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安徽文化家族的女性教育

    2017-03-10 02:12:42
    關(guān)鍵詞:列女德性安徽

    高 田

    (淮北師范大學 圖書館,安徽 淮北 235000)

    清代安徽文化家族的女性教育

    高 田

    (淮北師范大學 圖書館,安徽 淮北 235000)

    清代安徽文化家族在實學皖派的影響下,形成務(wù)實的文化特征,及以儒家“孝悌”為依據(jù)的家風。而女性在家族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使其成為這一家風的主要踐行者。因此,安徽文化家族重視女性成員以德性為依據(jù)的女性教育,涉及到德性的修養(yǎng),知識的習得,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幾個方面。首先是道德教育。通過合于家風的孝性、賢淑的德性標準的制定與踐行,在行為舉止、品行、禮法方面培養(yǎng)出符合德性標準、能夠在維護整個家族的文化特征中起到實際作用的合格婦女。其次是文化教育。婦女從小因為父母的教授得到正規(guī)的家庭教育,習得家學。最后是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女紅這項生活技能是婦女通過德行的自我約束、家學的習得踐行德性標準的物質(zhì)條件。由此,安徽文化家族的婦女獲得了家族應有的承認與尊重,強化了其在家族中的地位。

    清代;安徽;家族;女性教育

    《周禮》:“以婚冠之禮,成男女之親。”(《十三經(jīng)注疏》二《周禮注疏》)[1]1486古代社會是宗法制社會,婚姻與家庭是構(gòu)成社會的基礎(chǔ)。所以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把家庭作為組織國家生活的直接對象,尤重家庭觀念。而清代作為傳統(tǒng)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上對基本的社會組織模式作了歸納總結(jié)。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家族形態(tài)的存在與家族文化的發(fā)展。

    基于此,尚文重教的安徽孕育了眾多文化家族。如徽州歙縣吳氏、方氏、鄭氏、汪氏、鮑氏,休寧汪氏、吳氏、程氏,婺源潘氏、江氏、王氏,祁門汪氏、張氏、鄭氏,黟縣汪氏、舒氏、胡氏,績溪胡氏、汪氏、程氏,宣城王氏、馮氏、陳氏、沈氏、楊氏、朱氏、許氏、張氏、章氏、唐氏,安慶懷寧汪氏、江氏,桐城方氏、吳氏、姚氏,宿松張氏、葉氏,望江鄭氏,合肥李氏、吳氏、王氏、張氏,六安英山張氏、汪氏、李氏、王氏,霍山張氏、汪氏、金氏、鄧氏、胡氏,阜陽寧氏、李氏、王氏、張氏、劉氏,鳳陽李氏,懷遠楊氏,壽州胡氏、鄭氏、王氏,宿州丁氏、楊氏、李氏、張氏、趙氏等。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思潮儒學在經(jīng)歷了周秦直至清代的發(fā)展,各個學派分分合合,歷盡曲折,在清代作了最后的整理與歸納,一反明末空談心性,輕視讀書的浮躁,注重躬行實踐的實學。而清代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方方面面,生產(chǎn)、學術(shù)、政治、生計問題無不與此有關(guān),形成了務(wù)實的特征。而作為清代社會學術(shù)、經(jīng)濟、政治中心地帶的安徽具有這一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安徽的文化家族則是其中的典范。其以務(wù)實的態(tài)度去經(jīng)營家族,維護家族生存,促進家族發(fā)展的過程中,將這一文化特征的規(guī)范性應用到家風、家學、家族物質(zhì)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他們的家風是基于維護家族存在,加強家族凝聚力而形成的家族成員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意識標準。即起到維護家庭人際關(guān)系和諧,使血親家長的威嚴不可侵犯,晚輩子孫孝順,保持家庭形態(tài)穩(wěn)定的實際作用。而這樣的家風往往是以孝悌的德性標準為依據(jù)的。

    而文化家族的婦女因為其在家庭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她們是家庭倫理關(guān)系維護與和諧的關(guān)鍵,家庭形態(tài)達到穩(wěn)定的焦點,于是整個家族會以這一務(wù)實的文化特征去要求女性,涉及到德性修養(yǎng)、知識習得、生存技能培養(yǎng)的各個方面。安徽文化家族的婦女就是在這樣的家族文化心理的影響下,受教育、成長,以至擔負起家庭女主人的責任,以辛勤的勞動、勤奮的學習、嚴謹?shù)闹螌W,為提升婦女價值,獲得家族的承認而努力。正因為此,女性教育成為家族運行中的重要一環(huán)。

    一、道德教育

    (一)婦女德性的標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倫理道德占有重要地位。禮教是倫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礎(chǔ),亦是女性教育的首要內(nèi)容。班昭《女誡》講到四德之儀,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婦德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到了清代,在其特定的學術(shù)思想環(huán)境的影響下,非常重視道德意識的社會規(guī)范性。這就是考據(jù)、訓詁的實學而帶來的以務(wù)實為基礎(chǔ)的實用主義思想。而這一思想的施行關(guān)系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首先就是加強以血緣為依據(jù)的倫理規(guī)范對人們行為的約束性,讓人們自覺地加強個人的道德意識,提升德性修養(yǎng)。而婦女在家庭,以至整個社會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決定她們是這道德倫理規(guī)范施行的首要對象。而清代實學中最具代表性,影響力也最大的是乾嘉學派中的皖派。這一因素決定了安徽文化家族重禮教,特別是女性教育的婦德。女性自幼受到源于家風的道德教育,孝性、賢淑、堅韌、頑強。依據(jù)德性標準培養(yǎng)出來的合格家族女性,在主持家庭事務(wù)的過程中,充分地施行家風的德性教化,并且因為她們本人的示范性,使家庭成員都會自覺依據(jù)家族特定的行為準則行事,而保持住整個家族合于家風的文化特征。這也是婦女的德性在家族的存在中發(fā)揮的實際作用。

    《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道光阜陽縣志》中《列女傳·序》云:“《易》曰‘地道元成,而代有終。’又曰‘女,正位乎內(nèi)史?!稀读信分畟鳎w亦權(quán)輿于此。然班、范以下列女,于才賢令淑,咸儷儷致意焉。而近世之志,惟取節(jié)列貞孝意,以其敦從之,……云‘樹闈范而輝彤管’??梢娊耧L教之崇,與盛世發(fā)潛闡幽之典,均遠于前古也。”(《道光阜陽縣志》卷十四,列女一)[2]220序中一再申明閨范、闈禮的重要性??梢姲不瘴幕易鍖ε远Y教的重視。

    安徽文化家族的女性自幼受到正規(guī)的婦禮教育,必讀女誡、女訓之書。養(yǎng)成賢良、淑德之性,深知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職責、儀范。在這些文化家族中,家族成員倫理關(guān)系的維護與穩(wěn)定,是家族存在與發(fā)展的首要要求。而婦女作為家族事務(wù)的實際主持者,維護家族倫理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母家為孝女、到夫家為賢婦,這是文化家族對女性的第一要求。安徽文化家族有太多這樣的孝女、賢婦可以作為例證。其在母家孝事父母,言行貞潔,至夫家之后事奉舅姑以禮,維護家族禮法。比如徽州歙縣吳一初妻方氏,姑、母年邁,方氏在夫家事姑以禮,且不忘孝事母家年邁的母親。(《道光徽州府志》卷十三,人物志,歙列女)[3]178

    由此可見,文化家族對于婦女德性的這一標準源于婦女在家族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女性的一生歷程經(jīng)過家庭角色的三次變化,從女兒到妻子再到母親。女性在最初作為女兒的時候,由于日后必然要出嫁到別家,不能在家中久留,出于這種原因,自然受到父母的寵愛,并且在她身上寄托著到夫家保持家族聲譽,提升家族影響力的希望。于是父母總是以合于家風的道德標準規(guī)范女兒的行為,讓她從小形成以家庭為重的觀念。而這種觀念的第一要義就是對家庭的責任,而在傳統(tǒng)的文化家族中,這責任中首要的任務(wù)是對長輩的孝順與侍奉,在母家孝奉父母,到夫家孝侍翁姑,這也成為女性德性的標準,可以稱之為賢婦的標準。在這樣的德性標準規(guī)范下,婦女漸漸成長為可以維護家風,并將其傳揚下去的母親。她通過撫養(yǎng)、教育子女,對子女的德性教化,而成為家族道德規(guī)范的踐行者,家族聲譽的維護者,在經(jīng)營家族事務(wù)的過程中,依禮以行,成為穩(wěn)固家族秩序,穩(wěn)定家族地位的關(guān)鍵,從而成為家族文化的一種象征。

    (二)婦女德性標準的踐行

    《光緒鳳陽府志·列女傳序》:“詩三百篇首關(guān)睢之義,重賢淑也。易曰‘女正乎內(nèi)?!瘎t知彤管所書,其懿美足以流播百世。恒之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故冰霜節(jié)操,實與忠臣義士并重?!保ā豆饩w鳳陽府志》卷十九,列女)[4]307足見婦女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依據(jù)德性標準行事,是安徽文化家族對女性的必然要求。她們依禮持家,辛苦育子,孝侍長輩,尊親睦族。家族中有困乏者,盡其所能予以周濟。且為善鄉(xiāng)里,多有義舉,為人稱道。她們的品行、操守踐行了文化家族女性教育的道德標準。如徽州歙縣汪大純妻程氏,丈夫去世,留下一孤子,舅姑年邁,還有丈夫的七個兄弟。程氏辛苦撫育孤子,孝養(yǎng)長輩,對夫兄弟謙讓、禮待。其賢淑之名傳播鄉(xiāng)里,為人所重。(《道光徽州府志》卷十三,人物志,歙列女)[3]180

    另外,安徽文化家族的婦女們對于其德性標準的踐行,從徽州儒商世家的女性在家庭中所起到的關(guān)鍵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可貴品質(zhì)這一方面也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男性賈而好儒,以儒為依歸。他們在外經(jīng)營事業(yè),顛沛流離,意外情況多發(fā),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客死異鄉(xiāng)。這時,留在家中的婦女只有強忍悲痛,將丈夫的遺體從遙遠的異鄉(xiāng)歸葬鄉(xiāng)里,撫育孤子,支撐起家庭。這其中所經(jīng)歷的辛酸、困苦與堅忍自不必說。而婦女們在此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堅持、堅強,自見其從家族教育中習得的頑強與堅韌。如歙縣的儒商鮑仁麟在外經(jīng)商十年不歸,客死異鄉(xiāng),妻子汪氏辛勤育子成人。(《道光徽州府志》卷十三,人物志,歙列女)[3]213

    婦女因丈夫客死異鄉(xiāng),而艱苦持家,堅守信念,操守堅貞,這樣的例子在儒商世家中很多。這些婦女們的堅定、矢志不移,使其將子撫育成人,頑強支撐起家庭,維護家族聲譽。而這又無疑源于家族的良好教育,是對家族文化女教道德標準的充分實現(xiàn)。

    (三)節(jié)婦的品性特征

    文化家族的婦女們依據(jù)德性標準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時刻謹記在心,久而久之,養(yǎng)成貞潔之性,而出現(xiàn)許多節(jié)婦、貞女。故《康熙安慶府志·列女傳序》云:“皖俗醇厚,節(jié)撫頗多?!保ā犊滴醢矐c府志》卷二十二,列女)[5]553

    文化家族的節(jié)女們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堅守,源于這些家族婦女持之以恒的信念。丈夫的亡故,把家庭的重擔卸到一個弱女子身上。自此,節(jié)婦們知道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唯一支撐者,舅姑年邁,孤子幼小,全憑她一個人經(jīng)營家庭,撫育孤子,侍奉舅姑。如宣城丁琇四妻唐氏守節(jié)二十八年。(《光緒宣城縣志》卷二十二,列女)[6]558葛天吉妻章氏守節(jié)三十五年。(《光緒宣城縣志》卷二十二,列女)[6]559合肥張恩惕妻王氏守節(jié)五十六年。(《嘉慶合肥縣志》卷二十六,列女二)[7]275,阜陽王廣嗣妻寧氏守節(jié)近六十年。(《道光阜陽縣志》卷十五,列女二)[2]251這個過程中有太多的艱辛、困苦,而她們始終抱定信念,自己是家庭的支柱,必須延續(xù)家族的血脈,穩(wěn)固家族的存在與發(fā)展。信念的支持,給予她力量,堅定地一步步走下去,志堅行潔,這本身也給其家族帶來可貴的榮譽。

    二、文化教育

    清代王相母親《女范捷錄》:“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猶可;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非。蓋不知才德之經(jīng)與邪正之辨也。夫德以達才,才以成德,故女子有德者固不必有才,而有才者必貴乎有德。德本而才末,固理之宜然,若夫不善非才之罪也。……由是觀之,則女子知書識字,達禮通德,名譽著乎當時,才美揚乎后世,宜其然哉!”[8]65論述了德與才的關(guān)系,才德兼?zhèn)洌獣拍茏R禮。而對于持務(wù)實態(tài)度的安徽文化家族來說,自然重視通過學識增強女性的道德力量,以便充分發(fā)揮其在家族中的道德示范作用。于是文化家族的婦女們自幼在母族讀書識字,學習女訓、孝經(jīng),讀經(jīng)史之書。正規(guī)的文化教育加強了她們的道德自主性,從而成為塑造家族文化的核心力量。

    (一)婦女家學的習得

    文化家族的女性常常跟隨家庭成員開始學習讀書、寫字,與她們的兄弟同塾受業(yè),在家研習經(jīng)典。如六安金豪女金氏,因為家教嚴謹,自幼被授以小學、列女傳,反復閱讀,終日不倦。由此嫻于閨訓,知書識禮。(《同治六安州志》卷四十一,列女)[9]635可見,文化家族的婦女由讀書識字,到習經(jīng)傳之書,能寫文賦詩,得益于家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為家學的承載者和發(fā)揚者,從而成為家族文化禮教的實際踐行人。

    因為從父母那里習得的學識,女性形成對智慧的自信。歙縣汪夢燕在《讀史》一詩中即表達了這樣的體會。學習、誦讀成為她閨中生活的重要事項,豐富知識的習得讓她感到精神上的滿足。

    剔罷銀釭雨漸疏,展函三復獨躊躇。青閨柔弱情何俠,紫塞風煙怨未舒。瘦影臨池神自妙,秋風吹葉事應虛。于今日誦心當細,無使他時笑魯魚。(《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八皖南二)[10]467

    所以對于女性而言,父母的影響力和榜樣作用是巨大的。女性時常在自己的文集中記錄下對此的感激之情。安慶懷寧方炳奎女方毓昭,因為她的父親像教育兒子一樣用心教育女兒,聰慧的方毓昭幼時即能賦詩于堂前。父親感慨地說:“汝諸兄不能詩,吾頗憾,故教汝,以此異日有成,亦足相慰?!?《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六皖西南卷三,方毓昭《陟瞻齋詩詞自序》)[10]315方毓昭每每回憶起父親的話,不禁涕淚縱橫。

    (二)婦女創(chuàng)作在家學中的作用

    文化家族的婦女多通曉經(jīng)史,擅長寫文作詩。她們經(jīng)常以詩文的寫作表達自己的心聲。家中日常之事,孝事長輩,撫育子女,丈夫宦游時,打理柴米油鹽的瑣事,綜理家族事務(wù),都是她們的詩作中常見的題材。而其中所歷經(jīng)的心理變化,情感曲折的表達,直接影響著家學的形態(tài),成為家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徽州歙縣吳之騄妻汪是有《古體留別》詩四首,寫的就是家庭生活的日常情形。比如第三首寫的是丈夫在外仕宦,自己在家中恪盡婦責,想念遠方的親人,擔心他是否衣暖食飽。這其中寓于的是一個秉承家族禮教的婦女形象,是她辛苦持家過程中細膩的心理變化的重現(xiàn)。

    高樹成美蔭,春暉發(fā)陽和。事姑如事母,依依廿載多。豈期各天涯,江風水層波。螽斯常逮下,憔悴真靡他。歸來幸無恙,一笑愈沉疴。會合日苦短,迢遞復關(guān)河。誰為作羹湯,好自勤撫摩。此生那得再,涕泗空滂沱。(《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八皖南二)[10]469

    丈夫迫于家庭生計在外辛苦奔波,妻子則在家中認真地主持家庭事務(wù),事事必親力親為,精打細算,把瑣碎的家事處理得妥妥當當,這本身就是在對相隔遙遠的親人表達她殷切的思念。而在這平常的生活中,時光很快逝去,高樹成蔭的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確切地說明了這一點。面對此景,妻子愁緒頓生,擔心遠方親人的衣食、冷暖。而其中曲折而細膩的感情的寄寓,正是家族賢婦自我典范形象的塑造。這無疑證明了文化家族的婦女們可以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去發(fā)揮其道德示范作用,從而影響家風、家學。

    婦女在家學中的獨立性還通過與家族中男性的交流,使其在家學中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她們在出嫁前與兄弟通過詩歌進行交流,成為精神上的知己,從而完善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寫作方法。如安慶桐城姚倚云常與兄姚永樸、姚永概在父親所置城外別墅中研習詩歌,頻繁唱酬。(《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五皖西南二)[10]228婦女們在嫁入夫家之后,又將其所承家學帶到夫家,與丈夫一起研究學問,閨門唱和,一方面以詩表達生活角色的變化帶來的情感變化,另一方面也由此成為傳承家學的關(guān)鍵人物。如徽州歙縣程立基妻方彥珍,喜歡寫詩,程立基也是頗有才華之士。他們結(jié)婚后,夫妻伉儷,以學問情投意合,閨門唱和,關(guān)系和睦。在此過程中,雙方通過詩歌表達彼此傾慕之情,也通過此交流學問,這無疑有利于家學的整合和發(fā)展。

    (三)婦女對于家學的傳承

    婦女用從母族受到的教育來教育自己的兒子,被稱為傳承家學,成為兒子學書識禮的家庭教師。如徽州休寧張興載、張興鏞的母親汪佛珍在母族時用功讀書,研習經(jīng)典,經(jīng)史之書皆能貫通大義而且喜歡研究詩詞,特別是唐宋詩歌。成家有子后,以自己所學教授兒子。在他們從塾歸來,總是辛勤教導,督導他們讀書習字。還時常教導他們?yōu)槿颂幨赖牡览?。(《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九皖南三)[10]532

    婦女將自己的知識傳給兒子,督促他一心向?qū)W,日后能考取功名,為家族的聲望增添力量,提高家族地位。如合肥趙型妻王氏,因為丈夫去世得早,她代父職教育兩個兒子,希望其能繼承父親的學業(yè)。通過她的苦心教導,長子得到廩貢生的學銜,次子得到縣學生的學銜,成功延續(xù)了家族在學業(yè)上的聲名。(《嘉慶合肥縣志》卷二十六,列女二)[7]290

    婦女總是通過教育兒子來傳播家族文化之道。正如“張楷曰‘易曰,坤,地也。故稱乎母’。又曰‘萬物資生’,又曰‘皆致養(yǎng)焉’。故家之發(fā)祥,每于母乎?卜之《大雅·明明》之篇,侈陳、周德婦,歸美二母。而閉宮之誦,魯侯亦稱壽其母。”(《康熙安慶府志》卷二十三,列女,《慈孝序》)[5]601所以每一位家族成功者都將自身的成功歸于母親的道德訓誨。如安慶桐城錢晉妻方氏,她的兒子經(jīng)過她的辛勤教育,進士及第,將要赴任縣令,方氏訓誡他說:“汝家世忠厚,汝年少得志,當深自檢束,無殖貨賄,取怨于人也?!?《康熙安慶府志》卷二十三,列女)[5]579兒子因母親的教誨,以為官清廉著稱。

    三、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

    女性教育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是女性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這對于務(wù)實的安徽文化家族來說,也是教育出符合“孝悌”家風的賢婦的重要條件。因為女性只有首先習得了可以生存下去的技能,以物質(zhì)條件為基礎(chǔ),才有能力去提升自我的道德素養(yǎng),才有可能勝任家庭女主人的角色,起到應有的道德垂范作用。為了日后能夠真正做到女主內(nèi)闈,母族從女性小的時候起,就留意培養(yǎng)其這一意識,非常耐心地向其傳授女紅技能。如徽州婺源王紉佩六七歲開始學習女紅,“習針線刺繡之暇,瀏覽書籍,通文藝?!保ā睹髑灏不諎D女文學著述輯考》卷九皖南三,江峰青《佩珊珊室詩存序》)[10]542可見,女紅是女性必須習得的技能,是其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而寫詩作文還在其次。

    (一)以女紅來維護家庭女主人的地位

    從家族女性教育的標準來衡量,女紅是女性為妻、為母的物化表征,也是家庭的道德核心所在,以此來維系家庭的正常秩序。女紅包括縫紉、織布等等。安慶桐城文化家族的婦女們多以縫紉技藝為手段主持家庭經(jīng)濟。如葉圣賢妻吳氏,因丈夫在外奔波求學,自己在家中以縫紉所得支持家庭生活。(《康熙安慶府志》卷二十三,列女)[5]580而徽州黟縣文化家族的婦女則以紡織經(jīng)營家庭經(jīng)濟。如朱應學妻胡氏在丈夫外出的情況下,以紡織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道光徽州府志》卷十三之五,人物志,黟縣列女)[3]398因為婦女的辛勤勞作,丈夫在外可以安穩(wěn)地經(jīng)營事業(yè),而無后顧之憂。在丈夫不在的情況下,家庭依然可以正常運轉(zhuǎn),從而促進家族的興旺、發(fā)展,而由此,婦女們成為合格的家庭女主人。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婦女們以自己女紅所得資助丈夫的治學,幫助他們學有所成,以這種方式助家族興旺。安慶懷寧汪必裕妻胡氏,以縫紉所得資費輔助丈夫在外謀學,而汪必裕終中舉。(《康熙安慶府志》卷二十二,列女)[5]540在將功勞歸于賢妻的同時,也保證了家業(yè)的興盛。

    特別是在丈夫亡故的特殊情況下,家庭失去了支柱,婦女的女紅則成為家庭的主要收入。而這筆收入最重要的用途是用來供給兒子的學業(yè)。安慶懷寧張氏二十六歲時,丈夫程藪式亡故,只留下一個兒子。張氏辛勤撫養(yǎng)兒子,勤加教導,不辭勞苦日夜紡績,積蓄下來的錢資供兒子讀書。(《康熙安慶府志》卷二十二,列女)[5]541

    丈夫的早早去世,使家庭收入銳減,家庭地位也被動搖,婦女們往往不僅要支撐家庭經(jīng)濟,還要負起挽救家族前途的責任,成為家族中興的關(guān)鍵?;罩蒽h汪嫈,丈夫程鼎調(diào)好施濟于人,耗費大量家財,他去世后,家中更加貧困,家道中落。汪嫈以女紅持家,撫養(yǎng)兒子,兒子終成進士,給家族帶來了榮譽。因汪嫈?shù)呐?,扭轉(zhuǎn)了家族命運,實現(xiàn)了家族中興。(《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八皖南二,閔爾昌《碑傳集補·卷五十九·程母汪太宜人家傳》)[10]472

    (二)女紅的道德示范意義

    女紅具有實踐與道德上的雙重意義,這不僅讓婦女成為家政的實際主持者,還是婦女勤勞、節(jié)儉優(yōu)良品質(zhì)的象征,這本身是家族興盛的基本條件,也是家族的一種榮耀。安慶桐城姚鳳翔,丈夫方云旅在外游學,姚鳳翔以剪紙維持家庭生計,她的自食其力,無疑是勤儉持家的象征。她在詩作《剪繒口號》的詩序中說:“雨雪凄其歲云暮矣,米珠薪桂,靦顏欲告何人?室罄囊息,無策將謀卒歲。偶然剪紙,戲爾為花,憑予蓬戶金刀,艷憑朱樓云鬢,易甘羞而供菽水,換牲禮以備蒸嘗。”(《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五皖西南二)[10]225自道以剪紙為生計的辛苦,這里面也透著對自己勤儉品行的自豪。如這組詩的第三首是這樣寫的:

    爆竹聲聲逼短墻,紛紛紅紫競芬芳。辛勤曉夜寧辭倦,欲辦廚中十日糧。(《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卷五皖西南二)[5]226

    綜上所述,在清代重視家族文化,婦女在家族中地位的背景下,安徽眾多的文化家族重視女性教育。受過充分女性教育的文化家族的婦女,處在維系與發(fā)展家族文化的核心地位。她們品行高潔、堅韌、頑強、有才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為家族竭盡全力地作貢獻,從而獲得了應有的承認與尊重,強化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

    [1][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刊本,2009.

    [2][清]劉虎文,周天爵,修.李復慶,等纂.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道光阜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3][清]馬步蟾,纂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道光徽州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4][清]馮煦修,魏家驊,等纂.張德霈,續(xù)纂.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光緒鳳陽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5][清]張楷,纂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康熙安慶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6][清]李應泰,等修,章綬,纂.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光緒宣城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7][清]左輔,纂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嘉慶合肥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8][清]王相,箋注.狀元閣女四書[M].光緒二十四年(1898),東昌書業(yè)印.

    [9][清]李蔚,王峻修,吳康霖,纂.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同治六安州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0]傅瑛.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M].合肥:黃山書社,2010.

    G776

    A

    2095-0683(2017)05-0019-05

    2017-07-10

    2017年度安徽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7A0345)

    高田(1978-),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博士。

    責任編校 劉正花

    猜你喜歡
    列女德性安徽
    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與實踐智慧
    西部學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亞子書法
    劉向《列女圖》與漢魏六朝列女圖像*
    從德性內(nèi)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明清時期定海地區(qū)列女的行為表現(xiàn)及其影響因素
    知識文庫(2018年5期)2018-05-14 13:43:29
    從新舊《唐書列女傳》看唐代女性的處境
    論《列女傳》的刻印和傳播
    安徽醫(y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张家港市| 咸阳市| 上高县| 武功县| 竹溪县| 富民县| 勐海县| 柘城县| 临澧县| 崇礼县| 北辰区| 交口县| 泽普县| 德昌县| 棋牌| 错那县| 托里县| 色达县| 贵溪市| 河东区| 莎车县| 乌鲁木齐县| 甘泉县| 北海市| 灵石县| 轮台县| 遂昌县| 青田县| 福海县| 托克托县| 庆阳市| 山东| 甘洛县| 樟树市| 丰城市| 仲巴县| 安福县| 海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吴忠市|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