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秋天的餐飲主角是大閘蟹,事實上,除了大閘蟹之外,這個季節(jié)也是大啖黃鱔的時候。民間習慣入秋后以黃鱔進補,黃鱔盛宴正式進入我們的視野。
大鱔肉厚最宜啫。黃鱔入菜,以表皮帶花紋的花鱔為上,因其肉爽無泥味,其中又以湖北洪湖的花鱔為佳。當食材放于瓦煲(瓦罉)中,經(jīng)過極高溫的燒焗后,瓦煲中的湯汁不斷快速蒸發(fā)而發(fā)出“嗞嗞”聲,“嗞嗞”粵語發(fā)音為“啫啫”,于是廣州人便巧妙地將其命名為啫啫煲。三四條合共一斤左右的黃鱔,因肉厚耐火,最適合做“啫啫煲”。首先要選用直徑有30厘米的大砂煲,這樣才有足夠的空間,讓鱔片鋪得開,受火快自然啫得透。啫鱔醬也是關(guān)鍵,一般餐廳慣用海鮮醬混合柱侯醬調(diào)校味道,要想更惹味,還得加入蠔油和香料,以突出鱔煲的鮮香。此外,料頭無需太多,蒜子、干蔥、姜片、火腩是必備的,但不能鋪滿整個煲底,這樣會使鱔片無法充分接觸煲底與煲壁。
中鱔薄身要冰鎮(zhèn)。若是一兩半到三兩之間的中鱔,就適合冰鎮(zhèn)和爆炒。冰鎮(zhèn)黃鱔,也是道需要手疾眼快的菜式。黃鱔宰凈后,原條下鍋,燙30到40秒后,過一過味水,便要立即浸冰水降溫,最后洗凈切片鋪冰。步驟環(huán)環(huán)緊扣,手腳稍慢,鱔片就會失去爽脆口感。自從恩平、臺山的黃鱔煲仔飯出名了以后,廣州城中吃黃鱔飯的地方漸漸多起來,其中不少還是從四鄉(xiāng)開店起家的“過江龍”,吃起來可謂各有各味道。黃鱔飯雖然普通,但店子開了20多年來,都秉承一種繁復的做法:選用手指粗的肥美黃鱔,先去骨起肉,用鱔骨煲出一煲靚湯,然后用這些湯來煲飯;鱔肉則拆成細絲,調(diào)味,待飯將熟時,再放入飯面焗熟。掀起鍋蓋,一股濃郁的鱔香、飯香撲面而來,鍋中的米飯金黃透亮,鱔魚絲也是細小修長,吃入口中,正如其誘人賣相,一啖飯一啖黃鱔肉絲,鱔味絲絲入扣。黃鱔在淮揚菜中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做法更為精巧多樣。大廚對黃鱔的使用,細致到以部位劃分,其代表菜式有“熗虎尾”、“響油鱔”及“煸煨濃湯”。
小鱔當家。無論是上海菜還是淮揚菜,都偏好用小花鱔,而且必須是屬于長江水系養(yǎng)出來的黃鱔,肉質(zhì)才會有彈性。此外,黃鱔要越新鮮越好,否則肉質(zhì)會變得松弛。
因黃鱔自身帶有泥味,為了辟掉這股味道,淮揚菜系習慣用濃油赤醬來制作鱔魚。大廚用黃豆味濃郁的醬油,加入生抽或是海鮮醬來調(diào)和醬汁。
廣東大廚做黃鱔菜式愛起片,淮揚菜的鱔多以絲或者是條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不過這鱔絲既不是用手撕,也不是用菜刀切,而是用竹刀劃出來。只因江浙廚師認為,鐵器劃鱔絲會影響鱔肉的味道,只有用竹刀劃出來的鱔絲,才會橫截面小,更易吸收醬料的味道。大廚起鱔絲會沿著鱔骨的三邊下刀,肚子一刀,腹部兩刀。若是多于三刀,劃出來的鱔絲會太細沒口感,也容易軟身。
淮揚系的黃鱔菜中,最考功夫的是“熗虎尾”,由于這道菜只用花鱔背部最有彈性的一條肉,花紋神似虎尾,故此得名。
做這道菜,胡椒粉和蒜茸下的分量要重,這樣才能把鱔腥味盡數(shù)辟除。其次要油香醬味濃,這樣才會咸鮮味甜。大廚在制作時,先用黃酒和油鹽水把鱔魚焯到半熟,然后用滾油將其泡到七八成熟,最后淋上熱辣麻油,把鱔魚燙至全熟。做法聽著挺膩,吃起來卻是清爽滑嫩。
另一道“本幫響油鱔”,則是典型的上海傳統(tǒng)菜。這道菜的配料用少許豬油爆香過,難怪還沒端上桌,已嗅到香氣。大廚爆炒鱔片后,要放醬料同燜,還要加入雞湯才夠鮮味。煸炒的時候,鱔肉不能過熟,炒到六七成即可,否則上碟后會變得綿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