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華寧縣第一中學 陳文學
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以“教師中心,教室中心,課本中心”為特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多地強調概念、判斷、推理的掌握,卻忽視了個體情感、體驗、領悟、想象等心理過程;過分地強調對知識的記憶,背誦,模仿,卻有意無意地扼殺了學生的直覺、敏感、童心和靈性。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教學提出了“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等要求。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喚轉變全體學生的學習方式,呼喚在教育教學中實行體驗式教學。
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課程實施不僅是學生憑借書本,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知識對象化,以獲得客觀、精確的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憑借自己的情感、直覺、靈性等直接的直觀的感受、體味、領悟,去再認識、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1.實踐論認為通過實踐而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2.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被傳播,但傳播的知識只有在它被重新構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釋并且與學習者的已有知識聯系起來,才在各種情況下變得可用?!?/p>
3.美國教育家杜威反對把“學習知識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他認為應當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教材內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
4.現代教學論在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還強調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情感、智能的和諧統(tǒng)一,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發(fā)展和在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
1.創(chuàng)設情境,親臨體驗
創(chuàng)設情境是應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fā)他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和興趣。例如:先提出一個通俗而有趣的問題:用一張報紙(厚0.1毫米)對折30次,想一想,這疊紙大概有多厚?如果對折100次呢?在學生做出了種種估計后,教師提出其厚度遠遠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學生感到驚詫,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師引出課題,師生共同分析,推導出通項公式,并計算出h=(2×0.1)×229=107374182.4(毫米)107374(米),遠遠大于8848米。通過這樣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就把復雜、抽象而又枯燥的問題簡單化、通俗化、趣味化了,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對話交流,引導體驗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之后,教師要善于在教學情境中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對話。在對話的情境中,師生關系是交互的,教師不只是言者,學生也不只是聽者,雙方都是對話的平等參與者,師生的角色即時地相互轉換,學生都可以與教師、與其他同學展開平等的對話,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確立學習的自信。這樣就使思想教育寓于師生、生生的交流與對話中,就實現了由過去的“灌輸—被動接受”到“體驗—理解—自覺接受”的轉變。
3.探究思考,深入體驗
教學實踐告訴人們:我們應當尋找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適合教育的兒童。教師在教學中僅僅留給學生思考是不夠的,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思維的過程。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如對x、y的范圍沒有足夠認識(0≤x≤1,0≤y≤1/2),那么就容易產生錯誤。所以沒有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
教師應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開放性數學題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現成或常規(guī)的套路去解決,而必須經過思考、探索和研究,尋求新的處理方法。
4.實踐運用,升華體驗
新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著眼于學生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發(fā)展。如“存款儲蓄”的內容,也可讓學生到銀行去了解當前銀行的利率,并學習填寫存單,真正實現學以致用。這種真實生活情境的運用,通過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數學課堂少了許多說教,多了不少真實,從而大大提高了數學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重視并發(fā)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沒有充分發(fā)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體驗式教學則要求重視并充分發(fā)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該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
2.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和場所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重點之一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為此,教師、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3.對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采用體驗式教學,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與學生平等對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開展合理的探究,積極的鼓勵,提供實踐的機會與場所,既要使自己的主導作用得到發(fā)揮,又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鞏固。所有這一切無疑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豐富、提高自身素質。
總之,體驗式教學以培養(yǎng)自由獨立、情知合一、實踐創(chuàng)新的“完整的人”為教學目標,應該有廣泛的理論依據,合理的實施策略,充分的實現條件。但它畢竟是一種新的現代教學模式,因此筆者在探討的過程中難免考慮不周,它的存在、發(fā)展和完善仍有待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