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為宜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 廣西 河池 546300)
毛南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主要聚居在桂西北的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品性孕育了獨特的毛南文化,其中極具民族風格的風俗活動要數(shù)列入首批國家“非遺”項目的“毛南族肥套”(“肥套”是毛南語“還愿”的意思)的儺祭活動,肥套活動幾乎是以儺戲貫穿整個活動的,包含了儺歌、儺舞、儺樂、儺故事等形式。該活動不僅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濃厚的藝術內(nèi)涵,而且還深深地嵌入了山地民族的人文品性,因此才獲得那么大的民族認同感,雖歷經(jīng)風雨,卻傳承至今?!疤教靽\動的‘斬邪留正’、辛亥革命的‘革故鼎新’、民國初年的‘破除迷信’等,先后使毛南儺戲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師公被揪斗,面具、唱本、道具及服裝被收繳焚毀,更是毛南儺文化一次特大的劫難?!盵1]190但肥套文化歷久彌堅,尤其是新時期以來,黨和政府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建設,肥套活動又在毛南山鄉(xiāng)興盛起來,仍舊成為一項毛南族家庭世代必不可少的還愿儺祭活動,“每一家每一代人都必須舉行一次大的還愿祭祀儀式,用18只牲口作祭品。這一代不還,下一代也要補還”[1]204。
嶺南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加以論證,而毛南族肥套顯然也深深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首先,這一儺祭活動是以中原道教為核心崇拜的?!皫煿苑Q是道教梅山派,祖師是‘三元’。”[1]203肥套活動所敬奉的神靈,很大一部分是道教神(如娘娘、神農(nóng)大帝、三界、雷神、土地、灶神、門神等)。而祭祀活動也基本上按道教儀式進行。
其次,中華儺祭文化是存在相互影響的?!霸诟髅褡逦幕瘋鹘y(tǒng)中,都有外像相異內(nèi)核相同的請神逐鬼活動,并且相互影響,彼此兼容?!盵2]18毛南族肥套在形成和演進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其他民族的儺祭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原文化的強勢介入自然會給邊疆少數(shù)民族帶來更大的沖擊,通過對肥套活動的現(xiàn)場考察,以及對音像資料(包括神像、儺樂、儺面等)的分析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肥套活動中有很多與他民族儺祭活動一致的共性,如環(huán)江鄰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仫佬族依飯節(jié)同是以還愿為主要目的;與貴州省黔北仡佬族的“‘沖儺’還愿”和“打急救儺”相較,同是一種松散的、家庭制的、不定期的儺祭儀式,這里面我們很難分清究竟是誰影響了誰,究竟哪種文化起了主導作用。
再次,中華元典文化中的“道”“釋”“儒”精神都在毛南族肥套中有所體現(xiàn),這不僅彰顯了文化嬗變中的相互影響,同時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毛南民族品性中的文化包容性,和那種能夠容納、吸收的“拿來主義”所形成的“美美與共”的態(tài)勢。這種文化包容性是有其自然和社會的原因的,這將在下文中討論。
最后,肥套的時代性是顯而易見的。儺戲本來就具有“娛神”和“娛人”的雙重作用,如果說它在人類早年的精神恐懼時期是以“娛神”為主的,那么到了今天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已經(jīng)有了大跨越后,就應該是“娛人”為主了?!盎趯Υ笞匀坏木次泛涂謶值男睦碓跍p弱,而對大自然的慷慨賜予與生活的惠澤的銘記和感激的心理在增強”[3]。古老的毛南族肥套儀式是歡迎來客的,不管熟識的還是不熟識的,來客越多儀式越成功。新時期以來,毛南肥套還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得到研究、保護和傳承,更增強了它的時代性。承辦者(主家)、實施者(師公)和觀眾(親朋鄰里、旅游獵奇者、研究者)都會以一種有別于舊時代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看待儺戲,大家在共同欣賞著一種文化,一種滄桑而又年輕的文化。在一個進行著肥套儺祭的庭院里,如果師公未著裝,你甚至分不清各自的身份。
從目前的考察情況看,不少學者認為毛南族的族源成分是較為復雜的,有原住民的觀點,有遷徙說的觀點,有兩者綜合的觀點。在考察毛南族的原始宗教崇拜的時候,沒有發(fā)現(xiàn)其原創(chuàng)的始祖神。而該民族的“祖先崇拜”甚至超過了對道教諸神的崇拜。從肥套儺戲的考察來看,其泛化的宗教崇拜是否可以表述為以道教為基礎的多神崇拜,其中道家、佛家和儒家的一些精神實質(zhì)都在儺祭中有所體現(xiàn)。
老子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這是哲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在老子的著作中我們既看到了其辯證的、唯物的一面;也看到了其認為“道”之形而上的、唯心的一面。他對“道”作了深入的闡釋,但我們讀起來仿佛是被“忽悠”了一把,他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盵4]110具體地告知了我們“道”的物質(zhì)性的幾個方面(“有物”“有象”“有精”“有信”等);在《道經(jīng)》第二十五章中,更是歸結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132,“道”的物質(zhì)性是十分明顯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盵4]94于是“道”又是非物質(zhì)的,虛無的,可歸結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盵4]182不管我們?nèi)绾稳リU釋,這種物質(zhì)與精神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是否有一種超然于物質(zhì)與精神的第三種哲學的存在,這是哲學家討論的事情,本文要闡釋的是,這種超然于“物質(zhì)”與“精神”的道家觀念在毛南儺戲中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
跟漢民族的祭祀文化不同的是,毛南人是“以祖先崇拜居首,祖先被尊為‘家仙’,每一家都立有自己的祖宗靈位牌,逢年過節(jié)或平時殺牲都要點香供奉”[1]203,把祖先的崇拜置于“天地君”之上(而漢民族的神龕排序是“天地君親師”),雖然還包含著唯心的迷信色彩,但同時又是一種對于“神”的盲目崇拜的超越,他們將祭祀的信仰崇拜回歸到物質(zhì)財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中來。于是在儺戲中,接受毛南人還愿的神靈既有道家人格神的“神農(nóng)大帝”“萬歲娘娘”“雷王”“門神”等,也有與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建設密切結合的“家仙”“魯班”“梁吾”和“蒙官”等,魯班是木匠祖師爺,環(huán)江地處山區(qū),山川溪澗頗多,道衢必須借助橋梁;木材也是建筑民居的重要資源,這些都少不了魯班;梁吾是毛南族傳說中專管家禽牲畜的神,他的到來是為了證明主家已按照還愿中需要的牲口進行祭祀,希望各位神靈保佑已經(jīng)信守諾言的主家,給這個家庭帶來幸福安寧;而蒙官是指土司領主,在儺戲中是一名“反派”角色,他看上了三娘的美貌,企圖拆散三娘與土地的愛情,將之作為還愿的對象,顯然是對于現(xiàn)實中“官本位”的補缺,借此完成一種純精神的慰藉罷了。老子超越了物質(zhì)與精神的頂層理念是“道”,則毛南人在儺戲中超越物質(zhì)與精神的理念則是還愿的敬畏之心,他們崇敬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對象,包含了虛無的精神的“神靈”,也包含了具體的物質(zhì)的“崇仰和敬畏對象”,甚至是專橫但又管理著一方的統(tǒng)治者“蒙官”(土司)。宋代以后直至晚清,毛南人(當時的聚居地稱為思恩)一直受南丹州莫氏土司管轄,“土司制度綿延了上千年,毛南族先民長期受壯族莫氏土司的統(tǒng)治,社會發(fā)展受到封建領主制的深刻影響”?!懊献逯两袢园旬敊嗾叻Q為‘蒙官’,而民間故事和‘肥套’中也有‘蒙官’這個人物和角色。”[1]23
在“三界保筵”這一出戲中,三界公與蒙官一同起舞。三界公為毛南族最崇仰的善良之神,保佑著毛南人的平安吉祥;而蒙官則是三界公之友,為毛南人最敬畏的惡神,請他的目的雖然更多的是為了討他歡心,使之與三界公一起鎮(zhèn)邪保筵,但同時也從事物的兩面得到保障,不至于有偏差,這種敬畏又使我們想到了老子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4]218。我們已經(jīng)很難將封建時代毛南人對于現(xiàn)實統(tǒng)治者的仇視、畏懼與精神上的祈請、敬從截然分開。
俄羅斯還在推進計劃中的“海神”洲際核動力核武裝大型自主魚雷的研制。這種多任務武器跨越戰(zhàn)略威懾與戰(zhàn)術(打擊)兩個領域,可被視為一種以沿海城市和可移動物體為目標并可搭載核彈頭的極超遠程魚雷。
“緣起論”被認為是般若思想的基礎,或者說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熬壠稹?,“是指現(xiàn)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種種條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因’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內(nèi)在原因,‘緣’是外在的起輔助作用的間接原因”[5]151-152“唯一真實存在的只是因果關系,體現(xiàn)了佛教的相依的關系性思維”[6]1。
毛南人在儺戲中,將自己的信仰文化通過因果關系來表達。我們在進行田野調(diào)查時,譚益慶(毛南族肥套“非遺”傳承人)先生講了個有關肥套起因的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孤苦伶仃的青年叫仲定,由于家貧,年過三十尚未娶妻,時常哀嘆流淚。這事讓掌管人間婚育的萬歲娘娘知道了,把仲定叫了過來,仲定訴說了緣由,寫了許愿書祈求萬歲娘娘保佑。娘娘見其可憐,遂答應了他的請求,派來仙女劉七妹與他結為夫婦,婚后生下五男兩女,十分幸福。不料仲定忘恩負義,不僅不按承諾還愿,還將還愿書毀了。萬歲娘娘大怒,將七個孩子悉數(shù)收回。仲定這才幡然醒悟,慚愧地按許愿時的諾言來祭拜答謝神靈,孩子這才重新回到仲定夫婦身邊,一家人又過上幸福的生活。因此,毛南人每一代(一對夫妻)都要完成一次對神靈的還愿活動。
這個傳說在毛南山鄉(xiāng)廣受認同,回答了“肥套”興起的緣由,同時也是毛南人對于佛教“緣起論”的最虔誠的闡釋和踐行。早期毛南人在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條件下,在自然界的生存競爭中是十分艱難的,他們意識到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戰(zhàn)勝強大的自然和社會災厄,于是寄希望于萬能的神靈,將希望之“果”寄托于神靈護佑之“因”上,由是在意識上形成這樣的生存發(fā)展鏈條:
生存艱難→祈神護佑→神靈賜?!€愿神靈→更加興旺。
在這個鏈條中,人與神成了“唯一真實存在”的“因果關系”,或者說體現(xiàn)了毛南人信奉佛教的人與神的“相依的關系性思維”。
祈求神靈護佑的“因”是生存的艱難,“果”則是幸福吉祥;而還愿的“因”是生活獲得幸福,“果”則是更加興旺。因此,這種“因”是“引生結果的直接內(nèi)在原因”;這種祈求而來的神“緣”,則是“外在的起輔助作用的間接原因”。不管是生存的艱難還是已經(jīng)獲得幸福,都需要一個重要的外在條件:神靈的善報。另一番因果則是:倘若不履行諾言,不向神靈還愿,則會遭到神靈的惡報。這固然是迷信,但也真實地表達了毛南人的某種心理訴求。
2014年2月21日至23日考察環(huán)江下南鄉(xiāng)中南村南木屯一戶農(nóng)家的“肥套”時,我們了解到肥套師公還要為主人另取陰間名字,目的是便于與神靈對話?!捌饓焙?,在“神樓”上貼一黃紙,是當初的許愿,上書:“立字許愿神人信士架橋表名譚承祖接得妻宮同姓生育男女安住家場因無神保泰今日不瞞天地不昧神靈虔備豬牲……免欠件件安寧人丁安樂五谷豐登六畜興生錢財有進生意興隆一切安穩(wěn)百般發(fā)旺”(許愿文書上未注標點——筆者注)。下款則是執(zhí)簿監(jiān)督的八位“當案判官”,以及憑依證盟的七位“內(nèi)仙”。儀式的隆重和認真,體現(xiàn)了對于這一先人流傳下來的程式的認同,也包含了對于佛家“緣起論”的認同。
儒家經(jīng)典《禮記》認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7]481,不僅強調(diào)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的重要性,同時也肯定了思想道德修為的不可或缺。毛南族肥套,它既是一種宗教的祈福禳災儀式,同時又是一種與“現(xiàn)世”緊密相連的文化活動。據(jù)《中國毛南族》一書所載,“古時,起愿和還愿是毛南人一生中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敬神活動,毛南族先民認為,人生所發(fā)生的一切都與神靈有關,作為陽間的人,必須對神靈有所表示,方能避兇趨吉。”[1]204
“肥套”中的儺戲是直接介入毛南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
如《瑤王拾花》這一劇目,敘述的是與毛南人比鄰而居的瑤族人彼此和睦,與人為善。有一次,一位到萬歲娘娘那里苦苦求子的毛南青年,返途中不小心把娘娘賜予的“花枝”(象征子嗣)丟了。恰巧是瑤王路過撿到了這枝花,盡管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但瑤王并未動心,而是不辭千辛萬苦,跋山涉水,把花送還給了這位求子的毛南人。肥套儺舞中將瑤王的這一高尚的舉動賦予了“神性”,予以隆重的垂記和表彰,我們就可以從中讀到毛南人倡導的互幫互助,和諧與共的思想,是很符合人際關系的現(xiàn)實法則的。
肥套劇目中與生育繁殖相關聯(lián)的居多,如《花林仙官送銀花》、《萬歲娘娘送金花》、《仙官架橋》、《瑤王拾花》、《三娘配土地》等,都表現(xiàn)了婚戀生育的內(nèi)容,其中《花林仙官送銀花”》是毛南儺戲的高潮?;窒晒儆纸辛帜铮且晃伙L流的管花女神,她是來給主家送銀花的,毛南人并不一味輕視婦女,反而較為理智的認為,沒有女性就沒有后代的接延,因而對女性生殖崇拜更甚于男性。毛南人觀看儺戲時都要等待觀賞這出戲中的“定雞”絕技:給祖母送“長生雞”,因為祖母是這個家庭子孫繁衍的功臣,這時“林娘”作法,將一只雄壯的公雞定在愿主男性家長的背上,人與雞徑直登樓走向祖母室中(毛南族人一般安排祖母住在二樓),此時樂聲不斷,師公們起舞婆娑地祈請祖母健康長壽,儀式十分認真、莊重,頗有幾分神秘。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儺戲師公的唱詞和對白(有的直接與現(xiàn)場觀眾對話)中,除了誠摯還愿,祈請神靈保佑的內(nèi)容,很多就是直白地進行倫理道德、生殖婚戀、農(nóng)耕技術、天文地理和生活常識等方面的知識教育的。從儺戲唱詞來看,毛南儺戲的演出是一次文化普及活動?!氨热缭诒硌荨断晒偌軜颉窌r,……,他要介紹自己從哪來,于是開始交代地理方位、時令季節(jié),講述沿途所見所聞,尤其是一些跟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人和事,以及接人待物的禮儀等;然后再來講架橋的意義,架橋的過程與方法等等”[3]。
文化的包容性是一個普遍的存在,大而言之存在于人類社會,存在于一個國家的文化發(fā)展進程;小而言之,一個民族,一個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下,這種包容性幾乎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文化包容性的成因會有所不同。毛南族的文化包容性就充分體現(xiàn)出與其民族源生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關的密切性。
“人類的文化價值觀實際上就是一種意義體系,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界直接感受并對這種感覺和自身的關系積極思維的結果。一個事物存在和發(fā)生對大多數(shù)人造成影響的那部分重要性形成社會的文化價值觀。作為文化價值觀的意義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共有的意義,是人們對一種事物的共同感覺和認知。”[8]188
毛南族肥套正是毛南人建立在“自然界和社會界”的直接感受以及與自身關系的積極思維的結果。我們不妨從“自然界”和“社會界”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從毛南族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看,其生存的智慧、競演和闡釋也使他們的文化選擇具有了包容性。環(huán)江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地貌特征。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批準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就包括環(huán)江木論喀斯特保護區(qū),成為一期的貴州荔波喀斯特自然遺產(chǎn)的延伸。作為地質(zhì)資源,謂之寶貴,甚至豐贍都不為過,但作為早期山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可就另當別論了。相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方是稻作民族,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生產(chǎn)是生存的基礎。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恰恰使寶貴的田地變得稀少,許多喀斯特溶巖地區(qū)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而山區(qū)的洪水、猛獸、病害等自然災害對于他們又是一股很難抵御的強敵;再加上社會制度的不平等,少數(shù)民族受歧視、欺凌,使得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顯得十分惡劣,這樣的結果一方面促使了他們的自立、頑強、抗爭的民族品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使他們在生存斗爭乏力的時候進行著不同方式、內(nèi)涵、謀略的開辟、甄別和學習,尋求更多的救助和庇護,甚至要借助外力,其中自然包含了物質(zhì)與精神的、策略與宗教的、生活方式與哲學觀的全面觀照,從而在文化傳承中逐步形成了以我為主,多民族元素為輔的文化的綜合、包容與并艷。
從社會歷史層面來看,關于毛南民族的族源,在《中國毛南族》一書中有過論證,認為毛南族為原住民。而民間則有兩種說法,即“一是外來說,二是原住居民說”[1]8,外來說有湖南遷入說、山東遷入說、福建遷入說和貴州遷入說,其中以譚姓的湖南遷入說最為流行,其解釋是“始祖譚三孝”明嘉靖年間為官時財政虧空,從湖南常德逃至環(huán)江,并由此繁衍。該書論證認為,從時間跨度來看,從1543年譚三孝遷入環(huán)江,區(qū)區(qū)470年,現(xiàn)毛南族譚氏人口已逾4萬,是絕對不可能的;另一個佐證就是,據(jù)宋代知廣南西路靜江府的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一書記載,當年“僚人”“親始死,披發(fā)持瓶,慟哭水濱,擲銅錢、紙錢于水,汲水浴尸,謂之‘買水’”,如今毛南人亦如此,于是將之作為“毛南族是長期生息于毛南族地區(qū)的古僚人世代繁衍而來的后裔”[1]10的重要依據(jù)之一,這就缺乏說服力了。筆者老家湖南茶陵縣,至今仍保留親人去世,必身著孝服,敲喪鑼到村里的古井“汲水浴尸”的習俗,這又作何解釋呢?
我們認為“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毛南族究竟源于何處,還需要做更為科學的考證。對“始祖譚三孝”的觀點從時間和人口的數(shù)據(jù)為例進行反駁,頗有說服力;而對“古僚人繁衍”說的立論依據(jù)就過于單薄了。竊以為,“歷史上,毛南族不拒族外和同姓通婚”[1]107,在早期毛南族族群的形成過程中,是否有湖南、山東、福建、貴州等外民族加入了毛南族族源的繁衍和文化的滲透?多族繁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而文化的滲透是可以肯定的,毛南族人民與周邊的壯、漢、瑤、苗等民族自古交往密切,和睦相處。單從毛南儺戲的傳承來看,不僅戲劇的內(nèi)容有道、釋、儒的精神內(nèi)涵,表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滲透;就是在唱腔、服裝、面具、法器、樂舞等方面都融合了壯、漢、瑤、苗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交互的滲透是不容置疑的,這種文化的包容性與毛南族的族源發(fā)展應該是有連帶關系的。
[1]譚自安.中華民族全書·中國毛南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陳躍紅,徐新建,錢蔭榆.中國儺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3]譚為宜.毛南儺戲戲劇藝術探微[J].河池學院學報,2015(6):36-40.
[4]老子.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十一章[M].辜正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魏德東.佛教的生態(tài)觀[J].中國社會科學,1999(5):105-117+20.
[6]董群.緣起論對于佛教道德哲學的基礎意義[J].道德與文明,2006(1):33-35.
[7]戴圣.四書五經(jīng)·禮記[G]. 薛學共,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8]宋蜀華,陳克進.中國民族概論[M].北京:中央族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