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曉 琳
(天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津南區(qū) 300350)
論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中的善
楊 曉 琳
(天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津南區(qū) 300350)
“善”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學范疇。亞里士多德不斷探索善并且對善進行了詳細、清晰和思辨的論述。善是終極的幸福,善是追求的目的,善是寶貴的德性,善是完美的實踐。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向善的,都應該以善作為追求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善
網絡出版時間:2017-03-31 09:24
在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范疇內,善是一個核心概念,含義多種多樣,意義紛繁復雜。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是為其自身而追求的東西,因而幸福是終極的和最高的善。善是人類行為活動和價值追求的目的;人類所追尋的善是一種道德德性,是一種靈魂升華,是可行的善,現(xiàn)實中的善,不是理念上的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在本性上都是向善的,善才是人類一生值得欲求的東西。
亞里士多德將善區(qū)分為“為它的”和“自為的”兩種。他說:“如果在我們活動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當作目的的,我們以別的事物為目的都是為了它,如果我們并非選擇所有的事物都為著某一別的事物,那么顯然就存在著善或最高善。”[1]4幸福是自為的和自足的目的,是終極的最高的善。
(一)幸福是自為的自足的目的
希臘語的“幸?!保馑际浅晒?、富強和繁榮,它體現(xiàn)著生活的質量,而不僅是一種摻雜痛苦與快樂的情感。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生活幸福。幸福是一種最佳的狀態(tài),它使人自我完善和生活完滿;幸福是一種最神圣的事物,它使人心靈純潔和精神凈化;幸福是一種自為的行為,它使人目的單純和自我滿足。亞里士多德認為,行善是一個以自身為欲求目的的事情,幸福是一種永遠為自己本身而不為其它事物的目的,幸福就是至善。
“從幸福的自足性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終極的善應是自我圓滿的?!盵2]1當然,這里所說的自足,并不是人處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中孤立與獨自地過著寂寞的生活,而是父母健在,有愛人陪伴和朋友相助,甚至孩子承歡膝下的境況。因為人在本性上是社會實踐性的,必須把人放到社會環(huán)境中去考察。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一個事物自身可以使生活值得欲求并且無所缺乏,那么符合這種條件的應該只有幸福了。
(二)幸福是補充的外在的善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有3類,即身體的善、外在的善和靈魂的善,而幸福必須以外在的善來補充。一個人的幸福必須通過良好的生活和崇高的品德等外在行為表現(xiàn)出來,高尚或高貴的事情必須依靠一些外在的手段才能成功,如朋友、財富或者權力。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幸福的人必然不是那種身材丑陋和出身卑賤或者有壞子女和壞朋友的人。在他看來,高貴的出身、可愛的子女和健美等外在條件不可缺少,一旦失去,幸福就會暗淡無光。一個進行慷慨活動的人必須借助于他所擁有的財富;一個被稱為美麗漂亮的人,必須借助她所擁有的相貌;一個公正的人,必須借助他擁有的權力……可見,幸福真的需要外在的善來進行補充,使之更加完善。一個真正幸福的人是靈魂和外在都充滿幸福的人。
(三)幸福是最終的最高的善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幸福是一切事物中的最高選擇,不能混同于其它意義上的善,它是最完滿的、絕對的和最終的善。并不是所有的目的都具有最終性,只有最高的善才具有最終性。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完善的事物應該是那些始終因其自身而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事物,幸福便是這樣的事物,人們永遠是因為幸福自身而去選擇它,并不是為了其它別的事物。
“不論我們選擇的是榮譽,是快樂,是理智還是所有的德性,都通過它們自身(即使一無所得我們還是選擇它們中的每一個)。我們是為幸福而選擇它們,通過它們我們得到幸福。”[3]14善是多種多樣的,諸如榮譽、快樂、理智和勇敢等,但是其中有一些是為了其它的善去選擇它,而這個其它的善就是幸福。例如,崇尚美好行為的人去做善事,身價百萬的人去進行慷慨活動,喜歡公正的人去做公正的事,這一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他們的生活更加幸福。
每個人都追求幸福,且心中對幸福有各自的衡量與定義,無論幸福被定義成什么,幸福都是終極的和最高的善,都是最神圣最偉大最美好的東西。亞里士多德主張幸福是完全徹底的,但是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很難說清楚的,那些已經具備或繼續(xù)具備所說的善的事物的人是最幸福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獲得善這個目的,類似于任何技藝的目的”[4]113,善清楚地表達在一切事物所求的目的之中。人類的一切技術、規(guī)劃和社會實踐,都以某種善為目的,而且這些善都是可行的善,只有可行的善才是他們追求的目的。當代新亞里士多德主義哲學家麥金爾認為,亞里士多德“一開始就把善定義為某種物或某人活動的目標、意圖或目的”[5]93。
(一)善是人類行為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說:“目的因是表示某種存在,一種活動是由于它的善才完成的,這就是動作所要達到的那種東西。”[6]80“一切技術、所有規(guī)劃以及全部實踐和選擇都與某種善為動因?!盵2]6但是目的的種類卻是紛繁復雜的,有時候它表現(xiàn)為活動本身,有時候它表現(xiàn)為活動之外的結果。諸如超群的醫(yī)術、熟練的造船術、激烈的戰(zhàn)術和精密的理財術,它們的目的無非是健康、船舶、勝利和財富??梢?,一切選擇不可能都是為它物而作出的,在社會實踐和社會選擇中不能排除因自身而被欲求的目的,這種目的就是善本身,是最高的善?!澳欠N永遠為自己本身而不為其它事物的目的是最完滿的,絕對的最終的目的是最高的善。”[2]8
一種選擇或者行為的目的永遠是為了自身的,而絕對不是為了善之外其它事物的目的,才是最終的目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若在人類活動的目的中,有的是因自身被當作目的,除此之外,其它事物的目的也是因為它,那么這個事物便是最終的目的或最高的善。人類所追尋的善,對于每一種事業(yè)、每一種技術或者每一種科學來講,它都是有區(qū)別的,并且目的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善卻是所有行為共同的目的,善是人類共同的和最終的追求,人類所有的行為活動、選擇和追求都必然指向善。
(二)善是人類追求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繼承和發(fā)展了蘇格拉底的“善是目的”的思想。黑格爾曾經對“善是目的”這一命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善的發(fā)現(xiàn)是文化上的一個階段,善本身就是目的,這是蘇格拉底在文化中,在人的意識中的發(fā)現(xiàn)。”[7]62對于善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如果把善作為價值追求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那么最終得到的將是與其它善事物并列的東西,而不是最值得追求的最高的善。人類是有理性和有思維的高級動物,有自身的獨特性與特殊性,即把善作為最終的目的來追求,它不僅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還是它自身存在的目的?!凹偃缥业哪康脑谟谀澄?,或努力促成某種事態(tài),那么,我如此追求的目的肯定不足以證明我可以把自己所追求的任何目的都稱為善。但假如我追求的東西為善,那我便是說我所追求的,是想要追求這東西的人一般都會追求的?!盵5]97
善才是值得人類追求的,萬事萬物都追求善。稱贊某個東西或者某種事物是善的,它們或許是在一定條件下被人所追求,或許是人的目的所在,但是這并不能抹殺它們本身作為善的目的而存在。善是事物和活動本身所追求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必然是完善的或最完善的。因此,人類把善作為他們行為的目的和依據(jù),把善作為他們追求的價值和目標。
“善就是人的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而且一生都要與德性相合?!盵2]9“亞里士多德將德性視作幸福生活的邏輯中介。”[8]他認為德性就是過度與不及的中間狀態(tài),是中庸之道。善是一種可感受的和可貴的品質,還是一種更尊貴和可崇拜的東西。善是一種道德德性,更是主體靈魂的升華。
(一)善是道德的德性
德性是一種品質,它既不是情感又不是潛能。德性能夠使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并且是能夠使人出色運用自身功能和特長的一種品質。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有兩種,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道德德性受風俗習慣影響,所以改變一下“習慣”一詞的拼寫方法,就形成了“道德”這個名詞。人類身上的德性既不產生于自然,但也不反對自然。人類在自然賜予其接受德性能力的基礎上,通過習慣加以完善,在自然與習慣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德性。善是一種道德德性,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在自然賜予人類接受德性的能力基礎上通過風俗習慣的影響形成的。
善可以用來說明各種德性,而善則是最美好的和最完滿的德性。人類的善就是靈魂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現(xiàn)實活動,“不過,還要加上‘在一生中’。一只燕子或一個好天氣造不成春天,一天的或短時間的善也不能使一個人享得福祉”[1]5。人的現(xiàn)實活動只有合乎德性才能被界定為善。善是一種道德德性,而這種道德德性不是情緒(包括激動、沖動、興奮、緊張、害怕、仇恨和渴望等),如某人因為某件事成功了而感到興奮,但不能把這種情緒稱為善。善是一種品質狀態(tài),這種品質狀態(tài)也正是道德德性中最重要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一種品質,并且受到理性的限制,德性決定對行為和情感的選擇。
(二)善是靈魂的升華
美好的德性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并且能帶來快樂,如勇敢、堅強、善良和幸福,但是這種快樂并不是離開了德性的所謂肉體的快樂,而是靈魂上的快樂。因為人若離開了德性,將墮落為貪婪者和縱欲者,伴隨而來的是骯臟、殘暴與罪惡。善能給人們帶來快樂,這種快樂是肉體和精神的交融,是一種超越肉體的和靈魂上的自足性的快樂。追求善這種德性的過程也是自我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正是由于靈魂的德性,我們才生活得美好”[9]48。德性作為一種品質,能夠使人們正確處理自己的情感,從而生活幸福。
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對于人類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缺少了德性,善就無所謂善,堅強就無所謂堅強,幸福也就無所謂幸福了。人類會為了私欲和私利相互斗爭和殘殺,這個世界最終將會陷入混亂和戰(zhàn)爭。所以,人類要保持德性的生活,保持善的德性,這個世界才能更加美好,更加和平。
德性決定了主體的意愿性,選擇的根據(jù)性、因果性和規(guī)范性,人類要依照德性而有所作為,好德性必然帶來善,壞德性必然帶來惡。人類要選擇好德性給自己帶來善的事物,比如開心、高興和快樂,避免壞德性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比如傷心、墮落和灰心。善符合主體的意愿和愿望,它體現(xiàn)著主體的快樂:“快樂是某種善?!盵1]18因此,要選擇善所帶來的快樂,避免邪惡所帶來的痛苦。德性自身對于主體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個人要注重對善這種德性的擴充與發(fā)育。
善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善只有在進行現(xiàn)實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就善的理念來講,人們既不能獲取它也不能實行它?!叭耸怯兄鴱碗s和多樣欲望的動物,這些欲望往往會成為行動的目的,人希望通過行動以實現(xiàn)目的,來滿足欲望?!盵10]65
(一)理念上的善
“或許有人認為,對善的理念的認識,有利于對可行的善的實行和取得。如果我們有一個理念善作為典范,就更清楚什么東西對我們是善的,看準了就把握它們?!盵2]9“把握”還是對現(xiàn)實善的獲取,即通過對理念善的理解更好地去獲取現(xiàn)實中的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的善就是靈魂的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如果有不只一種德性的,就是合乎那種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盵1]19歸根究底,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實現(xiàn)活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是一種事實的陳述,不是情感主義的訴求,更不是思辨的抽象。
亞里士多德在評論柏拉圖的理念論中提出:“理念上的善不能作為范式,至于有關它的知識,對一切科學和技術都沒有用處,人類既無法實行它,也無法獲取它”[2]13,就像“誰能說清知道了這個理念善,對一位紡織工、木匠的技術有什么幫助;確立了善的理念,一位將軍怎樣能成為更好的將軍,一個醫(yī)生怎樣能成為更好的醫(yī)生”[2]28。理念善對人的幫助很小,亞里士多德以“我愛老師,更愛真理”的精神向錯誤的觀點挑戰(zhàn),評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如果同一個關于人的定義既適用于‘人自身’又適用于一個具體的人,‘某物自身’是否真有什么含義就很可疑。因為,就‘人自身’和一個具體的人都是人而言,它們沒有什么區(qū)別。如若這樣,‘善自身’與具體的善事物,就它們都是善的而言,也就沒有什么區(qū)別?!谱陨怼膊⒉灰蚱溆篮憔透?,因為長時間的白并不比一天的白更白”[1]20。亞里士多德對理念善的評述在于指引人們更好地進行現(xiàn)實善的活動,對提升人們的境界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二)現(xiàn)實中的善
亞里士多德認為,善具有許多種意義,不能把它分割開來。但是,當說一個人是善的時候,必然是在描述他善的事實,他因為善的現(xiàn)實活動最終成為善,因為一個人是否是善的,取決于他是否進行了善的現(xiàn)實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吹笛手、一個木匠或者任何一個具有某種實踐活動的人,無論何種人,他們的善必然存在于他們的活動之中。某種善總是與某種現(xiàn)實的活動相伴隨而生,它“不是一個超驗的客體的名稱”[5]97。善并不是給予那些最有錢的人,也不是給予那些長相好看的人,更不是給予那些無所作為的人,而是給予那些在展示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中把握最高善的人。
現(xiàn)實活動中充滿了各種善,但這些善并不是依靠想象就能得到的,它需要付出實際行動。生命是一種現(xiàn)實活動,每一個人都應該用他所最喜歡的功能對相應的活動,如音樂家利用聽覺對旋律作活動,學者用理智對思維辨別問題作活動,善的活動也是如此。善讓活動變得完美,讓人們去追求它。
善是一種內在的德性,萬物本應追求善,只是由于時間、習慣以及外界的其他因素影響而變了質,其實要保持這種本性并不難,擁有一種善的心態(tài),把握一個善的目的,保持一種善的德性,作出符合善的行為,那么就永遠是善的。善不是抽象地存在,它是涉及國家穩(wěn)定和社會團結的一種重要原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崗、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一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達到幸福完滿的狀態(tài),而這幸福就是最高最終的善。善是一種現(xiàn)實的品質,更是一種心靈的情感,它能夠滲透到人們的靈魂深處,指導人們的行為活動,從而構建美好和諧的世界。
[1]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馮強,譯.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
[3]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選集:倫理學卷[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 [美]湯姆森·加勒特,米斯納·馬歇爾.亞里士多德[M].張曉林,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
[5] [美]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龔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 汪子嵩.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學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 李梅,趙艷華.亞里士多德幸福思想中的“善”與“德”[J].學術探索,2012,(5):13-15.
[9]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王旭鳳,陳曉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0] 王濤.人、城邦與善:亞里士多德政治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薛志清)
On“Good”in Aristotle’s Ethics
YANG Xiao-lin
(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Good”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ethnics.Aristotle explored“good”continually and made detailed,clear and critical analyses on it.“Good”is the ultimate happiness,the goal of pursuit,the valuable virtue,and the realization of perfection.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be good,taking“good”as the purpose of the pursuit.
Aristotle;ethnics;“good”
2016-09-08
楊曉琳(1992-),女,河北邯鄲人,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B 12
A
2095-462X(2017)02-0065-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331.092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