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杉
如果有人夸你的畫很“印象派”,或許你會竊竊自喜,但在19世紀的法國,畫作如果被評為“印象主義”,那就等于是在譏諷你的作品了。印象派的得名,也正是在嘲弄和譏諷中誕生的。
1874年,莫奈在“官方落選作品展”上展出了自己的作品《日出·印象》。此作一經(jīng)展出,便受到了傳統(tǒng)畫派畫家們的譏諷,他們嘲笑莫奈一定是把顏料隨意噴上去的,整幅畫作沒有明確的線條與結構,畫面上的事物模糊得影影綽綽。評論家勒魯瓦說:“連糊墻花紙也比這幅海景更精美?!?/p>
然而,就是這幅讓傳統(tǒng)主流畫派畫家嗤之以鼻的畫作,卻成了顛覆傳統(tǒng)、開創(chuàng)繪畫新紀元的曠世之作。以莫奈為首的畫家們的畫作,逐漸得到了大眾的認可,這些作品被稱為“印象主義”。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法國勒爾弗勒港日出瞬間的景象。畫里,一輪紅日從朦朧的海面上徐徐升起,幾只漁船蕩漾在水面上,遠處的海港在晨霧的籠罩下,朦朧隱約,被紅日映紅的天空和晨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均散發(fā)著光影瞬間的美。莫奈用畫筆捕捉到了日出瞬間的豐富色彩,讓這幅作品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為什么呢?因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畫法。
傳統(tǒng)畫派認為,任何物體都有它固定的顏色,并且在光線的照射下,這些物體只能體現(xiàn)出明暗的區(qū)別,不會出現(xiàn)色彩的瞬息變化。而印象派則不然,他們重視的不再是物體本身,而是將物體作為傳達色彩的媒介,用來反映光線和色彩的強烈變化,讓跳躍的色彩和光線變成主角。這也是印象派風格與當時主流畫派風格截然不同之處。
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出光影帶來的豐富色彩,印象派畫家奔走于戶外寫生。捉光,便成了他們日常作畫中的難事。
我們都知道,光,瞬息萬變,眨眼間明暗便不同。當你正在認真作畫,一抬頭,剛剛的晴空萬里,突然烏云密布,光變了,又白畫了。所以,畫筆如何跟上光的變化,便成了讓印象派畫家頭疼的問題。正如莫奈本人所說:“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光一變,色彩也會隨之變化。一種顏色往往只能持續(xù)一秒鐘,最多不會超過三四分鐘。這樣,我只能在三四分鐘內畫完它,一旦錯過,只好停止工作,這是多么令人受罪的活??!”
三四分鐘內畫完?怎么可能?油畫需要一遍遍、一層層地鋪色,所以特別慢,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將光的變化躍然紙上。但對于莫奈來說,沒有不可能,他發(fā)明了一種捉光大法。每次外出寫生時,別人只帶一個畫架,而他則會攜帶好幾十個畫架,選定位置后,將所有畫架圍著自己排開,同時開筆,陽光充足的時候畫這幅,一眨眼,咦?陽光不見了,沒關系,畫另一幅,呀!陽光又出來了,好,再畫第一幅。根據(jù)光線的變化,莫奈不停地穿梭在十幾個畫架之間,左添一筆,右抹一下,樂此不疲。別人幾個月才能畫出一幅油畫,他一個月內便畫出了好幾幅。就這樣,相同的一個場景,卻產(chǎn)生了不同光線與色彩的畫作。莫奈的一生,就這樣與光癡纏在了一起,將大自然的色彩真實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也是印象派的魅力所在。
這個產(chǎn)生于19世紀70年代的藝術流派,顛覆了傳統(tǒng)的繪畫理念,把色彩進行了深入的開發(fā),這是千百年來繪畫藝術上的一次大變革,對西方藝術的影響可謂深遠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