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的上海人家一樣,小時候家里是外婆說了算。年輕媳婦熬成婆,自然要擺出家長的姿態(tài)來。雖說面上還維持著現(xiàn)代女性的樣子,但骨子里的封建殘余還是不能清除干凈。也奇怪,外婆年輕的時候也是洋學堂里的活躍分子,可一到老了畫風立刻回轉(zhuǎn),完全一個專制的大家長,所有人都得聽她的。
作為一家之長最主要的是管著大家的吃喝。平日里還好,一到年節(jié)里各種規(guī)矩就列出來,條條框框多得嚇死人。外婆是蘇州人,喜甜,所以一個年里的湯圓自然是甜芯子,棗泥核仁,混著豬油的黑洋酥,是一個賽一個得甜。
但這世上就有很多例外。偏偏舅舅討了本地姑娘做了老婆,面對這兒媳婦,外婆心里真真是五味雜陳。平日里各種調(diào)教,希望在口味上能大一統(tǒng),繼承門風。其實說白了也就是私心太重,心疼兒子而已。兒子自家寶貝著養(yǎng)大,要想以后能繼續(xù)吃上可口的飯菜,只能寄希望培養(yǎng)接班人。幾年下來小有成績,家里餐桌上依舊是紅燒肉甜、熏魚甜,但唯獨這湯團勢不可擋地出現(xiàn)了另一派系,咸味的,還有肉。鮮肉湯圓是地道的本地做法,如今去七寶啦、召稼樓古鎮(zhèn)逛逛,湯圓店里一定有此品種。和一般的甜湯圓不同,因為要包入肉餡,有的還是菜肉餡的,所以個頭大了很多,皮也厚實不少,否則太薄了不經(jīng)煮,肉餡還沒熟,皮就破了。露餡的湯圓不光賣相不好,彩頭不好,這主婦的臉面也不好看。新年伊始的,做菜和做人一樣,一定得體面。
元宵節(jié)那天,外婆總是早早地包甜湯圓,雪白粉嫩地排好后,洗洗手撤出廚房,把陣地讓給舅媽。這種交接看似稀松平常,其間的硝煙一直彌漫著,廚房歷來是婆媳間爭斗的主戰(zhàn)場。包肉湯圓需要用粥和面,所以頭天臨睡前舅媽都要燒好一鍋糯米粥,晾冷,第二天好用。糯米粉和著粥,黏黏嗒嗒的一點點變得濕潤起來,對于難得的表現(xiàn)機會,舅媽總是格外認真,每個步驟都不假他人之手,生怕有個閃失。咸湯圓里的芯子是鮮肉餡拌著野薺菜,再澆上一些香油,其實和包薺菜餛飩沒有什么區(qū)別。但中式點心就是這么奇妙,不同的食材組合在一起,口感就完全不同。糯米粉黏糯,更能包裹住芯子的鮮味,一口咬下去很是混搭。
為了鮮甜分開,舅媽手里的湯圓并不是圓的。大大的團子上要揪出一個小尾巴來,很像是個胖丫頭梳了條馬尾辮,有些憨憨的,很淳樸。肉湯團包好后,第一碗一定是先給外婆盛去。一碗四只,但她老人家肯定是要說太多,重新拿一個小碗盛出兩只來,嘗嘗味道足矣。至于舅舅,這手心手背都是肉,媽不能得罪,媳婦也得哄,自然是一碗甜一碗咸統(tǒng)統(tǒng)吃下去。
吃鮮肉湯圓的時候,一家人默不作聲很專注地品嘗。等到黑洋酥湯圓端上來,屋子里一團和氣,歡聲笑語地贊美著,今年的糯米粉格外糯,芯子的甜度也剛剛好。再然后,時不時地看見有人溜進廚房,偷偷地讓舅媽再盛兩只湯團吃吃,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