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瓊
一、 幼小銜接的目的與意義
幼小銜接是教育階段中第一個重要的銜接環(huán)節(jié),銜接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幼兒未來的長遠發(fā)展。因此,這一問題歷來都得到了較大的關注與重視。所謂“幼小銜接”,泛指幼兒進入小學前,家長、學校、幼兒所參與的活動,可視為幫助幼兒銜接幼兒園和小學前后學習環(huán)境所需付出的準備。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整體,既有連續(xù)性又有階段性。連續(xù)性要求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相銜接,前者為后者做準備。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一個重要轉折,是兒童主體對變化的外界環(huán)境重新適應的時期。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目標、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因而使得幼兒園與小學形成和堅持各自的教育教學特點與模式。大量幼兒在缺乏過渡到小學的經驗準備或過渡經驗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從幼兒園畢業(yè)進入小學。他們在新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中,立即感受到了從未經歷過的巨大壓力,許多兒童的身心在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方面出現了較大困難,使他們的認知興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斷減弱。有的孩子身上會出現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現象。心理方面也會表現為精神負擔重、情緒低落,甚至會導致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怕學、厭學,以及學習成績不理想。因此,針對當前教育、教學上的“脫節(jié)”現象,我們幼兒園大班組讓幼兒在大班階段,開展一些相適宜的活動,讓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有良好的過渡。同時也讓家長積極參與活動,了解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真正通過家園配合,幫助孩子完成人生中關鍵的過程。
二、 當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1. 幼兒園與小學差異太大
孩子從幼兒園來到小學,體驗了生活環(huán)境不同、生活內容不同、師生關系不同、教學方法不同,等等,都讓幼兒不知所措。幼兒園美觀形象、富有兒童情趣的課室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有桌椅,沒有玩具的課室;好玩的語言游戲、體育游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枯燥乏味的拼音、計算;像媽媽一樣溫柔體貼的老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嚴格的、比較看重考試成績的老師;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學習方法不適用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
2. 幼小銜接工作存在片面性
許多家長在幼兒升上大班之后,只注重幼兒在識字、計算、寫字上的學習,不關注幼兒在學習興趣、 學習能力及學習習慣上的培養(yǎng),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交往能力、 挫折承受能力,只關注兒童的生理健康,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健康。剛升到大班時有很多家長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每天只知道追著老師問:什么時候教寫字?什么時候教拼音?為什么不布置家庭作業(yè)?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我們更應注重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
三 、如何做好科學保教,幼小銜接
1. 端正學前教育思想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它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幼兒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品質。幼兒園要切實為培養(yǎng)下一代負責,嚴格按幼兒教育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不能拔苗助長。
學前教育的重點應放在為小學打基礎,明確認識自己的任務是為學校教育做準備。幼兒園應避免使用小學教材,因為這樣不僅會加重幼兒的負擔,還會降低他們入學后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造成他們智力的停頓或延緩。幼兒園應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在心理、生理、智力和行為習慣方面,為幼兒升入小學作準備。特別需要在教育中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提高組織和控制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想象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2. 做好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日常聯系工作
建立幼兒園和小學教師之間的聯系。幼兒園教師可以參加小學教學活動,研究幼小銜接研討會,與一年級教師進行教育教學雙向交流活動,互相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補充,這是搞好幼小銜接的主要前提。
幼兒園教師只有在了解小學一年級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如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形式、方法以及對學生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幼兒園大班必要的安排和適應性訓練。小學教師也應深入研究幼兒教育的特點、具體內容,然后根據一年級授課大綱要求,適當地對新生進行適應性訓練,這樣才能使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順利適應幼小過渡。
3. 加強幼小教材的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
這是搞好幼小銜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培養(yǎng)兒童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幼小教育內容重復,會使幼兒對所學內容興趣降低,上課不注意聽講,作業(yè)馬虎,給教學帶來困難。如果幼小教學內容出現明顯脫節(jié),則易造成兒童對所學知識理解上的障礙,同樣也會對所學新知識不感興趣,喪失學習信心,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組織幼兒園大班教師與一年級教師對幼小教學內容進行仔細分析比較,認真調查研究,作好幼小教學內容銜接工作。在幼兒剛讀小學一年級時,應布置一個充滿童趣又能體現小學生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減少幼兒離開幼兒園的心理反差。同時學校應盡量給幼兒更多的自由空間,適當調整課堂節(jié)奏,課間上廁所時給予一定的自由,在學習上暫時降低難度,以減輕新生壓力,縮短幼兒到小學后焦慮的時間,從而讓他們盡快適應小學學習節(jié)奏和方式。
4. 做好幼兒入學前心理準備
要順利完成科學保教、幼小銜接,必須重視一個客觀因素,即實現幼小之間時間和環(huán)境的柔性過渡,這對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極其重要。可從以下著手:
(1)做好身體上的銜接準備。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身體處于快速發(fā)育的階段,其發(fā)育不夠完善,容易受到意外傷害或者是疾病的傷害。而進入小學的孩子因為精神過渡緊張,也會出現身體疲勞的現象。小學教學目標是要求孩子進行相對較長的智力活動,這對孩子的健康狀況、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保持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必定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家長應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孩子的作用,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開展游戲活動、體育活動,增強孩子的體質,如每天抽取一定的時間陪孩子做做游戲,進行定量的戶外運動。另外,幼兒階段的孩子骨骼柔軟又富含彈性,具備較強的可塑性,所以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走姿、坐姿以及站姿。如發(fā)現孩子姿勢不對,及時糾正,可以避免孩子脊柱變形。幼兒階段的孩子,其小肌肉發(fā)育相對遲緩,在家中可以適當利用泥塑、畫畫等活動,加強孩子鍛煉,為小學階段的寫字等活動奠定基礎。充足的營養(yǎng)是孩子身體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孩子偏食,應盡量糾正,培養(yǎng)其良好的飲食習慣。這一階段孩子活潑、好動,但興奮之后很容易疲勞,所以保持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不但可以消除疲勞,還能幫助孩子大腦皮層正常機能的恢復,確保孩子身體得到健康發(fā)育。只有大腦健全發(fā)展、身體健康發(fā)展,才能為孩子升入小學奠定身體基礎。
(2)做好心理上的銜接準備。在每一年的9月份,我們總會在小學門口看到很多拉著家長手不肯放、不知所措的孩子。所以作為家長,從大班開始,就可以嘗試性地告訴孩子,等待大班學習生活結束之后,就會成為一名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介紹小學階段的生活與學習,讓孩子提前了解入學之后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讓孩子明白小學階段可以學習到更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幼兒園或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參觀小學,讓他們看看已經在小學學習的一年級、二年級小哥哥小姐姐是怎樣做的,他們在上課時的表現是什么。當上課結束后,他們課外活動是多么的精彩,當帶上小小紅領巾后,那是多么的引人注目。在家里,可以通過場景模擬,家長當一年級老師,孩子當學生,模擬小學階段的上課下課、回答問題、練習與作業(yè)等,培養(yǎng)孩子積極的心態(tài),讓孩子對小學生活充滿向往。當孩子進入小學后,需要更獨立地面對周邊事物。在大班階段,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離開孩子一段時間,讓孩子獨立支配,提前做好這方面訓練,可以為孩子分擔進入小學階段的焦慮心理,為孩子的入學奠定心理基礎。
(3)充分利用暑假強化訓練。第一,幫助孩子打好“友誼基礎”。孩子入學后,如果有認識的小朋友,可以減少很多焦慮與寂寞。在大班結束后,家長可以事先打聽周邊哪些小朋友與自己的孩子是同班,可以邀請來自己家玩,或者是前往這些小朋友家玩。在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后,孩子與未來的同學成為好朋友,在開學時,也就不會感覺孤單,反而認為能與好朋友一起上學是一件很幸福、很高興的事。第二,讓孩子提前熟悉未來的校園。如果孩子對新環(huán)境不熟悉,也會在入學階段產生焦慮。暑假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前往就讀的小學散步,讓孩子了解上學路線,熟悉校園環(huán)境,并且提前告訴孩子學校的教室、衛(wèi)生間在何處,也可以帶孩子在操場上跑跑步、玩玩游戲。當孩子親身感受之后,也就不會對環(huán)境產生陌生感了。當新學期開始時,孩子很早就熟悉了“新”校園,自然而然就能輕松地學習。
幼兒園應幫助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知識,提高他們對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的認識??赏ㄟ^家訪、召開家長會、開設家長園地、開辦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活動等形式,讓家長學習育兒知識和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促進相互了解,宣傳家教知識,提高家長教育素質。當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措施有所了解,并掌握方法之后,就能主動配合。特別是當家長在幼兒園的幫助下,發(fā)現孩子身上有一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和優(yōu)點時,感觸會很大,會努力正確對待孩子,幫助他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所有這些對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做好幼小銜接的適應性入學準備教育工作,都有積極的作用。
科學保教,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小學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做好此項工作需要幼兒園和小學的改革,需要家長熱心支持及其觀念的改變??傊?,做好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小學和家長三方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qū)銀東幼稚園 )