“基礎(chǔ)”課教學中,有些內(nèi)容適合運用道德敘事,有些則不可以。如在涉及到情感教育內(nèi)容時,比較適宜運用道德敘事方式,特別是關(guān)于人生價值以及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問題時運用道德敘事的效果就很好,這不僅是出于感性教育的必要,而且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規(guī)避純知識教育、純理性教育帶來的教條感和僵化感。因為涉及到情感問題的教育如果摻雜了太多的知識和理性,會在一定程度上消弭這些情感的純潔性和人文性。相反,涉及到理想信念和責任教育時則應(yīng)更多使用理性教育方式,因為對這些問題的教育如果太多摻雜道德敘事,則容易導致學生在認知上太過情緒化,特別是當學生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時,就會對事物產(chǎn)生沖動性認識,不能堅定理想信念。
第五,注意敘事方式的選擇。在“基礎(chǔ)”課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習慣于運用宏大敘事的方式來講授教學內(nèi)容,而且這種宏大敘事也大多停留在對“榜樣”精神的高度概括上,極易讓學生產(chǎn)生“高大上”之感,不“接地氣”。事實上,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當“榜樣”的“高大上”令人覺得不可企及時,就會產(chǎn)生“高冷”感,榜樣的力量在這樣的認知下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反倒不如普通人的道德故事對學生的觸動大。與其它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較,“基礎(chǔ)”課的個體性較為突出,因此,在“基礎(chǔ)”課教學中運用個體敘事方式比宏大敘事更能夠引起學生的關(guān)注和共鳴,教育效果也更好。
道德敘事除了要求教師具有“擇事”的能力,還要求教師具備“敘事”的能力。教師對“事”的敘說能力不僅體現(xiàn)為對故事的敘述是否清晰、完整,而且體現(xiàn)為教師對所敘述故事的個人感悟和體驗能力?!皵⒄f”強調(diào)的是“說”而不是“讀”,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完整闡述故事的內(nèi)容,又不能像講故事那樣一字不差地把故事“讀”出來或“背”出來。同時還要求,教師既要準確表達故事的道德精神,又要融入個人的人生感悟和情感體驗。
[1] 丁錦宏.道德敘事:當代學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種走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3(11).
[2] 匡促聯(lián).《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chǔ)》課程的教學理念及其張揚[J].大學教育科學,2010(2).
[3] 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chǔ)”課的性質(zhì)、邏輯結(jié)構(gòu)與主線[J].教學與研究,2006(8).
[4] 劉新玲,樸素艷.道德敘事及其借鑒[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3).
責任編輯:仲耀黎
2016-11-18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論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實驗基地(編號:20122013SZKJSGC5—1)和淮北師范大學教研項目“基于人文關(guān)懷理念的‘基礎(chǔ)’課教學模式研究”(編號:jy14164)研究成果。
孟凡平(1972—),女,河北沽源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道德教育、倫理學。
G642
A
1671-8275(2017)01-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