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富錦市宏勝中學 王德彬
從《荷塘月色》題目來看,寓意很深,作者歌頌荷花與明月,正如古人所說,荷花與明月都是象征著圣潔,正如菊象征傲世,竹象征高節(jié)一樣,用它來表示與當時的現(xiàn)實不妥協(xié)的意思。朱自清有著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沒有頹唐消沉,而是時時泄憤懣于詩文,雖然絮絮低吟不同于震撼人心的吶喊,可同樣是戰(zhàn)斗,同樣是歷史的一個回聲,作者當時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大家都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shù)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這不就是作者用獨特的、新鮮的、突出的材料,加以描繪闡述,給人以強烈感,從文章中體會到其中蘊藏的思想,讓立場相同或接近的人產生共鳴!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選材,這就是閱讀散文名作的樂趣。
一是首尾呼應、轉承起合;
二是層次分明、順序流暢。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非常不同于別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xù)續(xù),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于書聲瑯瑯的清晨,也不會產生于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于“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xiàn)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边@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蕩起伏的去感。為什么?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焙谟奥湓谶@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于這種動態(tài),楊柳的倩影才象“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xiàn)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lián)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月色》一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fā)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耙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
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
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xiàn)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催@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泵鑼懧窡簦M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奈的嘆息。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本涫秸R,節(jié)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一是“通感”,它是用各種藝術手段把讀者的聽覺、視覺、嗅覺等溝通起來,共同參與散文的藝術欣賞。
二是“比擬”。它將物擬或人,或將人擬成物,或將一物擬作另一物,它不僅使描畫對象更加形象生動,而且還能起到化靜為動的神奇作用。
三是重復語言。在重復中開拓出新的意義,產生回環(huán)往復的藝術效果。
境隨意高,“境”具有多大的感染力,取決于寓于其中的“意”有多高?!耙磺芯罢Z皆情語”,作者無論是在寫景,還是在狀物,總是首先要將自己的情緒、趣味“投射”到上面去,從而把事物寫真、寫活、寫出滋味和情韻;作者在對于生活的長期吟味、咀嚼中,隨著思想認識的不斷加深,其感情便也隨之漸趨濃縮和深化,作者時時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見解,透露于文字之中,既浸潤著湛醇的情感,又閃爍著清澈的理智?!逗商猎律返木薮蟮母腥玖?,主要來自作者的崇高的情懷。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基礎是“這幾天心中頗不寧靜”,心有煩憂卻并不是為了個人瑣事,乃是因為“惦著江南”,惦著革命,惦著國家命運前途,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這種煩憂實際上是一種崇高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與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這種情懷,一脈相承。正是因為這種偉大情懷,才使得《荷塘月色》自成風格。
《荷塘月色》的選材新奇,結構獨特,語言美和意境美,實質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的體現(xiàn)。文中在這幾方面表現(xiàn)妙美,為我們打開了一篇有聲有色的畫卷,從畫卷中隱約可見地向我們走來一位志行高潔、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綜觀朱自清曲折艱辛的一生,重讀這篇《荷塘月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會意義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