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愛明,劉 偉,劉慧玲
(1.湖南工程學院 體育教學部,湖南 湘潭 411104; 2.湖南科技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基于“雙重屬性”下的學校趣味體育課程設計及案例分析
段愛明1,劉 偉2,劉慧玲2
(1.湖南工程學院 體育教學部,湖南 湘潭 411104; 2.湖南科技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解決學校體育課程設置與學生體育課堂參與度之間的矛盾成為改革重點。引入“雙重屬性”理論,在闡述其概念和學校趣味體育設計的理論依據(jù)與原則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發(fā)展需求,利用“雙重屬性”理論進行體育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通過在體育課程中融入趣味體育游戲提高學生課堂練習興趣,從而保障學生的體育參與,以為中小學體育課程趣味性與實效性的提高提供可參考的理論借鑒和操作范式。
雙重屬性;趣味體育;課程設計;案例分析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面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佳的現(xiàn)狀,黨和政府均非常重視,并先后頒布了一些文件和條例欲提高學生體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2014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將中小學體育鍛煉視為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一部分。2015年兩會上委員們呼吁“推廣專項體育課,完善學校體育教學”。
為落實以上文件,改觀中小學體育課堂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重復度高、練習手段枯燥無味的現(xiàn)狀,改善學生課堂學練狀況,中小學階段的體育課程標準正逐步向自主化、素質化、人性化和趣味化轉變。但在執(zhí)行新課標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體育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沒有明確具體可操作的客體,致使“自主學習”錯以“放羊”式執(zhí)行,又如新課標要求體育教師具備較高的再學習及簡單創(chuàng)新能力,而現(xiàn)實中體育教師的實際能力與此要求相差較大,并不能較好地實現(xiàn)新課標所要求的內容,從而影響了新課標的實施效果。由此可見,深化中小學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基于“雙重屬性”理論的學校趣味體育設計,是近年來對趣味體育模式進行的理論構建。其利用“體驗式”方法,設計具體項目讓學生展示自身的本能,體驗社會的不同角色、不同情感、不同經(jīng)歷,增加體育課堂趣味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熱情和課堂學練效果,雙向解決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課程設置之間的矛盾,從而提高學校體育的效用性。但當前較缺乏與“雙重屬性”理論相關的優(yōu)秀體育教學案例?;诖?,本文將在闡述“雙重屬性”概念、學校趣味體育設計的理論依據(jù)與原則等基礎上著手進行體育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以為中小學體育課程趣味性與實效性的提高提供可參考的理論借鑒和操作范式。
(一)雙重屬性的概念
個體的“雙重屬性”是指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指人的生物本性,即中小學生身體形態(tài)、生理心理特征、生理機能變化、自然成長過程以及天然本能。[1]社會屬性范疇較廣,指中小學生成長中被社會化的過程,及種種教育中的社會屬性,[2]具體如對人、事的模仿,體驗社會分工,通過趣味運動感受自信、毅力、決心、吃苦、耐勞等品格,及對遵守規(guī)章制度、遵守裁判,遵循公平、公正等社會品質的感悟體驗。
(二)體育課趣味設計的概念
體育課趣味設計主要指依據(jù)人的“雙重屬性”理論,對趣味體育模式進行理論構建。利用 “體驗式”方法,設計具體項目讓學生展示自身的本能,體驗社會的不同角色、不同情感、不同經(jīng)歷。
(一)體驗式學習理論
人的知識來源主要有體驗法、交流法、反思法和解讀法,其中對于經(jīng)驗相對缺乏的中小學生,體驗法是學習知識的主要通道之一。由此提出讓學生們通過趣味體育來豐富自己的體驗,貼近自然,感知社會。具體至體育課程,體驗式學習的主要要點有:(1)適當變換運動的場地環(huán)境,新的環(huán)境給予的刺激會激發(fā)人的靈感,引發(fā)興趣;(2)適當嘗試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給人的感受絕不一樣,調換角色容易激發(fā)人的新奇感,從而調動興趣;(3)適當嘗試成功和挫折,成功會給學生正面的自信引導,挫折會引起學生反思,通過反思激發(fā)潛力。
(二)自然屬性理論
人的自然屬性與生俱來,主要指人作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態(tài)、特征和本能等,如身體發(fā)育特征、身體形態(tài)特征等,在人的成長與教育中須順從和遵循自然屬性。中小學生通過體驗自然屬性可求得身心健康快樂成長,通過展示自然屬性可喚起自我存在的認同。因此趣味體育的設計必須符合中小學生在每個年齡階段特有的身體形態(tài)、心理特征、行為特征以及好動、好奇的本能。在優(yōu)秀教學案例研發(fā)中只有掌握并利用好以上特征,才能設計出讓學生覺得有趣味且樂此不疲的活動。
(三)社會屬性理論
人的社會屬性是后天習得和培養(yǎng)的,[3]中小學生會通過觀察周圍的人和事,進行仿效。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仿效主要是為了別人對自身存在的認同和肯定,中學階段的學生進行仿效是為了體現(xiàn)自身價值甚至是社會價值。掌握和利用這些理論可以設計出許多模仿性趣味活動。
(一)案例設計
1.案例名稱:你是我的“眼”。
2.器材:籃球(2個)、標志物(若干)、跨欄架(2個)、呼啦圈(2個)、眼罩(2個)。
3.游戲規(guī)則:將學生分為紅、綠兩隊,將兩隊學生分為每2人一組,以接力的形式進行隊伍之間的對抗。每隊每次派2個學生參加比賽,其中一個學生用眼罩將眼睛蒙住,另外一個學生則牽著被蒙眼的學生協(xié)助該學生通過重重障礙,包括繞過標志物、跨過跨欄架和鉆過呼啦圈,最后將籃球運送到指定位置。在運送過程中,蒙眼學生全程不能說話,將負責協(xié)助的學生視為自己的“眼睛”,只能聽從協(xié)助學生的指揮。當蒙眼學生順利通過障礙把籃球放在指定位置之后,其與協(xié)助學生的角色進行互換,二者以同樣的方式將籃球運回指定位置,然后再換下一組同學,直到全隊同學都完成該游戲為止,若中途所運送的籃球掉地上,則返回起點位置重新開始,最先完成的隊伍或是用時最短的隊伍獲得勝利。
(二)案例分析
“玩”是學生的天性,可以說在年齡較小的小學生的意識中,他們單純的認為體育就是玩游戲,他們也非常樂意去玩游戲,因為在游戲中他們可以將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完全釋放。此外,游戲可以幫助兒童發(fā)展智力和體力,同時也有利于自身情感的抒發(fā)。
人的自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在兒童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很小的孩子在小時候會到處亂抓,在抓到某種物品之后會隨手扔掉,這其實是出于孩子本能的反應,也是孩子為了滿足自身的生長發(fā)育需求而下意識做出來的動作,這也是人的自然屬性的體現(xiàn)。[4]在案例中我們設置障礙物,學生在通過障礙物時需要運用到走、跑、跨、鉆等較為簡單的動作,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生長發(fā)育需要。
此外,在游戲中將學生的眼睛蒙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吸引學生參與游戲?!把劬Α笔侨松眢w的一部分,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和記憶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光線,再將這些視覺、形象轉變成神經(jīng)信號,傳送給大腦,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對人的重要性。在案例中我們將一名學生的眼睛蒙住,讓其體驗“盲人”的感受,體驗在“黑暗”環(huán)境中行動的感受。正常人在行動時,因為能夠通過眼睛了解并預測接下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提前做出預判,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當正常人失去“眼睛”之后,行動往往會非常小心翼翼,總會感覺自己的前面存在障礙物,會因為害怕摔倒而放慢自己的行動。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人在失去“視覺”這個重要感官而產生“害怕”“恐懼”“擔心”等心理,但同時又充分利用“聽覺”這個感官,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信心”,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由“害怕”轉變?yōu)椤跋嘈拧睆亩龠M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而這一過程對人特別是對年齡比較小的學生有重要歷練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頑強拼搏、自強不息意志品質及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梢哉f,在游戲過程中讓學生的心理產生各種變化也是“自然屬性”的重要體現(xiàn)。[5]
人的社會屬性是通過后天習得和培養(yǎng)的,其主要習得途徑是觀察周圍的人和事,進行仿效。在案例中,作為“引導人”的同學,在引導過程中會因擔心同伴受傷時刻提醒蒙眼學生注意安全,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同伴不受傷害,在成功幫助自己的同伴順利通過障礙物后,學生會得到一種內心的滿足,會為自己正確的行為而感到驕傲,他們也會了解到幫助他人這個行為會獲得其他人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自我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在游戲過程中,通過改變游戲者不同的身份,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迫使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改變自身原有的固定的思維模式及行為模式,進而產生良好的同類反應。
此外,通過改變原有的活動環(huán)境,將原本習以為常的在光亮環(huán)境下活動轉變?yōu)樵诤诎淡h(huán)境下活動,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完全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完全融入游戲本身,體會游戲本身所帶來的樂趣。這種環(huán)境的轉變能夠產生新的刺激點,新的刺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靈感,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fā)展。
目前學校體育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的發(fā)展先于教學內容的跟進,在實際操作中二者難以較好地匹配,由此容易引發(fā)課程中學生的乏味情緒。而基于“雙重屬性”的學校趣味體育課程設計,在基于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前提下,將趣味體育游戲融入體育課堂,可較好地解決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體育課程的價值。在當下學校體育課程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的大背景下,遵循學生的“雙重屬性”理論與體育興趣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設計出吻合體育興趣發(fā)展規(guī)律的創(chuàng)新性趣味體育課程,是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潮流趨勢,是呼應中央相關政策、解決學校體育現(xiàn)存弊端、提高學校體育課堂實效性有效手段。
[1] 鐘 秋.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自然屬性 發(fā)揮其功能和作用[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174-175.
[2] 陳光華,呂利平,劉亞鈺. 生態(tài)體育自然與社會屬性的多維思考[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3):1-5
[3] 肖映勝. “和諧人”之特性探析——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特殊性[J]. 黨政干部學刊,2010(10):16-18.
[4] 金正平.論體育的屬性[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3(1):22-26.
[5] 王福艷. 對初中體育趣味教學開展的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174.
AFunnyCurriculumDesignandCaseAnalysisoftheSchoolPhysicalEducationBasedonthe“DualAttribute”Theory
DUAN Aiming1,LIU Wei2,LIU Huiling2
(1. Dept. of P. E.,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2.Institute of P. 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oursereform, how to resolve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dvanc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reform. Based on stusents’ natural and social nature 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dual attribute” theory, and illustrated the concept of the “dual attribute” theory, its principle of designing funny sports, the design and case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t can improve the interest and ensure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by integrating funny sports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and operation paradigm for improving the interest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ports curricul.
dual attribute ; funny sports; curriculum design; case analysis
G807.04
A
1671-1181(2017)03-0121-03
2016-10-09
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雙重屬性’理念下的中小學體育課趣味化設計研究”(XJK015CJC002);2015年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湘教通〔2015〕291號)。
段愛明(1969-),男,湖南茶陵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與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