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安
【摘 要】《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和《新課標》都提出要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新型人才。要徹底轉(zhuǎn)變那種違背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克服“一考定終身”的現(xiàn)象。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小學語文教育要順應時代,注重實際,其中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通過作文,不僅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發(fā)展思維,提高認識,深化閱讀,規(guī)范口語表達,還有助于培養(yǎng)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等。因此,小學作文教學不能忽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積累 真情實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07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批閱學生的作文,我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生硬編造、空話連篇的現(xiàn)象,有的作文甚至忸怩作態(tài)、虛情假意。我也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語文知識不夠,而是缺乏觀察,缺乏對生活的感受能力,或者說不會運用知識投入對生活的觀察思索和體會。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和我們老師有直接關系。
總有些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常常進入這樣一個誤區(qū):或認為作文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已經(jīng)能夠體現(xiàn);或認為閱讀教學任務重,而忽視了作文課的教學。在作文課上,死搬硬套地讓學生大發(fā)感慨,無病呻吟,平時不加強訓練,到寫作豈能指望學生個把小時寫成一氣呵成的好文章?所以,作文教學改革是每一個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從事語文教學和作文訓練多年,感受很多,這里從以下兩方面淺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平時的積累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要寫好作文,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
(一)閱讀加摘錄
善于閱讀的人才更有發(fā)展?jié)摿?。這里的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的課內(nèi)閱讀,更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閱讀的條件。我們在班內(nèi)設了一個圖書角,發(fā)動每個學生從家里拿來幾本書與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換。這樣就解決了書源,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好書可看。在學生有書讀的情況下,要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還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選擇性閱讀。第一單元,“我愛讀書”這一主題的學習中,學生就學到了許多讀書的方法,我們要指導學生學以致用:拿到一本書,首先得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些什么?接著快讀目錄,以獲得一個總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品讀的內(nèi)容,反復誦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門別類地摘在筆記本上。再對這本書其他內(nèi)容進行快速的瀏覽,得到想要的要點或具體的信息,就停下來,把它們記下。每天閱讀至少30分鐘,在閱讀中尋找快樂,把閱讀當作一種習慣,正是我們所努力追求的目標。
(二)觀察與思考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生前有一個習慣——隨身帶著筆記本,他說:生活中什么都可以記。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有趣的。的確,作文源于生活。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fā)生著不計其數(shù)的新鮮事??上?,很多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無材可寫的根源是不善于觀察。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時應調(diào)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細致的觀察。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要給自己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勇于向別人請教,要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以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覺得很有收獲的就記下來。
二、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學生所接觸到人的事(包括社會的、家庭的和校園的)定然不少,有的由于沒有留心注意,成了過眼云煙,有的由于觀察角度和思索角度有偏差,本來是很有深意的事件卻因忽視喪失了很多的關注和捕捉的機會,腦子里空空如也,寫起文章來,就只好叫苦連天或胡編亂造。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應對辦法:一是講典范課文,分析作者寫景狀物、寫人繪形、表現(xiàn)生活現(xiàn)實深刻入理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善于思索,并以此來啟發(fā)學生。二是在課外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場觀察和接受的能力。如利用春游、秋游等機會,有意引導學生立足于一定的觀察點、觀察角去觀察事物,醞釀情感,寫出文章來。
其次,要會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特別是善于抓住關鍵時刻產(chǎn)生的最真切的體驗。學生的作文大多是有生活基礎的,但由于感受不深,或不善于捕捉某一時刻的真切感受,行文時膚淺立意,無情可抒,粗制濫造,使文章失去了真實性,失去了深度。我給學生講過高曉生的《擺渡》一文蘊含的故事:由于作家沒有拿出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船夫不讓他上船。面對蒼茫的暮色和寒山冷水,想起家人等著自己回家買米做飯的慘淡,作家仰天嘆道:“我平生沒有作過孽,為什么就沒有路走了呢?”船夫聽后撐回了已到江心的船讓作家上了船,船夫認為作家把最寶貴的東西——真情實意分給了他,作家也從中頓悟: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無路可走的。我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進行引申:沒有真情實感是寫不好文章來的,我們要會去感受生活,要在生活中找動情的話語和動人的情感。果然,我在以后的每次作文練習中看到了這種引導產(chǎn)生的效果。
再次,要善于喚醒學生曾經(jīng)歷過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學生中有些生活經(jīng)歷很值得一寫,但一時想不起來找不到當時的感覺,從而影響了作文的質(zhì)量。所以,教師的作文指導應注意喚醒學生對曾經(jīng)生活的回憶。開發(fā)其生活和思維的源泉。
總之,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在學生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入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分析事物,那么,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將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從而“讓心靈的波動與生活的感受覓到一個安全的港灣”。而我們教師也會為自己作文教學的成功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