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輝,魏晉茹,代 瑩
(1.北京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871;2.北京出版集團,北京 411120)
由和平《徐氏家集》引申的客家研究
韓光輝1,魏晉茹2,代 瑩1
(1.北京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871;2.北京出版集團,北京 411120)
和平《徐氏家集》是客家研究第一人徐旭曾父子的詩集,包括徐延第的《飛霞詩存》和徐旭曾的《梅花閣吟》。后者又有兩種版本,即山西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收藏的《梅花閣吟》,嘉慶十六年刊本,而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部收藏的《梅花閣吟》,還包括《續(xù)梅花閣吟·鳳山稿》,被徐旭曾輯為第七卷,共收43首詩。利用《徐氏家集》兩詩集的詩文和序跋及詩注,對徐旭曾父子二人的學術(shù)思路、生平事跡、社會閱歷和多方面的貢獻進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
《徐氏家集》;引申研究;客家學術(shù);廣東和平縣
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部收藏的廣東省和平縣《徐氏家集》,是父徐延第《飛霞詩存》和子徐旭曾《梅花閣吟》兩詩集合編而成,由客家研究第一人徐旭曾編輯,有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謹識”和自序。事實上,在《梅花閣吟》詩集中,還記載了嘉慶十七年(1812年)至嘉慶二十年(1815)四年間,徐旭曾從北京回粵后和他在順德縣鳳山書院任職山長時寫下的四十三首詩篇,稱為《鳳山稿》,被輯為第七卷,稱為《續(xù)梅花閣吟》。近日在山西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查閱了《飛霞詩存》和《梅花閣吟》,系山西平陸縣藏書家張聞三捐獻給山西大學的線裝書,有“閑田張氏聞三藏書”之印。后者只有六卷,不包括《鳳山稿》,按其自序“因芟荒穢,留十之二三,依歲月編為六卷”,這是第一版。四年之后形成的《鳳山稿》輯為第七卷,稱為《續(xù)梅花閣吟》,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版本,這應(yīng)該是第二版。利用《徐氏家集》二詩集的序跋和詩句及詩注等內(nèi)容,我們進行了較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在《徐氏家集》前有翁方綱《和平徐氏家集序》:
予奉使粵東,按節(jié)羅浮之麓,而未得入探奇勝意。則于詩焉,寄之詩意。則于人文,寄之維時。和平徐翁,年近期頤,猶健飯,課子若孫。予每與學官弟子日致嘆羨,以為羅浮之喬松,此其精英也。而欲得其家塾之詩,序而壽之,因循未果,今四十年矣。厥孫國子先生可亭,繼以詩聲特起。馮魚山、趙渭川每誦其佳句,欲予編入《藥洲詩話》,然亦尚未備。今可亭之嗣曉初成進士,官戶部,乃出其所為《飛霞詩存》二卷,屬為論次。而曉初于政事之暇,亦積有篇什。予乃得并述其家人文地脈、淵源津逮之所以然。而魚山、渭川皆已不在幾側(cè),疇昔質(zhì)證之精微,筆舌莫能罄宣也,故為略道其從前向慕慨思之素。四百三十二峰青翠滴空,著紙欲濕,此間有詩人在矣。
嘉慶八年歲在癸亥冬十有一月廿日,北平翁方綱。
在《徐氏家集序》中,翁方綱寫明《飛霞詩存》為二卷,嘉慶十六年刊行時實際上分為四卷。這可能出于徐旭曾后來的安排。
翁方綱(1733~1818),大興人,乾隆進士,官至內(nèi)閣學士,“精研經(jīng)術(shù)”,“尤精金石之學”,著有《兩漢石記》《粵東金石略》《復(fù)初齋詩文集》《石州詩話》等。平生喜獎掖后學,曾有“奉使粵東,按節(jié)羅浮之麓”,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督廣東學政,因有“學使翁覃溪奇其(按:徐旭曾)文,取入縣學第一名”。因這種關(guān)系,徐旭曾給其父徐延第刊行詩集,并為個人刊行詩集,請翁方綱寫了這篇序文。翁方綱的序言,完成于嘉慶八年(1803年)冬,從他任廣東學使至此“今四十年矣”。翁方綱對徐旭曾的曾祖父徐廷芳、父親徐延第和徐旭曾祖孫三代多有贊譽:
徐延第,字渠及,一字可亭。延第童年隨祖父廷芳公新寧學署時,八股詩賦即蔚然具體。旋與弟延泰間歲補弟子員,食餼廩。延第早登科,中中正榜,官中書、學錄、助教,然終以京職不獲,迎養(yǎng)為憾。給諸生膏火,平短必捐己足之,不受贄儀。詹事李宗文視學浙江,聘主院,稿性剛介,以故同事多不協(xié),然終敬憚之。書法秀整,時露鋒芒處,正如其人。所著有《飛霞草》(《飛霞詩存》),共四卷,收三百六十一首詩文。
《飛霞詩存》目錄:
一卷:古近體,一百三首
二卷:古近體,一百二十二首
三卷:古近體,六十首
四卷:試律詩余,七十六首
共三百六十一首。
在《飛霞詩存》的結(jié)尾,有次子徐旭曾和其弟榮曾的“謹識”(后記),簡要地介紹了徐延第的經(jīng)歷和學術(shù)興趣:
先大夫(按:徐旭曾稱其已故去的父親)髫齡,隨曾大父飶菴公,計偕京師及令扶風八九年,丁卯(乾隆十二年,1747年)歸粵,補弟子員,逾年食廩餼。壬申(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舉于鄉(xiāng),辛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中中正榜。內(nèi)閣協(xié)辦中書,補崇志堂學錄,升廣業(yè)堂助教,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假歸,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北上,候補。庚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冬,捐館都中。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兄承曾往扶櫬,中途感疾,卒。凡舊著詩、古文詞,殆遺過半。今集古今體及試律詩,僅余三百六十余首,計存僅十之三四耳。先君少耽吟詠,會試歸來,偕二叔父敬軒、三叔父碩三,坐家塾飛霞樓,讀書拈韻,邑人就學,聲律不惜,口講指畫,言詩大旨,以唐為宗,教人熟諷葩經(jīng),長言詠嘆,真趣當自躍然。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冬,曾繙篋笥,有手訂詩詞雜著篇目,今概無存。惟向零星碎紙及親朋鈔寄,約計歲月先后,厘為四卷,刻藏家塾。于戲!手澤淪湮,兒輩之罪也。辛未(嘉慶十六年,1811年)七月望后十日(七月二十五日,公歷9月12日)敬述,顛末于京邸小羅浮山房。
男,旭曾,榮曾,謹識。
由此謹識知,《飛霞詩存》刊行于嘉慶辛未(嘉慶十六年,1811年),與翁方綱序?qū)懽鞯臅r間相差了八年。
據(jù)此,徐延第的簡歷:
童年跟祖父生活學習,達八、九年。
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在都門(北京)。
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隨任扶風。徐廷芳任扶風知縣,徐延第隨任。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徐延第隨任扶風,家大人南來,除夕方到。
乾隆十二年(1747年)補弟子員。
乾隆十三年(1748年)食廩餼。
乾隆十六年(1751年),長子徐旭曾出生。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舉于鄉(xiāng)。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中正榜。曾任內(nèi)閣協(xié)辦中書,補崇志堂學錄,升廣業(yè)堂助教。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假歸,整理詩詞雜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北上候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冬,卒于北京。
光緒《和平縣志·人物志》記載:“徐旭曾,號曉初,下車烏虎鎮(zhèn)人,乾隆己酉拔貢,壬子順天舉人,嘉慶己未成進士,任戶部福建司、四川司主事,掌教粵秀、豐湖、鳳山等書院。曾祖廷芳,進士,知縣。父延第,舉人,官中書、學錄、助教。叔父延泰,進士。延翰,拔貢,知縣。仕宦科甲,萃于一門,世稱三代進士。旭曾任職部曹,歷主各大書院,政教廣及,譽望尤隆,后卒于家?!边@一傳記,簡要地勾勒出了徐旭曾的主要經(jīng)歷、家世關(guān)系及社會貢獻。
在羅香林《客家史料匯編·和平徐氏族譜》所載徐傅霖關(guān)于徐旭曾的按語中說:他“生平著述甚多,已刊行者有《梅花閣吟》《小羅浮集》”。其實《小羅浮集》在北京各大圖書館和清代文獻的目錄中均未查找到,希望學術(shù)界能早一點發(fā)現(xiàn),以饗讀者?!睹坊ㄩw吟》詩集與其父徐延第《飛霞詩存》合編為和平《徐氏家集》。
《梅花閣吟》是徐旭曾的詩集,按刊印時他的自序,“依歲月編為六卷”即下文目錄中的前六卷。其實后面還有第七卷,稱為《續(xù)梅花閣吟》,收錄的是鳳山文稿,應(yīng)該是他在鳳山書院執(zhí)教時作品。將《鳳山稿》補入《梅花閣吟》,輯為第七卷,應(yīng)該是第一版刊行之后若干年的事情。該詩集缺失目錄,現(xiàn)據(jù)詩集內(nèi)容編排目錄如下:
一卷:學吟稿(三十八首)
二卷:西湖稿(四十五首)
三卷:北游稿(六十二首)
四卷:春明稿(六十七首)
五卷:同聲稿(五十五首)
六卷:懷歸稿(六十首)
七卷:《續(xù)梅花閣吟》,鳳山稿(四十三首)
(共計三百七十首)
在自序中,敘述了他十五歲以后的簡歷和學術(shù)見地。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歲立秋后十日于京邸小羅浮寓齋徐旭曾所寫“梅花閣吟·自序”:
憶丙戌歲暮,將隨季父宦海南,先君子訓(xùn)之曰:“小子學詩乎?詩者,經(jīng)以性情,緯以學問而已。毋徒喋喋于兩漢魏晉唐宋元明風教之盛衰、詞場之津逮,但多讀古人書,日取三百篇,酣吟密諷、長言詠嘆之。俟其胸中纏綿往復(fù),有不能已于言,然后托興抒寫,如水流峽,如山出云,而端倪露矣!”取手評近人詩數(shù)種,命攜行篋,以時探索。
丁亥五月,渡海,至澄邁。地湫隘無廣,文官署借寓北郭,榛莽中舊塾瓦屋數(shù)間。城中士人甚稀,土語多未通,而北郭鄰海港,但聞波濤汨蕩,與桄榔竻竹、風林怒響相答。案頭只唐宋八家文、全唐詩、先君子手評數(shù)卷。晨夕諷之,茫然未得解也。間有感觸,寄諸韻語,剌剌不能休,羞澀不敢示人。
戊子冬,旋里。時曾大父飶庵公年八十八,日課孫曾研八股,不談詩二年。庚寅,先君見背。未逾年,長兄崐陽又逝,孤露零丁,瀕死者數(shù)。飶庵公痛戒之,未敢滅性,不談詩又三年。服闋,偕幼弟云溪、漸溪讀書梅花閣。溫經(jīng)余暇,閑取唐中晚、陸放翁、王漁洋、朱竹垞短句導(dǎo)引其興趣。時復(fù)放言,自抒湮郁,紙墨遂多。嗣是家居十年,從季父宦游西湖三年。
庚戌,應(yīng)朝考,來京師,荏苒至今二十二年。前后游山左日照、德平、壽張諸邑六七年。孤帆羸馬,吊古唏噓,觸物懷人,傷心寥落。緣是率情漫與,西抹東涂,不計工拙也。今將請急歸侍慈闈,搜篋笥,欲盡焚之。既念榆櫟以不材終,性情未理,學問多疎。違庭訓(xùn)四十余年,空讀父書,茫無見地。若不稍留數(shù)紙,反似藉以藏拙。因芟荒穢,留十之二三,依歲月編為六卷。他時田園清暇,與荒村老友、家塾后生談曩昔閱歷、師友過從、宦游浪跡。數(shù)十年中,夷險悲愉,都似旗亭。參軍蒼鶻,傅粉登場,自忘其丑。是則予自少而壯而老,塵榮俗狀,和盤托出之。一幅行看子也,詩云乎哉!
據(jù)該《自序》,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歲末,他隨季父(徐延翰)宦游海南,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渡海至澄邁。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冬,回和平縣,歷時一年半。曾祖徐廷芳八十八歲。庚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先君見背,未逾年,長兄崐陽又逝。家居十年,從季父宦游西湖三年。庚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應(yīng)朝考來京師,荏苒至今二十二年(從乾隆三十三年冬,從海南回到和平,至此為二十二年)。前后游山左、日照、德平、壽張諸邑,六七年孤帆羸馬,吊古唏噓,觸物懷人,傷心寥落?!边@充分反映了當時徐旭曾失落的心態(tài)。該自序完成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立秋后十日(六月三十日,公歷8月18日),京邸小羅浮寓齋。
根據(jù)《自序》,我們可以看出徐旭曾父子兩部詩集同時刊行于嘉慶十六年。當年,徐旭曾六十一歲。
綜上所述,徐旭曾的生平簡述如下:
乾隆十六年(1751年),徐旭曾出生。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應(yīng)童子試,學使翁覃溪奇其文,取入縣學第一名,年十三歲。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歲末,隨季父(徐延翰)宦游海南,十六歲。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渡海至澄邁,十七歲。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冬,回和平縣,歷時一年半,十八歲。曾祖父(徐廷芳)八十八歲。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先君見背,徐旭曾二十歲。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長兄徐承曾(崐陽)病逝,徐旭曾二十一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從季父(徐延翰)宦游西湖三年,三十一歲。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貢,三十九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應(yīng)朝考,赴京師,四十歲。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取順天舉人一百九十六名,四十二歲。
嘉慶四年(1799年),中己未科進士,六十七名,任戶部福建司主事,四十九歲。
嘉慶八年(1803年),翁方綱《和平徐氏家集序》,徐旭曾五十三歲。
嘉慶十三年(1808年)五月二十日,發(fā)表《豐湖雜記》有關(guān)客家的演講,五十八歲。徐旭曾的客家學術(shù)演講二百多年來一直影響著客家學術(shù)研究。
嘉慶十六年(1811年),刊行徐延第《飛霞詩存》和徐旭曾《梅花閣吟》,六十一歲。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到嘉慶二十四年(1819),先后在粵秀書院(兩年)、豐湖書院(兩年)執(zhí)教。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卒于家,六十九歲。
徐旭曾生平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少年時期。從出生(乾隆十六年,1751年)到16歲(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準備隨季父宦游海南。這一時期徐旭曾學習成長,積累知識,奠定了深厚的知識基礎(chǔ)。
青年時期。他17歲(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渡海到海南,開始詩文的創(chuàng)作,之后又到過西湖、山東、河北等地,所用時間大約十一、二年。經(jīng)過游歷,并家居十年,較全面了解了當時中國社會狀況。這一時期的詩作被徐旭曾輯入《學吟稿》和《西湖稿》,社會閱歷為后來他在豐湖書院為諸生發(fā)表有關(guān)客家人的學術(shù)演講奠定了文化素養(yǎng)。至此,徐旭曾已三十九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壯年時期。他四十歲(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應(yīng)朝考、備考北京并任職戶部,奉調(diào)視察河工,并被禮部抽調(diào),任外簾官。這段時間,他大概經(jīng)歷了二十三年,住在京邸小羅浮寓齋,亦稱小羅浮山房。徐旭曾離開北京的時間,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是在嘉慶十七年(1812年)。其中,前段是赴京師、應(yīng)朝考,從40歲至48歲即中進士以前的一年,共九年;后段是徐旭曾中進士、任戶部主事,從49歲至他回粵的當年即62歲,共十四年。這里特別應(yīng)該指出的是,他在戶部任職期間,“奉派視察河工,稽查漕運鹽務(wù),屢至汴、濟、淮、徐各地,見其鄉(xiāng)村市集間,冠婚喪祭,年節(jié)往來之習俗,多有與客人相同者,益信客人之先本自中原之說,為不誣也??腿苏Z言,雖與內(nèi)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讀書之音則甚正。故初離鄉(xiāng)井,行經(jīng)內(nèi)地,隨處都可相通。惟與土人風俗語言,至今仍未能強而同之”(《豐湖雜記》)。這一段論述,說明了近九百年以來,中原風俗和語言與客家人的密切關(guān)系。徐旭曾在工作之余吟詩作賦,積累了中原風土民情資料,為他在日后研究客家人和做《豐湖雜記》這一專題報告奠定了學術(shù)思想。這一時期的詩作被輯入《北游稿》《春明稿》《同聲稿》和《懷歸稿》。他的某些詩句和詩注,如《友人述粵鄉(xiāng)近事》:“戰(zhàn)苦陣云遮古戍,夜寒邊月宿更樓,凄涼聞得鄉(xiāng)人語,六月蟬聲咽似秋”;《感事》注:“博羅會匪,嘯聚羅浮,旋竄永安,數(shù)月始就擒”。這些詩或注為后人提供了了解當時社會狀況的第一手資料,確定了徐旭曾本人社會活動的大體時間界線。
老年時期?!吨仃柸铡芬辉娮ⅲ骸案?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入京,壬申(嘉慶十七年,1812年)回粵,至今俱客中度重陽”,“以母喪回籍,遂不復(fù)出”,為徐旭曾仕宦生涯與執(zhí)教書院的時間界限。此后,他開始了在書院的執(zhí)教生涯。他先后應(yīng)聘任鳳山書院(順德)、粵秀書院(廣州)、豐湖書院(惠州)山長。嘉慶十三年(1808年),徐旭曾應(yīng)邀在豐湖書院所作的學術(shù)講演開啟了客家研究的先河。
據(jù)《續(xù)梅花閣吟·鳳山稿》,在嘉慶十八年至二十年的三年間,徐旭曾任順德縣鳳山書院山長,執(zhí)教于書院,期間多有“鄉(xiāng)愁”詩。如《重陽日·三》:“也覺秋聲攪午眠,一番屈指倍悽然。家山空有茱萸約,我不登高廿五年”;再如《吟鐵橋宦情深淺白發(fā)知句頓增感觸,人言愁我亦愁也,率成一律》:“底聽凄涼說白發(fā),紅塵迴首困征途。鞭絲帽影蘆溝月,雪色衣痕范蠡湖。盡耐龍鐘緣傲骨,欲拋書劍問浮屠。分明一段荒寒趣,寫入秋風毷氉圖?!边€有徐旭曾對“庚戌入京,壬申回粵”二十多年的拼搏生活的回顧,如詩注“留都蒞粵各十余年”“留職都門臨安廿余年”,詩句“我不登高廿五年”。但也有對山長生活的全方位的多彩描述,如《將之羊城與區(qū)生赤南話別》:“三年此間住,頗不厭閑居。山雨秋移榻,亭陰晚讀書。呼童提舊井,謝客送新蔬。別子無他語,靈臺凈掃除?!?/p>
《梅花閣吟》按詩文寫作的前后順序分為七卷,而且,每卷中將寫作年代用干支紀年作了標注。
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有《渡海登瓊州城樓》等詩創(chuàng)作。
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雷州道中》等詩創(chuàng)作。
己丑(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和平縣老家有《雜興》詩創(chuàng)作。
庚寅(乾隆三十五年,1770),有《羊城舟中》等詩創(chuàng)作;是年徐旭曾的父親徐延第病逝于北京。
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徐旭曾的長兄徐承曾病逝于前往北京的路上。
壬辰(乾隆三十七年,1772),長輩病逝,“不談詩三年”。
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有《野徑》《秋夕》等詩創(chuàng)作。
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有《偕弟云溪、漸溪讀書飛霞樓》等詩創(chuàng)作。
乙未(乾隆四十年,1775),有《和平舟行雜興》等詩創(chuàng)作。
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有《茅齋》《山行》等詩創(chuàng)作。
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有《菜畦》《聞鷓鴣》等詩創(chuàng)作。
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有《約游羅浮不果》《田園》《郊行》等詩創(chuàng)作。
己亥(乾隆四十四年,1779),有《初春游西湖》等詩創(chuàng)作。
庚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有《晚晴》《小羅浮》(有詩注)等詩創(chuàng)作。
辛丑(乾隆四十六年,1781),有《晚望》詩創(chuàng)作。
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有《廢園》《江邨》等詩創(chuàng)作。
癸卯(乾隆四十八年,1783),有《滕王閣》《玉山道中》等詩創(chuàng)作。
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有《西湖》《登杭州城樓》等詩創(chuàng)作。
乙巳(乾隆五十年,1785),有《再至樂安》《望湖》等詩創(chuàng)作。
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有《宿山家》《海珠》等詩創(chuàng)作。
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有《春日病起感懷并規(guī)同志》《雜感》等詩創(chuàng)作。
戊申(乾隆五十三年,1788),有《清明》《獨夜》等詩創(chuàng)作。
己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有《柳》《泊舟》等詩創(chuàng)作。
庚戌(乾隆五十五年,1790),有《峽江縣》《彭蠡舟中》等詩創(chuàng)作。
辛亥(乾隆五十六年,1791),有《鄒平道中》《日照署中寄七弟》等詩創(chuàng)作。
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有《游泰山》《趵突泉》《河間道中》等詩創(chuàng)作。
癸丑(乾隆五十八年,1793),有《題邱東河夫子古樹篇》等詩創(chuàng)作。
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有《典裘》等詩創(chuàng)作。
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有《題八陣圖》《冬夜》等詩創(chuàng)作。
丙辰(嘉慶元年,1796),有《書武侯出師表后》《書昌黎答李翊書后》等詩創(chuàng)作。
丁巳(嘉慶二年,1797),有《舟中獨酌》《早發(fā)蘆溝》《山左道中》《郊行》等詩創(chuàng)作。
戊午(嘉慶三年,1798),有《出塞曲》《淮陰》《途中》等詩創(chuàng)作。
己未(嘉慶四年,1799),有《題邨店壁間畫》《壽張縣》等詩創(chuàng)作。
庚申(嘉慶五年,1800),有《題潘鳴可畫》《十老和韻》十首等詩創(chuàng)作。
辛酉(嘉慶六年,1801),有《柬渭川》《端午陪五園游陶然亭》等詩創(chuàng)作。
壬戌(嘉慶七年,1802),有《春日》《月夜》《曉起》《舊硯》等詩創(chuàng)作。
癸亥(嘉慶八年,1803),有《夏日雜興》《退朝》《家園八詠》八首、《友人述粵鄉(xiāng)近事》《感事》等詩創(chuàng)作。
甲子(嘉慶九年,1804),有《雪晴》《盆梅》《憶羅浮》《墨竹》《俸米》《臘八粥》等詩創(chuàng)作。
乙丑(嘉慶十年,1805),有《食筍》《品茶》《送瀛查歸河源》等詩創(chuàng)作。
丙寅(嘉慶十一年,1806),有《病起》《校先大夫詩冊感述》《自笑》《除夕和仰山》等詩創(chuàng)作。
丁卯(嘉慶十二年,1807),有《反送窮》《移居》《友人談海鄉(xiāng)近事感賦》等詩創(chuàng)作。
戊辰(嘉慶十三年,1808),有《哭仰山》《哭貫亭》《醉臥》《秋晚》等詩創(chuàng)作。
己巳(嘉慶十四年,1809),有《寄家園諸弟》《烹茶》《題漁父歸釣圖》等詩創(chuàng)作。
庚午(嘉慶十五年,1810),有《城南即目》《校仰山詩帖》《與同曹出東郭登舟溯通惠河日暮而返》等詩創(chuàng)作。
辛未(嘉慶十六年,1811),南歸前,有《柬宋芷灣太史》《芷灣以和詩來,復(fù)答之》《夏夜》《歸興》等詩創(chuàng)作。
壬申(嘉慶十七年,1812),“壬申回粵”。
癸酉(嘉慶十八年,1813),任職順德縣鳳山書院山長三年,該年有《題陳蔚其孝廉臨池學書圖》等詩創(chuàng)作。
甲戌(嘉慶十九年,1814),有《早起》等詩創(chuàng)作。
乙亥(嘉慶二十年,1815),有《夏夜獨坐誦李鐵橋明府庚午闈中聯(lián)吟詩,因用前和蔣礪堂制府試院有懷韻奉柬》《吟鐵橋宦情深淺白發(fā)知句頓增感觸,人言愁我亦愁也,率成一律》《重陽日》《將之羊城與區(qū)生赤南話別》等詩創(chuàng)作。這三年的詩作后被編輯為《續(xù)梅花閣吟·鳳山稿》。時年六十五歲。
未被《梅花閣吟》收錄的《興隆竹枝詞》等詩篇,應(yīng)是徐旭曾嘉慶二十一年到嘉慶二十四年幾年間的作品。
1.徐旭曾在豐湖書院做學術(shù)演講的時間是嘉慶十三年,這是嘉慶二十年,還是他在豐湖書院主講的最后年代?如果按新版《和平徐氏宗譜》,徐旭曾《豐湖雜記》發(fā)表的時間被改動到嘉慶二十年,這一年他正是在順德縣鳳山書院執(zhí)教的最后一年。按當時規(guī)定,滿三年才能離開;而且,這一年他的《重陽日》和《將之羊城與區(qū)生赤南話別》均是下半年的詩作,說明他還未離開順德縣鳳山書院。在應(yīng)聘期內(nèi),能否應(yīng)聘到豐湖書院演講也還沒有文獻證明。到嘉慶二十一年,他才被聘到粵秀書院執(zhí)教二年。再到嘉慶二十三年,他又被聘到豐湖書院,第二年,就故去了。根據(jù)當時土客爭斗的時間和詩文反映的狀況來看,演講的時間應(yīng)該是嘉慶十三年,是徐旭曾回粵時應(yīng)邀做了這次演講。
2.《梅花閣吟》的版本,從翁方綱寫序到徐旭曾寫自序前后過了八年時間,嘉慶十七年徐旭曾回粵,詩集應(yīng)該已經(jīng)出版。這應(yīng)該是山西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所藏張聞三捐獻的版本,只有六卷,即一卷:學吟稿,二卷:西湖稿,三卷:北游稿,四卷:春明稿,五卷:同聲稿,六卷:懷歸稿。嘉慶十七年之后的三年,又出現(xiàn)了鳳山書院的文稿,稱《鳳山稿》,輯為第七卷,稱《續(xù)梅花閣吟》,這就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部收藏的版本。山西大學所藏版本可能是徐旭曾寫完自序后即刊刻出版,后因增加《續(xù)梅花閣吟》一卷,刊刻出版,即鳳山稿本。希望日后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全面了解《徐氏家集》出版狀況之后再作結(jié)論。
(編校 舒易紅)
On Hakka Research Extended byCollectedWritingsofXu'sFamilyof Heping County
HANGuang-hui,WEIJin-ru,DAIYing
(College of City and Environment,Peking University100871,China)
TheCollectedWritingsofXu'sFamilyof Heping County is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Xu Xu-zeng and his son,who is the first person studied Hakka. The writing includes Xu Yan-di'sFeixiashicunand Xu Xu-zeng'sMeihuageyin. Later,there are two versions,namely,edition of Jiaqing sixteen years kept in the ancient books department of the library of Shanxi University and theMeihuageyinkept in the rare books department of the library of Peking University also including theXumeihuageyin·Fengshangao,which Xu Xu-zeng compiled as the seventh volume,collected 43 poems. By making use of the poems,prefaces and notes of theCollectedWritingsofXu'sFamily,the researches of the academic thinking of Xu Xu-zeng and his son,their life stories, social experiences and contributions will have some academic values.
CollectedWritingsofXu'sFamily; extended study; Hakka academy; Heping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2017-02-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景觀的個性化保護與GIS管理”(項目編號:41271167)資助成果。
韓光輝(1947—),男,山東泗水人,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城市與區(qū)域歷史地理研究。
G05
A
1673-0313(2017)02-01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