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梅
(中共衡陽市委黨校,湖南 衡陽 421003)
酃湖文化三考
林映梅
(中共衡陽市委黨校,湖南 衡陽 421003)
通過檢索中國文化地理古籍,對古酃湖水體、酃湖與酃酒、酃湖與酃縣縣治的淵源進行考證,挖掘并整理衡陽市古酃湖文化。
古酃湖;文化;考證
就衡陽城區(qū)而言,酃湖無疑是一個頗有歷史深度的名詞。2014年12月,衡陽市委、市政府決定開發(fā)酃湖公園。2015年10月,酃湖公園建設(shè)正式啟動。市委強調(diào),要堅持環(huán)境優(yōu)先,堅持適度開發(fā)和產(chǎn)業(yè)配套,突出文化休閑,打造以酃湖水文化、酃縣遺址文化及酃酒文化為主題的現(xiàn)代化大型城市綜合體新城。為此,必須挖掘和整理古酃湖文化。我們在檢索中國文化地理古籍的基礎(chǔ)上,對古酃湖水體、酃湖與酃酒、酃湖與酃縣縣治的淵源進行了初步的考證,付諸于文,題曰《酃湖文化三考》。
從某種意義而言,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屬于人類,自然界是無所謂文化的。正如安托萬·菲雷蒂艾在其編著的《通用詞典》(1690年)中對文化的解釋那樣:文化是“人類為土地肥沃,種植樹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因此,考察文化就離不開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分析。同樣,考察酃湖文化,就必須了解酃湖水體及其與我們衡陽人和中華民族的關(guān)系。我們先來說說酃湖水體。
“孤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fēng)露香?!边@是蘇東坡對西湖夜景的描述。中國古人把陸地中封閉水域稱為湖泊,將水面長有水草的封閉水域稱為湖,而將沒有水草、可以行船和泊船的封閉水域稱為泊。現(xiàn)代地理學(xué)把四面都有陸地包圍的水域稱為湖。古酃湖是衡陽市湛藍的眼睛,是當(dāng)年酃縣和衡陽的代稱,在中國歷史的湖光水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酃湖古已有之,那么,它的水體面積到底有多大、水深幾何?
·《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云:“又北過酃縣東,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醇美,謂之酃酒,歲常貢之。湖邊尚有酃縣故治,西北去臨承縣一十五里。從省隸?!盵1]99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云:“酃湖,城東二十里。湖水周三里,深八尺,湛然綠色,取水釀酒,極甘美。晉武帝平吳,薦酃酒于太廟?!秴嵌假x》:飛輕觴而酌酃酒。是也?!盵2]3781
·《水經(jīng)注疏·卷三十九》云:“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醇美,謂之酃酒,歲常貢之。會貞按:宋本《寰宇記》引郭仲產(chǎn)《湘州記》,衡陽縣東有酃湖,周二十里,深八丈,湛然綠色,土人取此水以釀酒,其味醇美,所謂酃酒,每年常獻之。晉平吳,始薦酃酒于太廟,是也。又《書鈔》一百四十八引《吳錄》,湖周匝四十三里?!独m(xù)漢志注》引《荊州記》,周回三里。湖在今清泉縣東二十里,通耒水,可溉田百頃。湖邊尚有酃縣故治,西北去臨承縣一十五里。朱西北上有此字。趙仍,故下增城字。戴刪。酃縣、臨承并見《湘水》篇。從省隸。戴云:按晉太元二十年,省酃縣入臨承。此三字上當(dāng)有脫文?!妒葜尽吩唬捍髣e水南出耒陽縣太山,北至酃縣入湖也。孫星衍曰:此即舂水矣。會貞按:《漢志》耒陽縣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3]3219
上述3段引文,對酃湖水體面積有三種說法:“湖水周三里”、“周二十里”、“湖周匝四十三里”。對酃湖水深也有二種說法:“深八尺”、“深八丈”。那么,那些說法是正確的呢?我們先分析一下文本的本身,然后再談?wù)勎覀兊目捶ā?/p>
《讀史方輿紀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古代漢族歷史地理、兵要地志專著,常簡稱《方輿紀要》。作者顧祖禹(清朝初年人)在《書序》中說:“予小子既已奉遺命,采舊聞,旁搜記載,規(guī)之正史,稍成一家之言?!笨梢娖滟Y料源于“采舊聞,旁搜記載”,不是其親歷親見,而對“酃湖”的記載亦無標(biāo)注。
《水經(jīng)注疏》是清末楊守敬(1839—1915)與門人熊會貞歷時數(shù)十年寫成的地理著作?!端?jīng)注》是酈道元為《水經(jīng)》所作的注文,而《水經(jīng)注疏》則是對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注解和解釋注解的文字。楊氏博采群籍,相互參證,對前人之失多所指正,故疏文中屢有“失考”、“失誤”、“酈所見之圖籍有誤”等語,態(tài)度嚴謹。此文“會貞按”點明了:(1)酃湖“周二十里,深八丈”源于宋本《寰宇記》引郭仲產(chǎn)《湘州記》;(2)酃湖“周回三里”,源于《續(xù)漢志注》引《荊州記》;(3)酃湖“周匝四十三里”,源于《書鈔》一百四十八引《吳錄》。楊守敬將酃湖面積的三種說法都擺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去索求、判斷,用心很細,用功很深,實難能可貴。
經(jīng)查,《湘中記》又名《湘中山水記》,西晉桂陽郡耒陽人羅含(292-372)著,此書今已亡佚無存,無考?!稌n》又名《北堂書鈔》,始于三國魏文帝救劉劭、王象等人編纂的《皇覽》。魏、晉之后,歷代王朝取其分門排比,便于檢閱的優(yōu)點,屢屢組織人力、物力搜檢政府藏書,輯成鴻篇巨制,但時及今日,多已佚失無存。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所錄《北堂書鈔》,為內(nèi)府所藏明常熟陳禹謨???,今有影印的本子,筆者闕如,待考。《荊州記》系南朝劉宋人盛弘之著,其書三卷亡軼過早,《隋書》也僅錄其書名,正史中有部分記錄。由此可見,按楊守敬指示的方法去按圖索驥,加以考證,已不可能。現(xiàn)在的問題是,即便是作為一次信息載體(《湘州記》《荊州記》《吳錄》)所記載的信息準(zhǔn)確無誤,二次信息載體(《寰宇記》《續(xù)漢志注》《書鈔》)引證無誤,我們又如何來判定酃湖水體的闊與深呢?從書面上來看,是沒有辦法的。本文作者認為,只有運用證偽的方法來求解:“湖水周三里,深八尺”是偽命題。理由如次:(1)《湘中記》系東晉羅含所著,羅含,耒陽人,任宜都(今湖北省西南部)太守時,宦游兩湘多年,諳熟湘中山水風(fēng)物、故實傳聞,記而為書,較為可信。(2)《湘中記》雖早已亡佚,但其內(nèi)容多散見于類書、雜史傳記、前人注釋等文獻中,酃湖“周二十里”之說多次出現(xiàn)。(3)從“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醇美,謂之酃酒,歲常貢之。”可知:若周三里之湖,其洲不會有“民居”,且洲上“彼人資以給釀”,“歲常貢之”,說明洲上之民不在少數(shù),湖中之島面積不小,“周三里”之湖難以涵蓋。(4)酃湖應(yīng)為構(gòu)造湖或堰塞湖,應(yīng)較深,“深八丈”可信。查“維基百科”“歷代度量衡制演變簡表”:東晉時,1丈=245cm,1尺=24.5cm,“深八丈”即現(xiàn)在的20米左右。當(dāng)然,記載者也不一定是確指,含“形容”之意,以說明其深。(5)古酃湖北有舂水注入,下通耒水,應(yīng)甚闊,當(dāng)不在“周三里”之屬。由此看來,古酃湖水體面積當(dāng)為“周二十里”或“周匝四十三里”,“深八丈”。
一提起酃湖或酃湖文化,人們就很自然地想到酃酒。是的,酃酒與酃湖是這樣的密不可分,猶如白娘子和許仙相互依戀一樣,誰也離不開誰。這是因為酃湖水好,“湛然綠色,取水釀酒,極甘美”,為酃酒提供了天然的養(yǎng)料;而“飛輕觴,而酌酃醁”(左思《吳都賦》)的諸多詩篇為酃湖名聲的擴播插上了美麗的翅膀;“武帝薦酃酒于太廟”,則使酃酒的芳香飄逸于人、神兩界,將酃湖蒙上了神奇的氤氳。湖因酒而名,酒因湖而美,真乃天作地合也。據(jù)查,最早將酃湖與酃酒并提者是我們耒陽人羅含所著的《湘中記》。羅含,字君章,號富和,東晉重臣,晉代著名文人,耒陽羅姓先祖。《湘中記》在南北朝至唐代時稱為《湘中記》,到宋代時,有的記為《湘川記》,多數(shù)記為《湘中山水記》。該書以其精煉的文字,細致的觀察,形象及意境化的描寫,記載了湘中的山山水水。《湘中記》雖早已亡佚,但有部分文字為我國歷史上許多類書所引用,如唐代歐陽洵編纂的《藝文類聚》、徐堅編撰的《初學(xué)記》、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等。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對酃湖和酃酒關(guān)系的描述見前述。須指出的是,這里包含幾層意思:(1)酃酒取酃湖水釀成,故“酒甚醇美”;(2)酃酒是酃湖“洲上民居”所釀;(3)酃酒當(dāng)時是“歲貢”酒。此外,《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五《飲食部》《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都同時提到了酃湖與酃酒,文字與上同。歷史上,酒的命名大約有3種:產(chǎn)地命名,如蘭陵美酒、茅臺酒;釀造方法和儲器命名,如梨花春、狀元紅;牌號命名,如杜康、文君、董酒。顯然,酃酒是因酃湖而命名的。就這樣,酃湖和酃酒緊緊地捆在了一起,不可分離而相得益彰。如果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酃酒確指酃湖所產(chǎn)之酒的話,那么,至唐宋迄清,酃酒則成為了我國美酒的代稱。酃酒名聞遐邇,其因有四:(1)確系美酒,是中國古代黃酒之翹楚;(2)是民間上貢皇上的貢品;(3)是祭祀神靈的薦品;(4)是歷代文人馳懷托志的“杯中物”和謳歌的對象。不能小看文人“狼毫”之力,其歌,其詠,其詩,其賦,借“杯中物”之氤氳而飄灑流淌,賦予了酃酒品牌的含義和文化的底蘊。據(jù)考,最早將酃酒入詩者,是西晉的鄒陽,其《酒賦》云:“清者為酒,濁者為醴。……流光醳醳,甘滋泥泥?!淦奉悾瑒t沙洛淥酃?!倍钪弋?dāng)屬西晉張載的《酃酒賦》。此后,吟詠“酃淥”的詩篇不絕于詩壇,不下300篇。這是酃湖文化的一大特色。
“one night in Beijing,我留下許多情,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薄@是當(dāng)下很多年輕人喜歡的《北京一夜》中的一段。歌里提到的“百花深處”,其實是北京真實存在的一條老胡同。如同歌中唱道的一樣,中國的每個古地名,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承載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同樣,作為衡陽市發(fā)肇之基的酃縣縣治,其城廓雖已不復(fù)存在,然而她的美麗卻留在歷史的畫卷中,映照在酃湖的碧波里。酃縣縣治與酃湖有著不解之緣。
在此,我們先交代一下中國歷史上郡縣制的沿革?!翱h為國之基,民為邦之本?!痹谥袊饨ㄉ鐣幕蕶?quán)政治下,縣治,即縣令或知縣駐住地,是一個縣域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據(jù)史料記載,作為行政管理意義的“縣”是早于“郡”而設(shè)立的。春秋中后期,隨著各國兼并戰(zhàn)爭的加劇,大國將拓土開疆新征得的土地不再進行分封,而由國君設(shè)縣直接統(tǒng)治。這種中央直屬、置官分守、地方官吏食祿不食邑、臨民不臨土、流動不世襲的地方行政單位即為縣??さ某霈F(xiàn)晚于縣,初期皆設(shè)于邊遠荒僻之地,為軍事防守而設(shè),與縣互不同屬。隨著大國在兼并中邊郡地域的擴大,為便于通管,遂在數(shù)縣之上置郡以統(tǒng)之。秦統(tǒng)一后,郡縣制正式成為全國統(tǒng)一的行政區(qū)劃。
酃縣始設(shè)于何時?清同治《衡陽縣志》載:“漢高祖五年,置長沙國,下領(lǐng)十三縣,酃縣為其一,其縣治于此?!盵4]63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于此”即今衡陽市珠暉區(qū)酃湖鄉(xiāng)的耒水河畔,西依苗圃、六緒諸山,北臨耒水,南望酃湖。1952年省文物工作普查隊在酃湖之旁(今和平鄉(xiāng)湖東村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酃湖縣故城址。1956年,此處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5月,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東面為老茶亭,南為胡家臺,西靠排漬站,北頻耒水,面積20萬平方米。
為什么當(dāng)年酃縣屬長沙國呢?這與西漢初年“郡國并立”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分不開的。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先后分封了七個異姓王。這七個異姓王分別是漢二年封的韓王信,漢四年受封為楚王的韓信、被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以及趙王張耳(死后由其子張敖繼任),漢五年封的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長沙王吳芮。這七個異姓諸侯王的封地占當(dāng)時漢朝疆域的一大半。當(dāng)時全國有60多個郡,而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加上有的諸侯重兵在握,不受朝廷約束,這些諸侯國的存在構(gòu)成了對中央政權(quán)的嚴重威脅。分封異姓王本來就非劉邦所愿,所以從分封之日起,劉邦就在策劃如何一一消滅。至高祖十二年,七個異姓王消滅了六個,只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這主要是因為吳芮對劉邦一直很忠心,其封國太小,又不會對漢朝造成威脅,故長沙國一直得以留存。長沙王吳芮于封王的當(dāng)年病死,其子襲位,歷5代,以無嗣而國除。然劉邦和呂后對異姓王并不放心,又委派了一位楚地出生、名叫利蒼的親信出任長沙國丞相,以監(jiān)視和控制長沙王。而1972年考古工作者發(fā)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其墓主——那具千年不朽的女尸——就是利蒼的妻子辛追。由酃縣而牽扯到長沙國,由古長沙國而遷延至當(dāng)今的考古發(fā)掘,這歷史的故事就是這樣地纏繞在一起。
那么,酃縣又名自何來?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是人們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命名的意義通常認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達的含義,它是人們?yōu)榈孛麜r的著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jù)。一般說來,有按方位命名的,有按地物地貌自然景觀而命名的,有以記敘人文歷史事件而命名的,有以寓托思想感情而命名的,不一而足。酃縣縣治是“藉水以取名”。何以見得?依據(jù)可見古籍的記載:①見《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前已述。②《後漢·郡國志》有云:“酃屬長沙郡。劉昭註引荊州記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wèi)酒,酒極甘美?!盵5]3485其余容不贅述。光陰荏苒,酃縣縣治始設(shè)至今已歷2300年。城廓無存,故址可覓;縣治邊的酃湖青春不再,而其文化猶存。
[1]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0.
[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 楊守敬,熊會貞.水經(jīng)注疏:卷三十九[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4] 彭玉麟,殷家俊,羅慶薌.衡陽縣圖志[M].長沙:岳麓書社,2010.
[5] 范曄.后漢書·郡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5.
(編校 舒易紅)
Textual Research of Ling Lake Culture
LINGYin-mei
(Party School of Hengy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Hengyang Hunan 421003, China)
By retrieving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geography boo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Ling Lake wa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 Lake and Ling liquor and the sources of Ling Lake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Ling County, and excavate and organize the ancient culture of Ling Lake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Ling Lake; culture; textual research
2016-11-14
林映梅(1975—),女,湖南衡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理論研究。
G127
A
1673-0313(2017)02-0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