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虎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歷史與民族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研究淺析
徐孝虎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歷史與民族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二戰(zhàn)之后,美國歷史學、美國歷史學家及美國歷史協(xié)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應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中,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歷史學家的觀念與解釋及歷史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追溯這種變化的一個途徑是研究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的演說辭。這些演說反映了美國史學界的“權威”人士對史學問題的長期思考。認真研究這些主席演說辭中提出的史學觀點及應對之策對我們認識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研究淺析
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對美國的社會生活進行了深入考察和認真分析后指出,美國人熱愛結社活動,他們結社的目的可以純粹是為了娛樂消遣,也可能是為了專業(yè)的合作。如果美國人需要傳播某種真理,或者樹立某種典范,他們就會組成一個團體。在別處,人們見到的是另一番情形,在法國,領導新興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政府,而在英國,則是一個階級。[1]1185
美國歷史協(xié)會正是美國人創(chuàng)造的眾多社團中的一個。與其他社會團體一樣,美國歷史協(xié)會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來自內(nèi)、外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這既有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人員擴展、機構擴編及費用擴大等問題,也有如何選出民主高效的管理機構以便提高運作水平及更好地為會員提供服務帶來的挑戰(zhàn),還有與政府相關機構、其他學術組織相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更有作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組織所面臨的如何帶領美國史學家走出困境的危機。追溯這些挑戰(zhàn)與變化的一個途徑是研究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的演說辭。[2]
自從美國歷史協(xié)會 1884年成立起,任期一年的協(xié)會主席都在該協(xié)會的年會上發(fā)表一篇“告別演說”。各位主席以其獨有的方式展現(xiàn)了過去 100多年來美國歷史學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變化,他們或說及知識界感興趣的話題,或談及史學界關注的問題,或論及自己的專業(yè)性研究課題。這些主席演說辭反映了美國史學界“權威”人士對歷史學的長期思考。[3]序言為我們認識美國歷史學的演變、美國歷史學家的思考及美國歷史協(xié)會的變遷提供了一個獨特、重要的視角。使我們可以洞觀美國歷史學界的爭論,洞悉美國歷史學的演變,洞察美國歷史協(xié)會的變遷。
雖然國內(nèi)外的歷史學家在其文章和著作中①這一類文章和著作很多,限于篇幅,僅舉幾例簡要說明。譬如:羅鳳禮.西方史學與傳統(tǒng)史學的一場論戰(zhàn)——美國歷史協(xié)會1988年會上的辯論[J].世界史研究動態(tài),1990,(2).李劍鳴.伯納德·貝林的史學初論[J].史學理論研究,1999(1).鳳鳴整理,劉軍編校.方納談當代美國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00(4).張廣智,張廣勇.現(xiàn)代西方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姜芃主編.西方史學的理論和流派[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John Higham. The Future of American History[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80, No. 4 (Mar., 1994).pp.1289-1309. Gertrude Himmelfarb.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ew History[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4, No. 3 (Jun., 1989).pp.661-670. Peter Novick.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等。頻頻提及美國歷史協(xié)會及其主席演說辭,但專門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考察對象來研究美國歷史學演變的著作和文章稀少。就筆者所見,國外史學界對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赫爾曼·奧蘇伯爾博士的專著。
(一)國外對演說辭的研究
1948年12月,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助教奧蘇伯爾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1884—1945)為對象寫成博士論文,1950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名專著。①Herman Ausubel.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1884-1945[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奧蘇泊爾的指導教師是羅伯特·利文斯頓·斯開勒(Robert Livingston Schuyler,1883—1966)。饒有趣味的是,他在指導奧蘇伯爾研究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博士論文后于1951年也擔任了該協(xié)會的主席。
奧蘇伯爾的著作除了導論和結論,主體分為歷史學的直接功用(一戰(zhàn)前)、歷史學的直接功用(一戰(zhàn)時和一戰(zhàn)后)、歷史學的直接功用(大蕭條和二戰(zhàn)時期)、歷史的文學性、歷史事實、歷史哲學與歷史科學(協(xié)會早期)、歷史哲學與歷史科學(協(xié)會近期)、歷史中的個人、歷史內(nèi)容(協(xié)會早期)以及歷史內(nèi)容(協(xié)會近期)等十章。由此可見,奧蘇伯爾是以演說辭的內(nèi)容為依據(jù),以時間為線索來安排其論文結構的。
奧蘇伯爾在說及論文主旨時指出,他的研究并不試圖探討各位主席的個性和學術生涯,也無意探析他們?nèi)康氖穼W思想,更不是探究他們歷史觀念的起源,而是著重研究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在演說中表現(xiàn)出的歷史觀,即他們對歷史功用、歷史的文學性、歷史事實的選擇和解釋、歷史哲學、歷史人物的作用及歷史內(nèi)容等問題的看法。[4]12可見,奧蘇伯爾關注的重點是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中與這些主題相關的論述。奧蘇泊爾這么運用材料,既可以豐富對演說辭內(nèi)容的認識,又能夠深化對史學問題的理解。
奧蘇伯爾在談及他的研究方法時指出,因為各位協(xié)會主席不斷出現(xiàn)在不同的章節(jié),所以對一些背景和重要材料的介紹就難免會有重復。譬如,美國歷史協(xié)會第一任主席安德魯·D.懷特有關歷史功用的認識就與其對歷史事實的選擇、歷史哲學以及歷史的內(nèi)容等問題的看法密切相關。另外,盡管所有協(xié)會主席的演說在發(fā)表的時候都有一個題目,但這些題目并不總是能夠準確反映各位主席在演說中運用的材料。[4]12-13
1975年,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戈登·賴特在《歷史是一門倫理學》的演說辭中提到了奧蘇伯爾的著作。他指出:“若干年前,一位年輕的美國歷史學家進行了一項從故紙堆中發(fā)掘本協(xié)會創(chuàng)建以來第一個 60年中發(fā)表的所有主席演說的艱巨工作。②譯文為“第一個 50年”,參見賴特.歷史是一門倫理學,載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編譯.現(xiàn)代史學的挑戰(zhàn)——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集(1961—1988)[M].王建華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p258.英文原文為“during the first fifty years of its existence”,參見Gordon Wright. History as a Moral Science[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81, No. 1. (Feb., 1976).p1.賴特提及的奧蘇伯爾的著作實際上涵蓋美國歷史協(xié)會前60年的主席演說辭,參見Herman Ausubel.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M].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Inc., 1965.此處疑為原文有誤,譯文因此也有誤,應為“第一個60年”?!P者注。其目的除了求得博士學位外,還在于發(fā)現(xiàn)歷史專業(yè)在那半個世紀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或者至少是協(xié)會主席所認為的重要問題?!盵5]258從賴特的評語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奧蘇伯爾研究的肯定,特別是對奧蘇伯爾通過發(fā)掘主席演說辭發(fā)現(xiàn)美國歷史學在那一時期所遇問題的方法表示了贊賞。
除了賴特在其演說中提及奧蘇泊爾對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研究以外,另有幾位歷史學家在重要史學刊物發(fā)表書評,對這本獨具特色的著作作了評析。美國歷史學家巴恩斯在其為奧蘇伯爾著作所寫的書評中寫到:“奧蘇伯爾的著作可以看做近年來美國史學界出現(xiàn)的最重要的對歷史編撰學和歷史寫作的貢獻?!薄斑@本著作應該成為今天對我們國家過去65年歷史寫作的內(nèi)容和演變感興趣的歷史學家的必備讀物?!盵6]163-164卡爾·維特克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歷史評論》上發(fā)表了書評,稱贊奧蘇伯爾既能盡量減少重復介紹,又能避免自己的主觀判斷,從而為歷史學界奉獻了一本樂意閱讀、思考和討論的著作。[7]144后來擔任美國歷史協(xié)會1970年主席的帕爾默認為奧蘇伯爾的著作很成功,是所有的協(xié)會會員都非常樂意擁有的書籍,但令帕爾默稍感遺憾的是,奧蘇伯爾未能注意到幾十年演說主題的顯著差異和演變趨勢。[8]240沃爾德·聚福德·樂蘭德指出:“奧蘇伯爾的著作既是對美國歷史協(xié)會的歷史,也是對美國史學思想史的貢獻?!盵9]526而杰瑞·克萊門斯·金在《太平洋歷史評論》上寫到:“奧蘇伯爾的研究工作是繁重的,也是令人敬畏的,他試圖將眾多演說者的想法統(tǒng)一起來?!盵10]167-168英國皇家歷史學會主席貝洛特則認為,奧蘇伯爾報告的技藝嫻熟,完全從他人話語中搞出一本著作可以說是一項絕頂功夫,但書中也存在大量不必要的重復性解釋,有些前文提及的內(nèi)容完全可以省略,否則讀者會感到乏力。[11]310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歷史學界對奧蘇伯爾的研究評價頗高,這說明他的論著是對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進行學術研究的一次成功嘗試。
(二)國內(nèi)對演說辭的研究
國內(nèi)專門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研究對象的論著①國內(nèi)先后出版了兩本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的譯文集: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史譯叢》編輯室編譯.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集(1949—1960)[M].何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編譯.現(xiàn)代史學的挑戰(zhàn)——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集(1961—1988)[M].王建華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也不多見,張廣智在《現(xiàn)代西方史學》第六章《現(xiàn)代美國史學》中多次提到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及其演說辭,徐孝虎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題寫了3篇文章,其中一篇為碩士論文。這里對這些論著做一簡要評述。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張廣智在《現(xiàn)代美國史學》共提及 14位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從這里能看出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在美國歷史學界的影響,也能看出演說辭在反映美國史學演變方面的地位。在張廣智那里,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儼然成了反映美國歷史學演變的“風向標”。依筆者看來,張廣智的《現(xiàn)代西方史學》是國內(nèi)較早運用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分析美國史學演變的著作。
張廣智在談及以比爾德和貝克爾為代表的現(xiàn)在主義史學流派時,專門提到 1949年擔任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的李德,認為他是“現(xiàn)在主義史學所包含的實用主義歷史研究傾向的代表人物”[12]165,并以其主席演說《歷史學家的社會責任》為依據(jù)分析了他的這種傾向,認為李德是把歷史研究作為維護和弘揚其現(xiàn)實社會哲學的工具[12]165。張廣智接著又提及 1950年擔任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的莫里遜,因為其認為李德的上述實用主義態(tài)度遭到了莫里遜的批評。張廣智在分析莫里遜的演說辭《一個歷史學家的信仰》時指出:莫里遜追求真實的態(tài)度和方法是對以比爾德和貝克爾為代表的現(xiàn)在主義史學的糾正,但也顯出濃厚的保守主義傾向。[12]166-167又如,張廣智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歷史協(xié)會的一些主席在他們的演說中強調了歷史學的國際化趨勢,并以費正清(1968)、漢克(1974)、富蘭克林(1979)、貝林(1981)、柯廷(1983)、麥克尼爾(1985)及入江昭(1988)的主席演說辭為例予以說明。[12]178-179在說到美國歷史研究中的世界主義取向時,張廣智特別提到第一位擔任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的日裔學者入江昭,并對其演說《歷史學的國際化》中所提出的跨文化理解做了簡要分析。再如,張廣智在分析美國史的綜合趨向時對戴格勒 1986年在其主席演說辭《美國史求索》中提出的“做一個美國人,即做一個合眾國公民意味著什么”的綜合理論做了分析評價。張廣智認為,戴格勒從歷史的社會作用和美國人的同一性兩方面為美國史的綜合提供了一個富有意義的框架。[12]203-204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張廣智多次引用演說辭是因為其論證的需要。毋庸置疑,論及這些主題無法繞開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及作為其“一生事業(yè)表白”的主席演說,但這與專門以演說辭為對象進行的研究顯然有所不同。
與張廣智不同的是,徐孝虎專門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對象寫了幾篇文章,對國內(nèi)外史學界的相關研究做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他在《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研究芻議》一文中對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研究現(xiàn)狀和研究價值做了簡要分析,認為演說辭作為單獨成篇的重要論文,自成一體,是反映美國史學演變及社會變遷的“晴雨表”,對我們了解美國史學家的思想和美國史學的演變有重要參考價值。[13]他還在《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研究方法探析》一文中對研究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方法做了考察和比較,他提出了材料闡釋型、學派演變型以及主題貫穿型等三種研究演說辭的方法,并認為運用“主題貫穿型”的研究方法可以深入挖掘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學術價值,可以深化史學界對美國史學演變主題的認識。[14]
徐孝虎的碩士論文可視作其所提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研究方法的嘗試,論文的主標題是“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挑戰(zhàn)與應變研究(1945—2005)”,副標題是“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考察中心”。論文除緒論和結論以外的正文分為三章,第一章對社會背景和現(xiàn)代美國史學的演變趨勢做了勾勒,第二章對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社會科學化、碎化現(xiàn)象作了分析,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挑戰(zhàn)作了說明,第三章則對美國歷史學家在傳播歷史知識、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作了分析,對美國歷史協(xié)會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危機作了考察。[15]在筆者看來,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挑戰(zhàn)與應變是一個涵蓋范圍廣闊的題目,若僅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材料考察這個問題,既難以深入揭示主題,論據(jù)也顯得比較薄弱。
通過以上對研究現(xiàn)狀的梳理和評析,我們可以看出國內(nèi)外史學界對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一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這些對繼續(xù)開展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如前文帕爾默在評析奧蘇伯爾著作時所指出的,奧蘇伯爾更多的是對演說內(nèi)容的靜態(tài)梳理,較少論及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社會背景及其對歷史學演變的影響,缺少對一些主題的動態(tài)揭示。相比奧蘇伯爾研究美國歷史協(xié)會前 60年的主席演說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言,國內(nèi)的研究則顯得比較薄弱。徐孝虎雖以“挑戰(zhàn)與應變”為主題來探討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演變,但由于未能把握主題與材料之間的關系,其所做的工作限于在對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挑戰(zhàn)與應變”這一主題做分析的過程中將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的觀點穿插進去。這樣處理既無法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充分闡釋戰(zhàn)后美國史學“挑戰(zhàn)與應變”的內(nèi)涵,也未能對演說辭所涉及的內(nèi)容和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和分析,論證不夠有力。
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可謂“博大精深”。有些年份的主席演說辭專業(yè)性很強,但較少論及史學;個別史學家的論述風格迥異,艱深晦澀。從一方面來看,對演說辭的分析和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備較高的史學修養(yǎng)和扎實的外語功底;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演說辭可以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史料。智者見智,對演說辭的解讀,反映了研究者的觀點、方法和“組織能力”。從某種角度看,研究演說辭可以增強研究者解讀史料、構建文章的能力。
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我們認識那一時期美國歷史學家的思想和美國社會文化的變遷提供了重要歷史文本。對演說辭的解讀不應是隨心所欲的闡釋,而應結合時代背景和演說者的生平、著作分析演說辭。要真正搞清主席演說辭的原意,真正厘清主席演說辭之間的關系,研究者就應該順著演說者的思路來分析文本蘊涵的要義,而不能夠斷章取義、任意發(fā)揮。研究者應當了解演說者說話的語境,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看待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應當在深刻分析文本原意的基礎上探尋這些文本反映的史學問題和時代主題。
筆者以為,研究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的關鍵在于挖掘其對于揭示美國歷史學的演變、美國歷史學家的思考及美國歷史協(xié)會的變化的價值。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包涵的內(nèi)容豐富,涉及的主題重要,只有以宏觀的視角將之放在社會變遷和史學演變的背景中,用合適的主題去貫穿,才能深刻揭示蘊含其中的史學價值。這里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史學主題與演說辭之間的關系問題。處理不到位,會造成主題和題材的“脫節(jié)”,主題就難以論證得力,材料也難以發(fā)揮揭示主題的應有作用。“主席在變,主題不變?!盵15]8只有抓住相關的史學主題,用力挖掘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關于這一主題的豐富論述,才能協(xié)調好主題與材料間的關系,才能發(fā)揮好主席演說辭揭示美國史學演變主題的作用。
[1]托克維爾. 論美國民主(四)[M]. 朱尾聲譯. 馬高霞譯校.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美國歷史協(xié)會網(wǎng)站. Brief History of the AHA[EB/OL]. http://www.historians.org/about-aha-and-membership/aha-history-and-archives/brief-history-of-the-aha.
[3]Henry Osborn Taylar.A Layman’s View of History[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5.
[4]Herman Ausubel.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M].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Inc. , 1965.
[5]賴特. 歷史是一門倫理學,載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編譯. 現(xiàn)代史學的挑戰(zhàn)—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集(1961—1988)[M]. 王建華,等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Review Author(s): Harry Elmer Barnes.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by Herman Ausubel,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 23, No. 2(Jun. , 1951).
[7]Review Author(s): Carl Wittke.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by Herman Ausubel,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Vol. 38, No. 1(Jun. , 1951).
[8]Review Author(s): R. R. Palmer.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by Herman Ausubel,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 17, No. 2(May, 1951).
[9]Review Author(s): Waldo Gifford Leland.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by Herman Ausubel,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56, No. 3(Apr. , 1951).
[10]Review Author(s): Jere Clemens King.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by Herman Ausubel,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 20, No. 2(May, 1951).
[11]Review Author(s): H. H. B. .Historians and Their Craft: A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84-1945by Herman Ausubel,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67, No. 263(Apr. , 1952).
[12]張廣智,張廣勇. 現(xiàn)代西方史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13]徐孝虎. 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研究芻議[J]. 語文學刊,2011,(24).
[14]徐孝虎. 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研究方法探析[J]. 宜春學院學報,2012,(2).
[15]徐孝虎. 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挑戰(zhàn)與應變研究(1945-2005)——以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演說辭為考察中心[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蘇紅霞 校對:周冰毅)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XU Xiao-hu
(School of History and Ethnology,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China)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HA) have encountere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iography, the ideas and explanations of historian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istory organization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One way of tracking these changes is in the annual addresse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AHA. These messages reflect the views of history that the authoritie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have long thought upon. The study of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y put forward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int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Postwar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The study of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A Brief Analysis
K091
A
1673-2030(2017)02-0085-05
2017-03-05
徐孝虎(1972—),男,江西吉安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