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芳,李海燕,張云
(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安徽亳州236800)
三曹詩歌翻譯研究綜述
楊秀芳,李海燕,張云
(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安徽亳州236800)
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的新起點,開創(chuàng)了文學史的新時代。三曹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有很重要的國際傳播價值。本文對三曹詩歌的翻譯現(xiàn)狀做一總結(jié),旨在為三曹詩歌的對外宣傳盡綿薄之力。
三曹詩歌;翻譯;綜述
中華文明在魏晉南北朝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曹氏家族的貢獻巨大。曹氏家族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藝術(shù)、文學等對兩晉南北朝甚至隋唐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詩歌方面的成就巨大。曹操現(xiàn)存的詩有20余首,全是樂府詩,成就最大的是四言詩和五言詩。他的四言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是對《詩經(jīng)》的繼承和發(fā)展,被稱為復興四言詩的大家。曹操詩歌有三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反映了漢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二是表現(xiàn)了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三是通過仙游表達追求長生不老的心愿。前兩類直接反映了現(xiàn)實和士人銳意進取的精神,受后人重視?!遁锢镄小?、《苦寒行》、《卻東西門行》、《步出夏門行》等反映了現(xiàn)實,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意境對建安慷慨悲涼的詩風起到先鞭作用。曹操的詩歌除了直面人生,營造了悲涼的氣氛外,還具有慷慨的風格。曹丕現(xiàn)存的詩約有四十余首,部分有殘缺。在形式上受民歌影響,語言通俗,描寫較細致。他敢為人先,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雖為五言,但四言、六言、七言、雜言均有嘗試,對七言的形成有重大貢獻。尤其《燕歌行》,是我國早期七言詩走向成熟的標志,是現(xiàn)存七言詩中最早的優(yōu)秀之作,被稱為“初唐鼻祖”,“迭韻歌行之祖”?!赌吧仙!返娜呔涫剑诋敃r也是少見的。《大墻上蒿行》被評為“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边@種對新詩體的大膽開發(fā),體現(xiàn)出曹丕文學的自覺精神。曹植為建安之杰,有詩80余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詩。他的詩不僅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哀而不傷”的莊雅,又飽含《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不僅繼承了漢樂府強烈反映現(xiàn)實的精神,又保存了《古詩十九首》中溫麗悲遠的情調(diào)。這都體現(xiàn)在他的五言詩中,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的轉(zhuǎn)變。林庚在其《中國文學史》中寫到:“這是一個時代的事業(yè),卻通過了曹植才獲得完成?!辈苤驳脑姴煌诓懿俚穆手北瘺?,也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約,而是兼有兩者之長,使風骨與文采完美結(jié)合,是當時詩壇最杰出的代表。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其詩歌作品主要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雖然蒼涼但也流露出積極進取的慷慨精神。三曹詩歌特征鮮明,飽含雄心壯志,同時又表現(xiàn)出對人生苦短、壯志難酬的感慨,文筆簡潔樸素但意境宏大,個性鮮明,富有時代特征。建安文學是我國文學史上的輝煌起點,開啟了文學史的新時代,對后世影響深遠,故被稱為“建安風骨”。
“風骨”指剛正堅毅的氣概,頑強不屈的品格,“風”指人的精神氣質(zhì);“骨”,指人的體態(tài)體格。所以“風骨”是內(nèi)在氣韻和外在儀表的標準。后來風骨的概念被用于文藝評論,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的:“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就是對風骨的體現(xiàn)。“風骨”一詞用于我國文學史批評始于《文心雕龍·風骨篇》。“風”和“骨”分別是對文學作品的美學和文辭的要求,“風”是指文學作品有充沛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骨”指文學作品有著精煉明晰、挺拔有力的文辭?!帮L骨”是評論文學作品是否達到風清骨峻的標準。建安文人的詩歌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五言體,保留了其樸實和爽直,語言樸實無華,但蒼勁有力,既體現(xiàn)了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又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其經(jīng)典作品具有很重要的國際傳播價值,既是建安風骨的對外傳播,又是我國古典文學風貌的對外體現(xiàn)。曹氏父子是建安文人的代表人物,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詩歌作品,在建安文學中占據(jù)了重要位置,在他們的帶領(lǐng)下,許多文人積極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建安時期的文壇出現(xiàn)了一片繁榮的景象,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發(fā)展。
對于三曹詩歌,漢語的研究還不夠充分,那么其翻譯研究就更少了。直今還沒有全集的翻譯本,目前能找到的選集也就一本,即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曹植詩歌英譯》,該書選擇了56首,為無韻體譯法。趙燕春教授在其博客中稱完成了曹操、曹丕、曹植的詩歌翻譯,分別為26首、55首和153首,連找到的殘篇進行了翻譯,為三曹詩歌的整理和翻譯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還沒見到其三曹譯本的出現(xiàn)。除此之外,只有零散的譯文了。
三曹最早的詩,當時辜鴻銘譯的《觀滄?!?,是一首韻體譯文。再后來有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短歌行》和《龜雖壽》的譯文,前者為韻體,后者為無韻體。這些譯文都是譯者興之所至的嘗試。后來的譯作也多是收入其他詩集的零散譯作。國內(nèi)主要英譯三曹詩歌的學者有汪榕培、許淵沖、李正栓和趙彥春。
汪榕培英譯了曹操的《薤露》、《蒿里行》、《短歌行》、《苦寒性》、《步出夏門行》、《艷》、《觀滄?!贰ⅰ抖隆?、《龜雖壽》、《土不同》,曹丕的《燕歌行》、《雜詩》,曹植的《鰕魚篇》、《箜篌引》、《野田黃雀行》、《名都篇》、《白馬篇》、《美女篇》、《七步詩》、《送應氏二首》、《雜詩七首(其四)》、《贈白馬王彪》。收錄在其英譯本《漢魏六朝詩三百首》中。汪榕培提出“傳神達意”的翻譯理論,并用該理論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許淵沖的《漢魏六朝詩》出現(xiàn)了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苦寒性》、《觀滄?!?、《龜雖壽》,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曹植的《箜篌引》、《名都篇》、《白馬篇》、《美女篇》《送應氏二首(其一)》、《贈白馬王彪》、《雜詩七首(其四)》、《七哀》、《七步詩》。許淵沖提出“三美”(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譯思想,倡導韻體譯詩。李正栓翻譯了曹操的《氣出唱》、《精列》、《度關(guān)山》、《對酒》、《短歌行》、《苦寒行》、《蒿里行》、《薤露》、《步出夏門行》、《觀滄?!?、《卻東西門行》,曹丕的《折楊柳行》、《丹霞蔽日行》,曹植的《箜篌引》、《惟漢行》、《驅(qū)車篇》。在翻譯原則上,李正栓認為,漢詩英譯要講求“忠實對等”,即忠實地去翻譯,讓文化差異存在,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在理解、風格、音韻與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的對等。趙彥春翻譯了曹操的《善哉行》、《氣出唱》、《精列》、《度關(guān)山》、《對酒》、《短歌行》、《苦寒行》、《蒿里行》、《薤露》、《秋胡行》、《孟冬篇》等,曹丕的《善哉行》、《雜詩》、《燕歌行》《猛虎行》、《秋胡行》等,曹植的《升大行》、《飛龍篇》、《當事君行》、《丹霞蔽日行》、《泰山梁甫行》、《驅(qū)車篇》等。趙彥春認為要限定詩體形式的翻譯要求,確立神形兼?zhèn)?、以詩譯詩的根本指向。
三曹詩歌在國內(nèi)的英譯文就不多,在國外的譯文就更少了,主要包含在翻譯中國詩歌的譯本中。英國漢學家赫伯特·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在他的《古文選珍》中翻譯了曹植的《七步詩》和曹丕的《短哥行》。翟理斯采用歸化策略,充分照顧了目的語的讀者。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Arthur Waley)在他的《中國詩一百七十首》中翻譯了曹丕的《短歌行》等。韋利認為詩歌中的“美”與“愛”應當表現(xiàn)為可感可見的人和物,不應該是抽象的概念。所以他翻譯的中國詩相對平實、具體、形象。英國女性學者比雷爾英譯了《玉臺新詠》,其中包含曹植的《雜詩五首》、《棄婦篇》和《妾薄命》。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和《清河作》。比雷爾的譯文盡顯女性柔情、婉轉(zhuǎn)與細膩。
美國華裔漢學家吳伏生(Wu Fusheng)和英國詩人格雷厄姆·哈蒂爾(Graham Hartill)的《曹植詩歌英譯》選譯曹植的61首詩,以五言詩為主,形式上為漢英對照,編排上以創(chuàng)作時間為序,包括《七步詩》、《贈丁儀》、《白馬篇》等名篇。美國雷克斯羅思(Kenneth Rexroth即王紅公)編譯的《中國詩又續(xù)百首》中包含了曹操的《薤露》。王紅公的翻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徹底違背了忠實對等的原則。美國宇文所安的《中國早期古詩解讀》,其中有選自逯欽立的《先前漢魏南北朝詩》曹操的《短歌行》等,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吁嗟篇》等,宇文所安把中國詩譯為散體詩,認為譯詩不必押韻,好的譯者翻譯時要突出各個詩人,不同詩歌之間的差異。
本文資料的來源主要通過對書籍、中國知網(wǎng)和網(wǎng)絡上有關(guān)三曹詩歌翻譯的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和提煉。因為作者能力有限,難免有失全面,還需相關(guān)學者繼續(xù)研究。
[1]Arase,Judith K.The Three Roles of Ts'ao(A.D.187-226):Empero, Literary critic,Poet[D].Georgetown University,1985.
[2]Gordon,Erwin Esiah.Some Early Ideals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50.
[3]Herbert Giles.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M].London and Shanghai:Kelly andWalsh,1884.
[4]Mair,Victor H.,Nancy S.Steinhardt and Paul R.Goldin,eds. Hawai's Rea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s Press,2005.
[5]Owen,Stephen,ed.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Wang,Siu-kit,ed,&trans.Earl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M]. 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82.
[7]Xu Yuancho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Han,Wei and Xin Dynasti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5.39-44.
[8]曹操,曹丕,曹植,著.三曹詩集[M].張強,田金霞,解評.山西:三晉出版社,2011.
[9]許淵沖,譯.漢魏六朝詩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138-150.174-202.
[10]李正栓譯.樂府詩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11]李正栓,賈曉英.樂府詩海外翻譯與傳播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7(4):94-97.
[12]梁真惠.阿瑟·韋利中詩英譯中的“人本主義”透視[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1):89-93.
[13]吳伏生.翟理斯的漢詩翻譯[J].銅仁學校學報,2014,16(6):22-33.
[14]王正明,魏宏燦,張立馳.亳文化概論[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2.69-125.
[15]魏宏燦,楊素萍.曹魏文學論[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13.49-66.
[16]汪榕培,譯.漢魏六朝詩三百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7]吳伏生.曹植詩歌英譯[M].格雷厄姆·哈蒂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8]朱慧.曹魏時期曹氏文學家族詩歌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2.1-6.
[19]張亞楠.汪榕培詩歌翻譯技巧在中國古詩英譯中的體現(xiàn)[D].鄭州:河南工業(yè)大學,2014.
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中文旅游資料英譯與地方文化推廣互動研究-以亳州市為例”(SK2015A712)
楊秀芳(1982-),女,安徽亳州人,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翻譯學、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