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無痕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家庭生活指南雜志社工作人員赴望奎感受皮影藝術(shù)
2017年的第一場大雪,一路風(fēng)寒一路向往,我們來到古樸醇厚的望奎縣。這片處處是歷史、時時見詩詞的熱土,已經(jīng)不能僅僅用“人杰地靈”四個字來涵蓋了。百年沉淀下來的文化底蘊,會不自覺地在每一種藝術(shù)形式中洋溢。在這里,鏡頭前銜蟲喂食的“鳥媽媽”叫“母慈子孝”,步調(diào)一致的公雞母雞是“夫唱婦隨”。濃郁的人文情懷處處盡顯,淋漓盡致。我們絲毫沒有舟車疲憊之感,只覺得是在踏雪尋“美”。暮色中,望奎皮影第四代傳承人谷寶珍老師如約而至。初見之時,我想起了一句話:圍爐把盞黃昏后,一渾乾坤白了頭。
皮影戲可謂是望奎的鎮(zhèn)縣之寶,已經(jīng)申請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作為望奎皮影第四代傳承人的谷寶珍老師,當(dāng)年亦被稱為“皮影一枝花”。說起來,谷寶珍的皮影情結(jié)已伴隨她40余載。上個世紀(jì)中葉,黑龍江的小村落里沒有電,在望奎,最盛行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繪聲繪色的皮影戲。
從小,谷寶珍便耳濡目染,在她眼中,映照在幕布上那一張張精致的臉譜是帶有表情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亦是有生命的。彼時,幼小的她還不知道幕后是怎么樣的巧手操控,才能將這些皮影幻化成為有血有肉的靈魂,她只是聽懂了一個又一個真善美的故事,記住了一段又一段朗朗上口的唱詞。她愛上了皮影,皮影戲已經(jīng)悄悄在她心里生出了濃密的根。無論是自家門口,抑或是鄰村,谷寶珍無數(shù)次地背著父母,跟著影箱子“如影隨形”。
直至谷寶珍22歲那年,真正的緣分才不期而遇。那年,村里一個很有威望的老人,指著她對皮影戲班子里的人說:“我們這個姑娘唱得可好了,你們要不要聽聽?”語畢,當(dāng)時還不知道皮影戲里評戲、京戲、二人轉(zhuǎn)、梆子等元素為何物的谷寶珍,僅憑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加上多年的鐘愛和模仿就開了腔,瞬時,一個個華彩的音符像珍珠和漣漪一般,在她的口中被清晰地串聯(lián)起來,通透且優(yōu)美。沒錯,厚積薄發(fā)的谷寶珍一鳴驚人!從此,她便可以光明正大地對所熱愛的事業(yè)如癡如醉,同時,也開啟了她艱辛無比卻樂此不疲的皮影之旅。
本文作者與谷寶珍老師合影
天分讓谷寶珍迅速名聲鵲起。她是不可多得的青衣,又可以一專多能,唱腔既可以嘹亮高亢,亦可渾厚婉轉(zhuǎn),在一部戲里,她常常能輕松駕馭多個角色。在皮影戲鼎盛時期,谷寶珍自然成了那一帶、那一代的名角。常常四鄰八鄉(xiāng)趕場子、走出去交流學(xué)習(xí)。谷寶珍為人樂觀向上、熱心敬業(yè),漸漸成為皮影戲團里的臺柱子,而后,便順理成章地變成了主心骨和當(dāng)家人。
然而,經(jīng)濟在騰飛,時代在變遷。就在谷寶珍欲壯大皮影戲隊伍之時,各種新型的文藝形式接踵而來,尤其在電視、網(wǎng)絡(luò)的沖擊下,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滑鐵盧,中老年人被吸引走了大半,年輕人更是極少再關(guān)注皮影,谷寶珍和她的伙伴們陷入了低谷。遇事見英雄,在民間瑰寶面臨危難之時,谷寶珍來不及怨天尤人,她用她的大氣和能量發(fā)揮了常人無法企及的效力!
谷寶珍將本就明亮的嗓音又提高了一度,說:“無論如何,我得讓大伙兒吃上飯吶!”于是,她騎著自行車風(fēng)雨兼程,步行到各個村落、單位苦口婆心,為了讓對方“接箱子”,說盡了好話,賠盡了笑臉。回想起那段沒落的日子,谷寶珍毫無責(zé)難之意,語氣反而更加堅定,她說,除了不想讓大家失業(yè),更多的是擔(dān)憂!因為她篤定,皮影戲是寶貝,可是寶貝怎么樣才能重見天日?她也毫無頭緒?;赝?dāng)年,披星戴月地四處送戲,她從不知疲倦;行業(yè)不景氣時,她也沒有悲觀失望,但是,唯有這一次,眼見著昔日的伙伴紛紛“棄影”、皮影戲后繼無人甚至難以支撐一臺戲的時候,谷寶珍才真的難過。
谷寶珍奔走、焦慮、暗自垂淚都無濟于事。她只能獨自堅守陣地,一如既往地練嗓子,有機會就唱、有機會就講,遇見好苗子就積極爭取培養(yǎng)。她也慨嘆,當(dāng)初自己拜師學(xué)藝時,那得對師父三拜九叩倍加禮遇才能進山門,然后修行還要靠個人。要做到用心聽?wèi)?、眼里有活、心里有?shù),甚至不失時機地“偷藝”才能迅速成長起來。而今,她幾乎要求人來學(xué)。好在,對于這些她都甘之如飴——她不收學(xué)費、好語相勸、全力相幫,許多學(xué)徒都是吃住在她的家里,只要認真學(xué),她就打心眼兒里高興。實在沒有新人可挖掘時,她硬是勸說自己很有天分的二女兒關(guān)海英繼承衣缽。問起這段歲月,她是靠什么支撐下來的,谷寶珍還是那句平實卻令人動容的話:“因為皮影戲美呀,因為我喜歡啊!”
說到這里,谷寶珍深情地告訴我們:“我特別感激我的老伴兒和孩子們,那么支持我。我沒日沒夜地演出,根本顧不上這個家。老伴兒忙里忙外,又當(dāng)?shù)之?dāng)媽,沒說過一個‘不’字。雖然,他也喜歡皮影戲,但我知道,他的這份支持里,更多的是太理解我了;我也很愧對孩子們,他們一個個獨立能干,沒用操心都成才立業(yè)……”話雖不多,也沒有豪言壯語和煽情的字眼兒,但我們深知,谷寶珍對皮影的愛,離不開家人對她的深情!
苦心人天不負,終于等到了皮影再度回暖又見輝煌的時候。谷寶珍欣慰地說:“我堅信好東西一定不會消失,但是,我沒想到望奎皮影竟然有著走出黑龍江、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高度!”
現(xiàn)今,谷寶珍已年近古稀,她甘為人梯、甘做蠟燭,除了潛心授徒外,她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傳幫帶以及劇目指導(dǎo)等幕后工作上,或者在一些傳統(tǒng)和新編的劇目里,唱唱老旦、老生,發(fā)揮發(fā)揮余熱。采訪臨近結(jié)束時,谷寶珍再次翻開那些手工抄寫的劇本,不難想象,那一本本已經(jīng)發(fā)黃了的小冊子,是她和望奎皮影藝人們多少個不眠之夜的辛勞成果;那一行行真切的文字里,更是流淌著一顆顆民間藝術(shù)家的赤子之心!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惫葘氄渥鳛槠び皯虻膫鞒姓?,當(dāng)年人們贊美她為“皮影一枝花”,如今,走過了近半個世紀(jì)的從藝之路,她更像一棵堅挺的樹,讓一代代后人在她的樹蔭下,茁壯成長、綻放。莫道云山路途遠,且聽野陌鳥聲啼。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谷寶珍及所有望奎皮影藝人的帶領(lǐng)下,望奎這座百年小城,藝術(shù)氣息會愈發(fā)濃郁,而皮影戲的明天,也會更加璀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