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簡陽市解放九年義務教育學校 陳國琴
斯金納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只有5%屬于非習慣行為,而剩余的95%都是習慣性行為,而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比獲取知識更重要的存在。葉圣陶說教育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而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育工作者要探索的重要內容。
任何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建立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只有在正確的認識之后才能內化到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工作上。教師要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向學生闡述某種行為習慣的利弊,讓學生感性認識到某種行為習慣是好的或不好的,從而讓學生形成或改正這種行為習慣。
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就要建立相應的約束制度,并且進行榜樣教育一幫助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對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不遲到早退的同學進行表揚和鼓勵并且可給與實質性的獎勵,而對行為習慣差的同學予以批評教育,鼓勵他們向表現(xiàn)好的同學學習同時說說他們自身具有優(yōu)點和別人不具備的,因此讓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要相互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鼓起超過對方的勇氣,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每個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人與他人,與集體的認識都有偏差。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個體需求必須在社會道德準則允許之內的教育,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是生存于社會的人,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理念,付出勞動便有收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小學生一天接觸最多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因而教師的行為習慣深深的影響著學生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從自身的學習行為去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固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可在班級建立一套考核制度和守則,做的好的或表揚或獎勵,表現(xiàn)差的給予批評。另一個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因素便是學生的家庭,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所以家校合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必須的。教師應主動與家長溝通和交流,形成互助合作的教育對話,使家庭教育成為輔助性的力量。
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是本身自帶的,而是在環(huán)境中塑造的,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會塑造出什么樣行為習慣的人,因此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質、精神和家庭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的高雅有助于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行為習慣;和諧融洽充滿愛心的謹慎環(huán)境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積極的情緒和健康的心理;父母以熱情,支持和愛護的方式對待孩子就會讓學生建立對學習有熱情的行為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要講究方法:隨機教育和深入實踐。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師對好的行為習慣予以鼓勵,不良的行為習慣就要批評教育并且?guī)椭倪M。空洞的說教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可能起不到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讓學生走出去,看一看,讓學生看看那些正面、反面的實例,讓學生知道什么行為習慣好,什么行為習慣差。
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前,教師需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學生的行為習慣在養(yǎng)成前就夭折了。
教師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好行為習慣的客體,而主體在于學生自己,沒有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熱情,那么好行為習慣也很難養(yǎng)成。
習慣是一個長期練習和反復實踐而形成的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因此,學生要長期練習和反復實踐。
中小學生將他們自己的老師視為偶像,因而很聽老師的話,若學生在某方面表現(xiàn)良好的時候,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那么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幾率就會增加,就會促進學生在這方面習慣的養(yǎng)成。
對于中小學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不良學習習慣,教師應予以矯正,可通過實例對學生講述該種行為習慣的危害,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習慣是錯的,是他自己不能具有的。
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的養(yǎng)成會大大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學生為本,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情景為中心”。在此德育過程中讓學生形成道德規(guī)范,提升其思想素質,豐富其人生閱歷。養(yǎng)成教育的歸宿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利用學生會、團委會和班委會等讓學生投入到教育常規(guī)管理中,進行自我管理,自助管理;并利用日記或周記等形式讓學生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審視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從而樹立其主動培養(yǎng)自己良好行為習慣的品質。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們廣泛的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改下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